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为“贵族文化”正名
2018/1/27 中国好学者

    

     学者简介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

     马未都:为“贵族文化”正名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摘要

     从798艺术区继续向东北方向驱车5公里,在穿过北小河附近一片仿佛待建的土地之后,就看到了观复博物馆的门牌——颇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去观复博物馆,没有顺便,只有特意。这种似乎刻意的疏离感也和马未都的观点相吻合:审美需要高度,不可迁就。

    

     知识分子爱宋朝

     采访完马未都,刚崴了脚的他还是将我们送出观复博物馆会客室。他边走边说道:“是不是可以称之为‘贵族文化’呢?我也没想好一个更合适的词。所以还是要用这个词,目前我觉得它最合适。”

     “贵族”这个词说出来,很难让人觉得浑身舒坦。听者总会一下想到它的“阶级属性”,说者还要重建一下语境,给出个更妥善的定义。但马未都仍然认为“贵族审美”是一个重要且不可忽视的概念。他认为只能用“贵族”这一个词,并且这个词用在这里,只是代表了一种审美形态,而并不是指阶层。

     在观复博物馆的瓷器收藏中,宋瓷占有极大的比重。这不但是因为宋朝的制瓷业开始繁荣,更因为此时瓷器的艺术水平达到了高峰。马未都曾经在某一期《锵锵三人行》中总结道:“宋瓷是中国瓷器的顶峰。”今天他又补充:“甚至是中国美学的顶峰”。这个顶峰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形态有极大关系。宋朝“崇文抑武”的国策使得文人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自由,哲学和审美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马未都看来,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当时的朝野审美呈现出一种分庭抗礼的情态,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官方美学和民间的世俗化美学并行发展。如宋代的汝、官、哥、钧、定窑“五大名窑”,以及磁州窑、吉州窑等民窑系等,都以各自的脉络进行着探索和发展,两种审美体系互不干扰,也不分优劣。“当时的这种‘分庭抗礼’形成了最好的美学局面。今天的社会中有很多文化问题都是因为不同的审美维度混在一起‘打架’,所以很难探讨。如果我们将宋朝美学的脉络沿袭到今天,高端审美和世俗审美各享其乐,也许就会不同了。”

    

     观复博物馆 陈列

     文治的力量致使宋朝前后持续了319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跨越过300年大关的朝代。“知识分子都酷爱宋朝——宋朝对文人的宽容、理解和推崇,使得宋朝的文学、哲学和美学都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马未都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神中好像带着一种向往。宋朝美学的确立,也得益于陶瓷美学的主导。陶瓷美学之于中国,是很庞杂的系统,很难三言两语说清,但是在马未都看来,宋朝的陶瓷美学系统可以说清:“就是官方美学和民间美学走了两条不同的路,每条路上都有硕果,所以构成了宋代陶瓷美学和陶瓷生产的洋洋大观。”但在此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从元以后的瓷器开始流俗,从元青花、元五彩的出现,到明清的彩瓷垄断了中国几乎所有的陶瓷门类,超越其他颜色釉成为主流,一直引领中国陶瓷长达七个世纪。直到清代中期以后才被粉彩撼动,切去了半壁江山。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哪个朝代都没有达到宋瓷对精神的追求,都只是表象的追求和感官的刺激,不具备思想意识也不够深刻,所以在美学上难免略逊一筹。”马未都不无惋惜的说,清代到了康雍乾三朝,在瓷器制造上达到了一个工艺上的巅峰,但却无法再现宋朝陶瓷美学的光辉了。

     乾隆不是“农家乐”

     “所有的艺术都是由苦向甜发展的。”

     具体到了康雍乾三朝,最近总有人说乾隆是“农家乐”,酷爱“百花不露地”的乾隆审美远远不及他父亲雍正和祖父康熙的清淡素雅。这个观点对于见了太多器物的马未都来说,显然是不成立的。“从审美的角度上讲,不能简单地说乾隆的审美不好,雍正和康熙的审美就好。其实他们三人的审美是在同一个层面上,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乾隆时期社会非常富足,他的表达就变得很世俗,并且他可以有财力支持这种世俗的表达。”乾隆的审美其实与雍正、康熙一脉相承。在康熙后期也开始在器物上画出繁复的花朵来表现一种生活富足的寓意,到了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器中间会出现一条百花不露地的纹样来,等到了乾隆开始形成满目“百花不露地”大瓶,再到嘉庆时期的“百花锦”达到顶峰。

