马佳佳女士,你的这碗黑暗系鸡汤,我们不喝,谢谢!
2015/5/3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导读:最近几天八妹的朋友圈啊被马佳佳的TED演讲文章刷屏了,八妹还在想呢,怎么TED的逼格还有请的演讲者越来越让我猜不透了,然后再仔细一看,哦,原来那个演讲并不是TED而是由粉丝发起的TEDx,这二者有很大区别。

     作者:Vincent Qiu,职问联合创始人,德勤旧友

     来源:专业的职业发展问答平台—职问(zhiwen_15)

     转自:金融八卦女

     继人生赢家金刻羽之后,马佳佳再次刷了我的朋友圈。

     90后CEO, 情趣用品,自我营销,爆炸性的言论。对于有着这些标签的女孩儿,原本只是偶尔在网络上看到关于她的报道,认识也是停留在“对做法不是很认同,但人家确实有过人之处”。

     在所谓“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尤其在卖碗米粉和肉夹馍都要讲“互联网思维”的帝都,我不敢瞎逼逼。怕的是一个个键盘侠会火力全开,“你行你上,不行别逼逼”,“你知道人家有多努力吗”,“你看见过凌晨4点的帝都吗”。从小属于“内向型学霸”的我,玻璃心受不来。

     但一大早看到马佳佳这篇TEDx演讲PPT的时候,发现自己和身边的好多朋友集体躺枪,觉得有必要说些什么。对的,我们多数是马佳佳笔下的“完美模式学霸”。(八妹注:TEDx并非公众所熟知的TED,所谓TEDx,就是指那些由本地TED粉丝自愿发起、自行组织的小型聚会,让本地的TED粉丝能够聚到一起,共享TED一刻。”x”即是独立组织的TED活动之意。人们通过邀请当地演讲人进行现场演讲、共同观看TED演讲视频,就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TED会给TEDx活动提供建议和支持,但是这些活动完全是由粉丝自行组织的。)

     我辛苦考上名校,学哲学,学历史,学政治,自由而“无用”。踏出校门前的优越感和离开校园后的生活重压,确实让我有过彷徨。仿佛毕业后进不了中央部委,好像就承担不起老家乡亲父老的殷切期许,好像一毕业没有50万年薪,老爸老妈就不好意思说是名校毕业。

     大三的时候,在往返学校和实习的公司,在西二旗“开往春天的地铁”上,手捧GRE单词书的我看见一排排郊区别墅,刷到手机新闻上一个个“段子手”、“代购女神”的暴富神话,我也会想,是不是我们太过认真,是不是跑不过这个时代了?

     本科毕业后,进入比较体面外资企业工作,朝9晚12的高强度工作,换来每月工资卡上的5位数。攒了几个月钱给老妈在公司楼下买了一个包,骄傲了很久。不久听说,“隔壁家老王的儿子”高中毕业开始做生意,前两天给妈妈买了一辆BMW.

     离开公司开始创业后,推出微信公众号,每天坚持邀请嘉宾给大家分享干货,坚持给用户推送最有价值的内容,但一开始阅读量低得可怜,远远比不上竞争对手“转发送简历模板”,“点赞有机会和投行大神面对面”,“点我,不用面试直接拿Offer”。 是不是“互联网思维”彻底代替了“知识经济”?是不是“互联网思维”等价于“眼球效应”?

     后来开始与风险投资人接触,原本以为来自清华、北大、人大以及政法的名校团队又从管理咨询行业出来,会是加分项,但不少业界前辈也坦言相劝,“你们名校出身,最怕不接地气”,“你们做管理咨询,画PPT和实战是不一样的”,“做职业发展的资讯肯定不如吃喝玩乐有爆点”。

     我自身的经历仿佛也是在完美地印证了马佳佳的结论,但我还是认为这锅黑暗系的心灵鸡汤有毒。

     马佳佳说“你们以为你们是国家栋梁,却只买得起小米手机”。看到这句话,我想到了之前看一期节目,德意志银行的蔡洪平先生讲了他身边的一个故事,一个同事拿到400万美元的奖金后跟他说比起成功上市的企业家,我们的收入太少了,太亏了。蔡先生第二周带他去参加了高锟先生在香港红磡体育馆的颁奖仪式,高锟先生双手颤抖着走向主席台领奖,税后的奖金只有这位同事十分之一不到。在全场起立为高琨先生鼓掌的时候,蔡先生和他同事说,这才是真正的伟大。能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人太少了,也没有多少人有机会去“治国平天下”。但如果去专注做好一件事情,总是能有所贡献的吧。

