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刊精选】中集ONE模式:精益管理 中国制造
2014/3/10 哈佛商业评论

     题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石碑,历经三十年风雨,依然矗立在深圳蛇口工业区。这12个字,一直以来被视为“蛇口精神”的精髓、甚至“深圳精神”的代表。它的提出者,是被誉为中国改革先锋的原蛇口工业区创办者袁庚。作为中国当时改革开放的最前线,蛇口工业区在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现了中国首批中外合资企业。投产于1982年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就是其中一家,它的总部,就设在距离袁庚题词石碑不到100米的地方。

     中集以集装箱业务起家,得益于中国迅速崛起的外贸业务,以及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外贸港口的地域优势,在不到20年时间里迅速壮大。通过自身积累和多次并购,中集在1996年超越了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竞争对手,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企业。

     在稳居全球第一之后,中集进行了相关业务多元化,逐渐发展成为一家为全球市场提供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和相关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业务领域涵盖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和化工装备、海洋工程及空港等装备的制造与服务,领一时风光。

     然而,起端于2007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让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对未来充满危机感。在市场变局和内外压力之下,作为传统制造和服务企业,中集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实现升级、改造、创新和跨越,一直是那几年无可避免的战略主题,也是让麦伯良和中集管理层不敢掉以轻心的管理难题。

     幸运的是,基于此前相关准备,麦伯良带领中集管理层从那一年开始系统构思一个被称为“ONE”的精益管理模式,经过两年多准备、尝试和优化,中集于2010年初启动了一场战略升级行动,意在为中集的业绩增长构建能力平台。

     在某种程度上,“时间就是金钱”颇为准确地诠释了中集等中国企业在世界竞争格局中的上半场比赛,而“效率就是生命”则暗示着,经历了粗放式发展阶段的中国企业,比如中集,在更为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下半场,可能需要换一种“打法”,要构建并提升自身的持续竞争力。

     HBR中文版的调研发现,中集从2010年开始的这场战略升级行动,正在进入竞争力持续提升的收获期。过去几年,虽然全球经济持续处于低谷,中国经济增长遇阻,尤其是集装箱行业整体乏力,但中集的营业收入罕见地实现了逐年稳步增长。2012财年,中集营业收入543.34亿元,营业利润26.39亿元。

     与此同时,中集已推行数年的精益ONE模式也日臻完善:从集团内小范围试点,到全集团推广,再到开始向外输出,精益ONE模式成为中集管理升级的主动力,其设计、准备、尝试、实施和优化的全过程,颇具样本价值,对于许多深受市场变局和粗放经营双重压力的中国企业,有一定借鉴意义。为此,HBR中文版历时数月对中集的精益ONE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力图还原一个具有现代管理意识和全球商业版图的中国企业的升级图景。

     ——————————————

     阅读更多请点击页面下方链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哈佛商业评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