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刊卷首语、目录】铸造“韧性公司”
2014/4/11 哈佛商业评论

     打造“反脆弱”能力

     创刊90多年来,《哈佛商业评论》的主要目标一直是传播最新、最有价值的商业思想,让世界变得更加繁荣与美好。我希望每期杂志的每一页都能承载这个使命。

     每年一度的“麦肯锡奖”优秀文章评选就秉承了这一理念。本期刊登了该奖项2013年的获奖名单,丹尼尔·戈尔曼的《专注造就卓越领导》(2013年12月刊)获得头名,其他获奖文章还有10月刊的《解码创新特种部队》和迈克尔·波特的《医改大战略》以及4月刊的《独创新不如众创新》,这些文章所传递的独到见解值得深思。

     本期“聚光灯”专题同样与我们的使命相契合——在自然环境日趋恶化的世界里,构建“反脆弱”公司。引用开篇文章作者安德鲁·温斯顿(Andrew Winsten)的话:“企业有义务去挑战当今社会最严峻的问题,因为企业自身利益与之紧密相关——如果世界崩溃,企业也将不复存在。此外,解决人类危机也是填补市场需求的一个重大商机。”温斯顿在文中提出整体转型战略,要求企业将在运营中优先解决棘手的世界性难题,并通过市场、竞争等工具从上述过程中获利。

     本期“聚光灯”专题第三篇文章来自UPS现任CFO库尔特·库恩(Kurt Kuehn)。库恩从实践者的角度阐述公司CFO会支持哪些社会项目。库恩认为,如果选择得当,社会项目不但能为公司带来较好社会影响,更能为公司带来实际价值。

     商业不止于逐利。每一家合格的企业公民都有义务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这有时在短期内或许无法让企业利益最大化,但从稍微长一些的时间看,企业从中获益往往是丰厚的。我希望,亲爱的读者,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你们,都能成为这一理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商业也需要持续。作为企业公民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始终存活于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在创新、转型与颠覆的多重时代命题下,不少昔日行业巨头一夜之间脆弱得不堪一击,它们面对生存挑战的应对之策不尽相同,结果也天差地别。与去年我们关注的富士胶片转型迥然不同,在本期的“对话”中,柯达前任CEO彭安东经历的瘦身求生之路,提供了另一种转型生存选择:基于自身技术优势,从“大而强”转向“小而美”,灵活而有韧性。

     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永远高枕无忧,保持基业长青的惟一法则就是适者生存。在打造公司的“反脆弱”能力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始终兼顾社会责任和实际利益。

     作者为《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总编辑

     本期杂志重点文章一览:

     【封面专题】

     环保战略致胜未来

     可持续合作新成功模式

     CFO看可持续之道

     气候变化生存指南

     超越CSR战略

     【大思路】

     员工越成长 企业越成功

     【全球】

     欧洲版“第三次工业革命”

     【特写】

     数字颠覆者崛起

     巨头们的创新黑匣子

     【实战复盘】

     Automattic公司 CEO: 好团队,“试用”造!

     【经典重读】

     公司成长的烦恼:内增、外借还是并购

     【大趋势】

     体验创造价值

     【对话】

     彭安东:“减法”转型

     【洞见】

     移动营销入门指南

     【专栏】

     营销的核心是创造

     变革关乎一个时代

     上市公司光环何时褪去

     【前沿】

     产品品质依赖企业文化

     争议性广告物极必反

     董事会最佳流动率:3年4人

     平角裤的魔力

     【经验】

     求职谈判 15条法则

     “伦理银行”该不该贷款给军火商

     别做职场“万人嫌”

     ——————————————

     阅读更多请点击页面下方链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哈佛商业评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