     一位朋友在香港读中文系,他说过去几年最有成就感的事儿就是做了“粤语一些特有文字的研究”,席间朋友戏谑说,在金融中心香港也就你做这种事儿吧。腼腆的他笑着说,总要有人做吧。我不知道马佳佳会怎么评价我的朋友,但我想他的确做了了不起的事儿。他在我心中也远比“段子手阿强”、“时尚博主Miranda”、“微商小丽”更值得敬佩。

     马佳佳说“没钱,时间也不自由,就不要谈诗和远方”。我想“诗和远方”与“携程在手说走就走”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在米兰大教堂或者香榭丽舍大街画着大浓妆,背着Prada, 拿着镶钻的Iphone6s自拍一张,再发到朋友圈,配一句“巴黎的夜,美得令人心碎”,那不是“诗和远方”。曾经读过齐邦媛写的《巨流河》,东北流亡子弟唱着《松花江上》,初识英诗的南开少女与朱光潜先生含泪读雪莱和济慈,那是“诗”,而当顾老师写下那封辞职信的时候,我想,她已经在“远方”了。

     马佳佳说“真正的牛逼是占有并支配资源的人”,又说“绝望不是因为你付出的不够多,是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世界运行的真正规则”。我不会否认资源配置者实力的强横,也没法否认利益交换的重要性。但这不代表Deal Maker就比专注技术的Geek要牛逼,也不是说在谈笑风生的大领导面前,研究“1587年对中国发展是否无关紧要”的历史学家就低人一等。有的人就是做不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不是他不懂得世界运行的规则,反而是他们太懂而且他们太认真了。

     写这篇文,不在于反驳或者为我们这个群体正名。而是一种责任感,结尾可以这样:

     当郭敬明用小时代毒害95后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95后;

     当余佳文在央视吹一个亿的牛逼给千万个“我有一个好想法”的少年打鸡血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觉得我们创业的想法有多么特别;

     当日赚10万的“面膜女神”吐槽名校毕业的同学只有月薪3000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拿的是中等偏上的收入;

     但当马佳佳女士熬了一锅浓浓的黑暗系心灵鸡汤,又说你们不喝就是傻逼的时候,我一定要说一句,谢谢,我们不喝。

     附:马佳佳演讲全文《绝望的大学生》

     本文献给那些渴望在身强力壮的年纪,完成阶层流动,获得财务自由的年轻人。

     这是一场不成功的Ted演讲,我无法驾驭一个宏大命题的现场表达,只能尽力码字,希望对你有用。本文献给那些渴望在身强力壮的年纪,完成阶层流动,获得财务自由的年轻人。

     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任何非嘻嘻哈哈的严肃论调,都需要莫大的勇气,怕没人看。所以我先发张自拍。(更没人看)

    

     迷茫的年轻人们基本在面临三种问题:

     首先高考的获胜者,大多数狂不过22岁,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解决任性的生存问题,无法维系梦想,忽而扭头去追寻平庸的生活。

     拥有很多现代社会欣赏的素质的好苗子,其实并不受传统社会认可,但这帮人居然还在传统社会受虐。

     已经想明白,有想法自己做事的,又普遍怯弱,不说能大刀阔斧地跨越阶层,能做到理直气壮的都不多。

    

     我之前搜集了一圈问题,还想做个百分比,后来一看没必要了,因为实在太雷同,比如说,基本上都觉得自己专业没太多意义,都觉得工作不是自己想干的,都觉得自己技能不明显,被父母解决了温饱的同时都会受到父母的控制,都想追求真正的梦想但又缺乏勇气。只见到一个专业与职业对口的同学,但又觉得自己的行业是夕阳产业了。所以恐怕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一整个时代的问题,或者说时代转型的问题。

