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内,智能机器人行业的风口在这几个领域……
2015/8/27 哈佛商业评论

    

    

     小佛爷说

     人类度过了漫长的第一机器时代之后,正迎来第二机器时代。中国企业在第二机器时代究竟有哪些创业机会,该从何处着手,未来5年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风口在哪里?4位专家在《哈佛商业评论》第三季读书会上一一作了解答。

     HBR中文版:你们怎么看待第二机器时代?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和人工智能处于哪个发展阶段?未来趋势如何?

     地平线机器人科技公司创始人余凯:我觉得这其实对中国来说,可能意味着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机会。我今天到了这个会场才看到有第一代机器时代、第二个机器时代这样的划分。在第一个机器时代,机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力,它其实离每个人的普通生活比较远。到了第二机器时代,它实际跟互联网和信息有关,就是把信息注入到机器里,实际上它的典型特征是跟人的生活场景更近。特别是服务机器人,离生活场景更近的话,是需求最大的地方。这让中国在第二个机器时代有可能有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信银振汇(北京)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楠: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机器人分为两类,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中国在这个产业的硬件积累远远落后于日本、德国和美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领域,一个简简单单的核心器件减速器,中国企业就做不出来,核心技术掌握在两家日本企业手里,中国企业在这个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大家更多谈的还是图象识别、语音识别,当然其他领域如今也在蓬勃发展。举个例子,北京现在引进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我们现在也在关注国内做手术机器人的细分领域。服务机器人不仅仅停留于情感交流、语音交流这个层面,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机器人本身能做两件事情,一件是让机器人更高效地做人能做的事情,第二件是人本身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通过机器人去做。在这个领域从投资的角度来看,现在都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我们身边产生。

     图灵机器人创始人俞志晨:我认为第二机器时代,更多是从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交互等方面进行变革。在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日本、德国及西欧国家比较强。工业机器人的很多核心组件基本被日本、德国这些国家把控着核心技术,中国企业主要以组装加工代工销售为主,掌握不到太多核心技术。所以当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更多了解到人工智能时,脸上放光、异常兴奋。因为在机器人系统软件服务方面,中国比日本德国这些国家有天然优势。因为中国在过去十几年,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云计算公司和移动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在系统软件服务和大数据方面积累多年,比日本、德国等国家有领先优势。所以中国机器人公司普遍认为,通过与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人工智能会具备更多优势。

     关于家庭服务机器人我较认可余凯博士说的,尽可能贴近人们的生活,将会是家用服务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图灵机器人的重心。我们的愿景是希望把机器人带到家庭,让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智能机器人。

     HBR中文版:未来五年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会是什么样子,有哪几个风口?

     IBM中国研究院大数据及认知计算研究总监苏中:我们在中国看好的一些行业,第一个是从数据出发,有大数据。比如中国的医疗行业。医疗其实有很多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病人能不能在家或在社区医院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服务?医生的知识其实都储存在病例里。有些企业在美国已经开始帮助提供癌症治疗方案,这块其实在中国很有前景。

     我们选择的另外一个行业是银行等金融领域。中国的银行在转型,尤其在中国的银行业遇到很大的挑战,就是互联网金融的挑战,这里面蕴含了巨大机会。

     还有一个就是老龄化带来的机遇。日本实际上在这块走的比我们久,因为他们的老龄化早于我们,但是我们遇到的挑战比他们更大。我们现在有很多小孩,面临父母都在外面打工这种场景,但是很快越来越多老人也会遇到这种场景,所以这种服务型机器人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就是说,这可能跟智能家居有关,在中国这块是很有机会的。

     俞志晨:有人预测,2020年到2030年整个十年,有两块大的机会,第一个是移动互联网,第二个就是知识自动化。知识自动化的产业空间非常大,其中会涉及很多产业,包括金融、医疗、法律、教育甚至新闻媒体这块。

     HBR中文版:各位能给一些想创业的人,特别是想凭技术创业的人一些忠告吗?

     余凯:我觉得首先,大家要想想为什么要创业。一开始就要想,不创业行不行?创业是目的吗?是因为投资人给了你钱才创业的吗?我记得很多人是这样想的。我曾经也一度陷入这个思考,但是我没有这么做。从开始创业到现在,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里,我越来越相信创业不是为了钱。如果是为了钱,你很难度过这里面很多非常艰难的时刻,因为你永远能找到另外一件事情比这件事情更赚钱。创业是为了一个使命,你要想想看,在一个大的平台上是不是有足够的资源去做好这件事情。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应该待在这个大平台上。如果创业,你是为了成就一件事情而去选择这个路径。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冷静,创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至于我对自己创业的路径思考,我觉得有两条可选,一个路径是,我们是不是有一个新品类,这个品类就像一个机器人,像机器管家,它能帮你管理很多事情。这是现在很多机器人领域创业者在思考的一个路径。

     另一个路径是走渐进式路线。我不开发新品类,而是把大家都在用的东西做智能化升级换代,在已有的刚性需求上面承载一些新功能,甚至是情感方面的功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和舒适度。

     我认为现阶段,第二个路径更有现实意义,它相当于借船出海。第一种方案是说你要自己造船,然后到大江大河里闯荡,第二种是说已经有这么多的船能出海,你搭着它们一起出海,在现阶段会更快,而且实现成功所需要的环节链条比较短。

     举个例子,苹果所有的创新,几乎没有一个是凭空创造出来的新品类。比如iPod,当时满大街都是mp3,苹果公司已经意识到这是刚性需求,但是认为自己可以把它做得更好。所以我觉得从这种现实主义道路出发,恐怕更容易实现理想。

     俞志晨:我还不算创业成功,至少目前还早。我是那种属于鸡汤喝多了,头脑发热然后去创业。我可能有点偏理想主义,特别想做点事情,就会不顾一切尽全力去做。创业时,我只有几千块钱,没有任何投资,没有任何背景,没有团队,就一个全职一个兼职出来创业。当时创业想法很简单,有想法就要去努力实现。

     张楠:从投资人角度来看,创业公司在一个细分领域能够做到别人不可逾越的程度,我会认为它是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有一句话,我觉得蛮有道理,就是跟好的人一起做好的事,一般情况下赚钱就是自然而然的一个结果。

     我们看了很多公司,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果你是面向C端的,就要思考消费者为什么要用你的服务,不用其他人的服务,因为这类服务共性比较强,准入门槛比较低;你的替代成本在哪?你要跟你将来见的投资机构要说明:一、为什么用你的不用别人的;二、你怎么赚钱。创业公司能把这两点说明白,投资人就会投你,而且在你身上赚钱了他们也还愿意持续投你。

     本文摘编自“机器人来了!——拥抱第二机器时代”《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私享读书会对话环节。万艳|编辑整理《哈佛商业评论》(ID:hbrchinese)发布的所有原创内容,未经正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与使用。若违反上述声明,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联系:yiwenyang@hbrchina.org想要拥有属于你的卓越密码?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管理圣经。?2015 哈佛商业评论 保留所有权利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哈佛商业评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