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天地 | 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
2016/12/14 固生堂中医

    

     小档案

    

     黄耆,《本草纲目》称黄芪,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称黄芪。

     【别名】棉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等。

     【来源】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性味归经】味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

     【功能主治】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用法用量】10~30克。

    

    

     黄芪的作用

    

     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固表敛汗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利水消肿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托疮排脓

     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食用禁忌<<<

    

     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养生药膳

    

    

     黄芪枸杞乳鸽

     材料:黄芪、枸杞各30克,乳鸽1只,料酒、精盐、味精、姜片、鸡清汤、鸡油各适量。

     制法:将乳鸽宰杀,去毛、内脏、斩脚爪、洗净,放入沸水中氽一会,捞出洗净斩块放炖盅内。黄芪、枸杞分别洗净,放入炖盅内。将料酒、盐、味精、姜片、鸡清汤同放炖盅内,上笼蒸到肉熟烂,取出笼,拣出姜、黄芪,淋上鸡油即成。

     功效:具有补气壮阳、固表止汗、解毒祛风之功用。适于中气虚弱、体倦乏力,表虚自汗及痈疽疮溃久不愈合之人食用。

    

    

     黄芪陈皮粥

     材料:黄芪50克,陈皮3克,粳米100克,红糖少许。

     制法:陈皮碾粉待用,将黄芪加水适量煎取浓汁,去渣后加入粳米、红糖煎煮成粥,再加入陈皮粉煮沸片刻即可。早晚两次分服,一日服完,可经常服用。

     功效:此粥有健脾养胃、补益元气之功效。常服可令人延年益寿,并能治疗食少便溏、气短乏力、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乌鸡黄芪汤

     材料:乌骨鸡250克,黄芪60克。

     制法:上2味洗净,乌鸡去内脏斩件,一同放至锅中,加适量清水,先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慢煮2~3小时,煮至烂熟,调味后服食,连服3~5日,1次/日。

     功效:补气摄血。气虚型月经过多;症见月经量过多,血色淡质稀,面色苍白无华,气短乏力,小腹空坠,疲倦乏力。

    

    

     微信:gstzy_weixin

     固生堂中医 ? 关注健康

     长按二维码关注


            

返回 固生堂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