     我们先说例行“完美模式学霸”的矛盾。

     我们每个人从小或多或少都被灌输了一种“完美模式”。

     从小就是学霸,张口奥巴马,闭口撒切尔夫人。眼不观四路,耳不听八方,考上名校,继续考上名校或者是考上公务员,然后就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分钟上下几千万。名校又名校的年轻人发现,回国以后还是要一样从零开始找工作,从零开始调试技能,以前学那些基本上就用于陶冶情操,职业发展完全是一条全新的路。

     进入机关或者国企的年轻人,首先,确实很难(恐怕不只是很难)得到真实的“治国”的机会,年轻人会被让搞新媒体(比如没人看的网站或者公众号),搞内部比赛文艺演出什么的。自我实现价值感普遍偏低,空有一身武艺,报国无门的压抑感。其次就是收入不高。

     但是反观那些善于吃喝玩乐的人,你后桌上窜下跳插科打诨的阿强,成了段子手,当上了月入50万的广告狗。隔壁班的学渣改名叫Marinda,成了时尚博主,全球各地看秀买鞋飞啊飞。读了技校的小丽,嫁了煤老板,干了微商,摇身一变独立女性了。

     我是国家的栋梁啊,但是为啥就是只买得起二手小米手机啊。

     个别极端案例觉得社会欺骗了他,害了他。到最后,天子骄子们一个个穷疯了,博士跳楼了。

    

     这件事里面有两个问题。

     第一、大学“知识传承”的功能是落寞的。首先,我们学到的往往是:

     1过时的知识。

     2可被技术替代的工具类知识。比如语言。

     3可被搜索引擎颠覆的知识。

    

    第二、毕业以后进入到了阶层板结没有上升空间的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年轻人主要的问题在于:在创造力最好的年纪,得不到重要的工作。阶层板结,没有上升空间。自我实现价值感也低。

     (大学的剩余价值在于人际与较安全的试错环境,就不赘述了。)

    

     你怎么这么庸俗啊,我们要有理想、诗和远方。

     世界那么大,我想看一看。哎你倒是去啊,掏钱买机票啊,去非洲去南极去看海沟和峡谷啊,为啥要在寝室披头散发的转发一条微博,说同意!

     所以没钱,时间也不自由。就不要谈诗和远方。

     在上一个十年,我们说大学生不如技校生,是产业结构的问题。

     现在,大学生应该早点去实习去工作,在一线职场里研发新技能,是时代转型的问题。

    

     来我们从头梳理一下,我们从小到大,经历多少个坑。

     第一个大坑——高考。高考本质是一场智商测试。任何知识容量有限的考试,都可以通过3~6个月反复重复来习得。那有的人要说了,我考的不好,你的意思就是我是傻逼呗。你可能是被骗了,可能只是因为不遵守规则,被认为是坏学生,从此你就不学习了,但实际上,不遵守规则和final exam其实是完全没有关系的。这种loser的心态会在失利者心里驻扎很久,造成一些长线的影响。

    

     第二个大坑就是大学课程落后于社会发展。

    

     大学课程已经落后于工业社会。其次,工业社会已经饱和了。什么意思,就是阶层板结,你爸的阶层彻底决定你的阶层,你在工业社会蹦到死也没有流淌的可能。

     再次,它又是一场需要出席和印象的忠诚度测验。无法像高考一样从过程中解脱出来。

     第三个坑是,父母往往让我们混淆“优秀”与“占有社会资源”。特别是女生,这个世界,总是在鼓励女生因为长相、才艺、家世这些和个人能力完全无关的事而感到自豪,鼓励她们接近权威而不是成为权威,让她们用一生去装点世界,而不是改变世界。

     我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我敬佩的非常有才华的人。他们能让我健康成长,接受不错的教育,衣食无忧。但他们会有一种对交易与机会的排斥,美其名曰知识分子的清高。我毕业的时候,家长都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路。But,他们在上大学读师范的时候,隔壁老王在摆地摊,二十年后,隔壁小王一直是学渣,什么也不用做,就可以在海边烤太阳。

     我从三岁开始认字,看书,做手账分配时间,当班干部,研究考试攻略,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争取玩耍的时间,交换早恋的权利,争取破坏规则的自由。我为什么不能直接移民离开这些奇奇怪怪的规则。

