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察】谢礼立院士:直面钱学森之问——关于高校人才培养之思考
2015/10/26 中国好学者

     10月13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谢礼立院士应邀在同济发展战略沙龙活动中为师生们作了题为"直面钱学森之问,关于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之思考"的报告。以下内容为对此次报告精彩内容的摘编。

     报告一开始,谢院士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作为切入点。面对"回过头来,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这一问,谢院士认为,钱学森之问,其实不是"问",而是他的结论。从这句话中,其想要表达的是"就是没有,就是冒不出人才。"

     随后院士又做了自己看法的具体阐述:一是中国发展至今,建国前的大师级人才未必说明以前的教育模式比现在的好;二是建国后未必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因此钱学森之问其实是一个伪问题。

     那么,从钱学森之问中我们应该抽取出什么实质问题呢?谢院士认为那就是国家需要继续培养大师级人才。"培养大师级人才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条件。现今高校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期待,反而现状令人堪忧,令社会焦虑。"因此,"钱学森之问实质上反映了政府和全社会一种焦虑的心态。"对于如何培养大师级人才,谢院士现场提出了以下四个必要条件:

     l 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l 努力学习、苛求实事的强烈愿望

     l 锲而不舍得钻研精神,用于超越的痴迷精神

     l 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

     基于以上四个必要条件,谢院士又进一步将它们总结为一点:需要有优良的学术生态环境。院士认为这一点的满足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至关重要的一点又恰是现在的中国十分缺乏的,也是中国高校与国外一流高校相比有很大差距的地方。因此,目前对于中国高校,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一个没有良好学术环境的高校是不配称之为高校的。"在报告中院士还结合自己过去的学习经历,用切身体会告诉大家好的学术氛围是怎样的,让师生们受益良多。

     既然学术生态环境对培养大师级人才如此重要,院士又会提出怎样的办法来帮助高校进行氛围营造和研究生培养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培养目的,牢记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的上:谢院士从国家、高校、老师、学生四个方面分别作了阐述。从国家来说,研究生培养是提升高校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无法替代的环境,这是高校的第一要务。因为高端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有效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输送人才,这是判断一所大学是否有价值的关键因素,而高质量研究生以及高水平研究成果则是衡量世界知名大学最重要的依据;从老师来说,"得一代英才而育之,一乐也。"教师通过研究生培养,可以传承自己态度、方法、优良学风等,使之得到继承、发扬,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甚至是超越老师的科研成果,让老师后继有人;从学生来说,有很多目的,既有胸怀大志也有父母之命等等。而如何将这些目的统一与结合起来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因为高素质人才永远不是一方的事情,而是所有人的合力。

     (二)培养目标上:谢院士认为培养目标永远不能只停留在大话、空话上,而是应该严格区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目标上的不同:即培养本科生应培养"着重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因为本科生培养本科生主要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建设服务,未来要面对很多新挑战,因此要必须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主要从提高学生智力水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会学习方法出发。而与培养本科生不同,谢院士认为培养研究生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现代社会更强调团队与合作,因此不能只是"独立研究"。培养研究生不仅要满足先进,也要着眼未来需要,旨在培养国家级和世界级的人才。而达到这样的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院士认为有三点:1.重在培养系统的科研训练,2.具有严密的科学思维,3.拥有高度的智慧水平。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院士认为其实是从"智力型"到"智慧型"的转变。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不过有了智慧才能发展、创造知识!有了智慧才能担当。院士说道:"智慧是运用智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不同常人的理解、洞察、判断和相应行动的综合能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艺术,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创造性;智慧往往不能复制,智慧是世界上最稀缺的东西。"院士着重强调了每个研究生都应该争取成为"智慧型"的学生!

     二、启发学生意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谢院士认为老师应该从根本上启发学生自觉接受培养目标、自己认清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应该去做什么事情不应该是被老师强求去做的,而是出于自己想做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做的应该是指导而非监督。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做好指导呢?院士认为,首先,应该要让学生搞清楚学科发展的大方向,即自己学科方向是什么。其次,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做研究的意义在哪里。再者,要搞清楚自己的"博士点"。院士特别提出了"博士点"这个概念,所谓博士点,就是"研究生论文所做研究使得所需问题答案得到了解决。"就像体育比赛中的赛点一样。这是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搞明白的。

     而在此之外,谢院士又着重提到了查阅文献的重要作用。院士说:"要让学生知道查阅文献对其独立研究的重要性、对选题的重要意义,对抓准研究切入点的重要作用。"因为"精读文献实质上是零成本引进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论文选题,让学生懂得研究选题的一般方法,并判断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挖掘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以及学科领域中的公认难题。在选题中要选题合理、有意义、有难度,并且要注意时间和连贯性。

     三、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是关系成才和成果的大事

     为什么要强调学生的表达能力呢?谢院士认为,"表达能力反映了学生理解能力、洞察能力、判断能力、反映能力、逻辑能力、提炼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概括和总结的能力。这是领军人物和大师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每一个老师都要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那么又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呢?院士提出以下几点:

     (一)多开研讨会,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鼓励学生背诵经典,让学生学会准确、精确和简练地表达意见。

     (三)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讨论会,鼓励他们用最简练、最精确、最自信的语言参与争论和发言。

     (四)鼓励学生写书面报告,让他们学会用词的精练,鼓励写论文要多易其稿,区别对待摘要、绪论、小结和结语的写法,特别是外文文章。

     四、严格要求,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

     对这一点,谢院士也做了概括说明,他认为"当学生面对找工作、出国以及各种问题时,教师理解和帮助学生解决。"教师要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能够从心底里爱护学生。

     五、导师和研究生是相互携手的好伙伴,要互相有信心

     谢院士认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心至关重要。在报告中他列举了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来做了生动说明,他认为学生个个能成才,老师要用一种天生其才的信念去新任自己的学生,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自尊、自强、自爱和成功的信心。"这是在师生之间传递正能量、谐能量的重要措施。"

     在最后的总结中,谢院士又再次强调了高校努力营造优良的学术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他指出:"研究生是发展高校的第一资源。严格来说第一资源是导师,学生是增量资源,增量资源当中,研究生是第一资源。"因此研究生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要务,高校需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优良的学术生态环境。此外,有了良好的学术环境,高质量的研究生成才还离不开导师的精心指导,同时导师出成果也离不开学生的努力和创造。因此师生是统一命运体的好伙伴, 要在互相传递正能量和谐能量中共同成长!

     (里瑟琦智库研究助理赵蓉根据现场演讲内容摘编,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学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