    

     乾隆 “百花不露地”大瓶

     在马未都看来,这种审美的流变,不能简单以好坏来区分。清朝的几位皇帝,在文化素养上都是惊人的,但之所以达不到宋朝的审美,就是因为缺少了哲学的高度。“唐代以前近乎古,宋代以后近乎今”,宋朝代表着一种与现今文化系统有着传承意义的源头,溯回这个源头,也许就是重新“登顶”的一把钥匙。

     审美是后天的

     “最有意义的一定是最不好读的书。”

     从2014年开始,马未都做了200多期《观复嘟嘟》,每周三次节目雷打不动,文化、历史、热点,天南海北,无所不聊。“可以有娱乐精神,但我并不主张过度娱乐。”但对于审美普及,马未都仍然有着自己的坚持。“有点像骗小孩吃药。药苦,小孩不爱吃,怎么办?对点糖水让他灌下去。这样好吗?最好的药就是多苦都要一口咽下去。从审美的角度,文化传播,我觉得吃这口苦药是必经之路。所以我常说最,最不好读的书一定对你是最有意义的。”

    

     《观复嘟嘟》

     对于大热娱乐型的文化节目,马未都认为这是一种对人们兴趣的提升,但只能是表皮,不是内核。“很多人读书喜欢指导性的,想学表演就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但却仍然演不好。你要读尼采,要读萨特,要读朱光潜——他们的书不直接指导你的表演,但是却在潜移默化间建立起你的审美。在这个社会,我们应该允许有人能耐住寂寞、忍住痛苦的提高。”马未都强调,我们绝对不能把知识庸俗化,一旦如此,人们的注意力就会在庸俗上面,而不会再在乎文化的自身价值。

     创造力是天生的,而审美却是后天的。审美需要高度,绝不可迁就。大众文化并不排斥贵族文化精神,但“贵族”一定是精华的,精华需要门槛,就一定是小众的。“我们不能丢弃对‘贵族文化’的追求,这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最高尚的一种精神追求。”马未都说。

     不是要学习宋朝

     “我们可以学习我们中国历史上任何的好东西,不管它是属于哪个朝代。”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宋朝?其实我们并不是要学习宋朝,而是宋朝给了我们一个范本。”马未都总结道。“宋朝300多年的文化建设,至今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最重要的一个宝库。”

     马未都不止研究宋朝,在《观复嘟嘟》中,也常听他聊起各朝各代的故事。但对他而言,学习宋朝因为它提供的范本比较完整。首先,宋朝长寿,319年时间长度必然孕育了更多的文化与精神;其次,宋朝文人林立,二十四史中《宋史》占到比例最大,证明了宋朝的文化雄厚。“所以我们把这个范本拿出来,是可以作为我们今天敬仰的一个高度。我们超越它也没有意义,达到它也没有意义,我们是希望我们这个时代能够运用我们先贤留下来的所有的精神,文化的这个成果来养育我们。“

    

     观复博物馆“猫馆长”

     学习是如吃穿住行般的必需品。马未都举例说,只要不是往脑袋里装一个芯片就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否则人都必须要学习,必须要有追求。学习有批判,更要有继承。马未都始终认为,应当清晰地把从宋朝开始的中国文化的两个分支脉络分别继承下去。一支是属于文化经典的“贵族文化”,另一支就是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大众文化”。“我担心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两支全混在一起,结果贵族文化也做不好,大众文化也做不好。”

     ( 摄影 / 蔡小川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内容均来自网络,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此号均在文章开头备注了原标题、作者和来源。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涉及版权等问题,可在本公号后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感谢您的阅读!“中国好学者”倡导“理性之思想,自主之精神”,专注于学者、学界、学术的发展进步,定期向您推荐中国优秀学者及其文章。

    

     敬请关注“中华好学者”!

     专心聆听来自学术界一流学者的声音

     9万关注者的不二选择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华好学者”~共同自由

     现代社会主义智库

     从儒家到华家

     百家争鸣,华家领导

     以华家意识形态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中华好学者网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好学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