     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和成功瓜分社会资源,根本是两件事。所以我再也不想成为哪门子“值得观赏”的人,我就是想成为一个"隔壁老王"那样的任性牛逼占有资源的人。

     第四个坑是,在现代社会、商业社会崛起的窗口机会里,大多数人不具备任何商业素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契约精神的传统。没有契约精神的本质,就是无法认账,没有诚信,没有对等清晰的边界,和收放自如的尊重。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会有一些类似于“点头哈腰”“艰苦朴素”之类的观念,但这些观念放到讲究契约的商业社会,很容易成为典型的“穷人思维”。

    

     例如钱是怎么来的。小学课本告诉我们就是:省,放一些半夜补裤子之类的画面。

     钱是通过不断的“交换”+“流通”来的。

     单方面省钱,会变得越来越穷,因为没有交换,流通性也越来越弱。我从来就不是一个省钱的人,我一个月挣8000的时候就至少拿5000出去social,然后慢慢我变得一个月挣八万了。我卡上有八十万的时候,就定了一张100万的车,但我是不是就变穷逼了,不会啊,我身边有人有事有资源,拿到车以后,我已经有200万了。每花一笔钱,都是为了撬动更大的筹码,去进入更大的流通。

     我们详细说一下时代转型吧。

     祖国已经被你爸妈建设完成了,没有人需要你建设祖国。另外江山好好的,也没有人需要你指点江山。

     一位热心网友对我的演讲现场提出强烈批评,我问她你多大在学什么。

     25岁,是学城市规划的。

     非常感谢你的建议。但说句实话,我觉得你很可能此生都无法得到一个真实的亲自规划城市的机会。因为这是工业社会该干的事情。“这个立交桥不合理!拆了!换成大楼。”这件事可能市长都干不了。这个时代已经不会再有任何钢筋水泥的气息。专业和职业对口的几率,也越来越凤毛麟角。

     60、70后都圈地失效了,走70后的路,只会换来70后不需要你。什么意思呢,你不具备独特性,去置换那些掌握社会资源的人手中的资源。你只有等。咱们父母还在职呢。父母退休以后,还有叔,叔退休还有表哥,表哥退休了还有二表哥。

     我们这一代人的机会是什么?这辈子要做能做的是什么?

     ——用互联网改变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的服务升级。”

    

     这个时代一切伟大的公司,都在致力于提供更好的人与人连接,生活的便利,生活品质的提升。

     这就是时代的使命与机会。

     往大了能做出个陌陌滴滴打车,往小了说,能成为个xx师,有一帮服务对象,赚一笔不错的收入,可能会是生存的常态。

     所以那些会吃会玩会得瑟的人,突然之间,收入一下子比学霸高100倍了。

     爱吃的特色凉皮,复制扩张一下,能冲新三板上市了。

     以上是三观的部分。然后补充一个基本素质 : “交换”+“利他”

    

     搞明白这一点,已经干掉了90%的无头苍蝇。

     我微信未通过的好友请求能有几十米那么长,我喜欢反问甚至逼问一句,我凭什么要加你?

     那些能答得上来的人,

     比只知道索取,喊着“想向你学习”的乌合之众,

     不知强到哪里去。

    

    (PPT配图有一些做作)

     以下是方法论的部分。

    (哎啊卧槽这图片配的)

     一、在最擅长的“不务正业”里重新发现有效技能。

     二、和牛人大咖社交,想他们缺什么,做他们没时间、不擅长、做不了的事,跟他们产生交换。

     三、跨界让自己技能变得更明显

     四、利用互联网放大影响力。

     总之就是,天分技能化——>技能商业化——>叠加强风格和影响力制造溢价。

     (文风可能会突然变化)

    

    

    

    

    

     我当年学了一个没用的专业,学霸优越感毁灭,每天窝在宿舍上网,瞎扯淡,成为一个愤青。当时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突然会觉得自己之前获得过的所有的自信都是假的。Get lost, 极度的落差感,算是人生中第一次体会到Loser的感觉,不想见任何人,觉得世界对你充满了敌意,掩饰自己所有的真实想法。一度有非常非常严重的抑郁症,晚上睡不着觉,基本上有两年没有人在学校里见过我。非常非常想退学。

    

     第一个转机来自于社交网络,我在社交网络上熟识了互联网的各类亚文化,“创作适合互联网传播的病毒内容”,成为了自己新的技能筹码。

     其次,我能通过社交网络,认识那些和校园里不一样的人,认识志同道合的网友,和懂得欣赏我那些不受传统老师认可的特征的人。

    

     大二那年好友递给我一份辩论赛脚本,我怀着一种暴力破解的怨气,拆解了整个台本冠冕堂皇的逻辑,却在表演中整个炸场了获得满堂喝彩。下一场比赛作为评委的张绍刚老师对其中一队说,如果刚才那个女生在,你们一定会赢。这基本上是第一次受到大学老师的肯定。我当时觉得,这个类型的审美和语言方式,在未来也许会成为一种潮流。

    

     为什么我大肆的强调社交,在一个规则没有被建立好的时代,这些活生生的人,就是仅存的有效教科书。

     大一以后我几乎就很少在课堂上出现。那一年我19岁,传说中的移动互联网元年。我觉得我不蠢,我敏感得很、深刻得很、机灵得很。但如果拿刀逼着让我说到底会做什么,又就是说不出来。有人跟我说,尝试一点跟你人生相反的事情,比如学计算机。

     我觉得我需要一个榜样。我不知道世界什么样,新闻上说谁最牛逼,我就去认识谁。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只要有社交网络,世界上就没有我无法认识的人。然后我找到了这个人。我的个人展示要足够Special,不能跪舔。我还要对他有价值。于是我在很多人跪舔的装逼博文下留了一句:你长得好像郭敬明。然后我们成为了朋友。

     我逐渐认识了很多人,知道了互联网发展的来龙去脉,见证了很多公司产品崛起的细枝末节。我去学怎么做一个产品经理,我无时无刻不在分析他人的需求,变着法子把自己变成他们需要的人,不断输出闪光的idea去交换行业经验。

    

     这个时代的好种子,都能直接认识大牛,进入对的轨道,迅速开出花来。在这个世界,我体会到新鲜、年轻、性格、思想、才华都会受到尊重,没有按资排辈,没有矮人半截。“自由”与“尊严”这种事就像吸毒一样,体验过一次,就再也回不去了。

     技能明显的工科生,职业方向相对会更明显。但什么都明白,又什么都不会的文科生,只有不断的试,不断地找战场,找比较优势。

     大三以后技能越滚越大,算有过阶段性的天分作品化,能一人单挑创业公司的市场,有了几千个业内V粉,获得近万的实习薪水。

     后来去了奥美体验生活,发现大公司成长节奏已经明显过慢,有压抑和要炸开的感觉。

     各种“不务正业”成为了我的通行证,我在微博教屌丝如何在陌陌搭讪,门户网站的市场部会给我发来Offer。我基本从来不上招聘网站,不海投简历,因为社交媒体的个人展示其实才是最好的简历。我用二度关系直接发私信,几乎能得到所有我想要的工作。我开始不再主动,我熟识别人要什么,等着别人来找我。每一次跨级Social,我会提前想好段子,研究好每一个人的背景。我在所有伟光正的群聊里负责跑题和热场,然后在所有瞎扯淡后输出理性数据和报告总结。

    

    

     创业以后单项技被无限拉长,不管熟识各种各样的顶级榜样,叠加上强烈的个人风格,产生过社会影响力。创业其实也换过无数个方向,很多都胎死腹中没有面世,新媒体营销公司、导购app、开店、社交、女性社区。。。

     我虽然鄙视卖惨,但觉得还是想卖一下惨,当时搞黄了电视台国企的各种工作,瞒着父母跑了,骗父母在公关公司。刚创业那会跟一般年轻人搞互联网创业还不一样,写字楼里,敲电脑加个班什么的,而是真实的干了很多体力活。比如真实地蹲在马路边,亲手给木板刷漆,扛箱子,跟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群打交道,很破的小街上,旁边都是卖凉皮的呀,菜市场啊,发廊的啊,手机贴膜,城管,包工头,对你称兄道弟的,你也跟他们称兄道弟。特别到冬天特别特别冷,一般要到夜里1点钟,锁上,在寒风中走个20分钟,刚毕业的时候,租一个挺小的卧室。夜深人静的时候,觉得在家可以住大别墅,住的还没有家里储物间那么大,就还是会对人生产生一些怀疑。。。家里人也是两年后才知道。。

     后来就发现,这个世界根本不像其他人描述得那么可怕,新世界存在足够多的窗口机会,对年轻人足够尊重与重视,甚至是一种极其缺人的状态。后来取得一些阶段性胜利,无数个熬夜的晚上以后,(主讲创业前,创业的部分以后再说),开始在大多数事情上拥有足够的谈判筹码和无数种可能性,终于能在23岁的时候能和众多的一线企业家成为朋友,能拿到足够的投资和40多个伙伴做最想做的事,能接到价值不菲的广告,赚到第一个几百万,算是实现了短期内小范围的财务自由。

     期间得到一份年薪百万的正式工作。但不久后辞职了。总之我朝思暮想地想做一家解决核心痛点和连接的所谓伟大的公司。(这个产品可能要诞生了。。。)

     大学试错时间我花了三年,创业以后找到真正天时地利人和的项目,也几乎快花了3年。总之是2000天不间断的撕裂式的高速成长。

     有人说你那是个例。

     No,这是在时代红利中的前几个还算过得去的案例,而不是个例。

     如何获得财务自由?

     首先,不管是月薪一万一万二一万五,一般人都是攒不下来的,攒多少年也买不起房。

     但买房其实是一场负回报的投资行为。

     薪水能保证通往牛逼之路的基本生活,不饿到冷到,但不能得到财务自由。

     通过一点一滴的劳动力交换,是农耕文明的生存法则。

     买房卖房是工业文明的生存法则。

     在现代社会,先要通过不断的工作,具备有壁垒、有溢价、有风格的超强技能。这个过程有五年、十年、十五都不足为过。无技能贸然创业才是失败的根本。然后需要酝酿、等待、积累大额价值的整体交换。

     参与了一个商业化优秀的产品。

     售卖一个作品,或参与一个牛逼事件的整体分红。

     然后钱生钱,二生三,三生万物。

     说白了只有两点:

     与更强的人交换获得回报。

     回报不与努力程度成正比,与不可替代性成正比。个人发展阶段与回报对应表勉强能用——有体力。能够运动。

     能用——有技能,能完成事件的执行。

     好用——有好sense+强技能,能完成“很有feel”的事件执行。

     非常好用——好sense+强技能+风格,能完成“很有feel”+“极强的辨识度”的事件执行。

     珍贵——好sense+强技能+风格+资源/影响力,能完成“很有feel”+“极强的辨识度”的事件执行,能调动资源独立进入市场流通并得到认可。

     牛逼——好sense+强技能+强烈的受欢迎的风格+资源/影响力, 能完成“很有feel”+“极强的辨识度”的事件执行,能调动资源独立进入市场流通并得到大规模认可。

    

    

    

    

     个人技能到了“珍贵”级别再去创业。

     “牛逼”level才能做出作品。

     成为一个“非常好用”的人,就能参与到一件牛逼事情的核心分红。

     很多技能还不到“能用”级别的为了逃避职场跑去创业,后来都死完了。

     财务自由的几种方式1基于某种强需求的销售工作

     2创业成功(技能型 专家型 平台型)

     3作品的整体售卖。但对天分要求很高。(大多数人可以通过努力成为金冠店主,但无法通过努力成为叫兽易小星。)

     4进入滴滴,陌陌这样解决刚需与连接的优秀公司,且担任比较重要(被需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这样的公司应该遍地开花,应该很多很多)希望大家补充......

     总而言之,不断的,连接、交换、进入流通。

     连接之后,产生交换。

     每一次交换,获得更大的筹码。

     筹码再次进入流通后,产生更为广泛的连接。

     仅此而已。

    

     方励老师说过一句话:任性了才能有钱。

     这个世界非常公平。

     掉头做自己,也许才能遇到豁然开朗。

     PPT送你,来咱交换一次转发。:)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管理者必备微信,要做好管理,可少不了它!

    

     现代HR管理之父尤里奇5月中国开讲!

     畅谈HR价值、全球首发部分最新研究成果

     点击↙↙“阅读原文”快快抢座吧!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