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热爱文字的人,是这样聊写作的
2015/9/20 哈佛商业评论

    

    

     萨尔曼·鲁西迪(Salman Rushdie),最著名的著作是他的第五本书《撒旦诗篇》。因为这本书,他在1989年遭到了穆斯林领袖发出的教令(追杀令)。在这次伊斯兰教判决之后,鲁西迪被置于英国警方保护之下,英国与伊朗两国甚至一度断交。在过去40年间,他陆续出版了16本书,其中包括获得了三项布克奖的《午夜之子》。最近他又出版了两本小说 《两年零8个月》 (Two Years Eight Months) 和《28夜》(Twenty-Eight Nights)。

    萨尔曼·鲁西迪

     HBR:什么时候会让你觉得该开始写新书了?

     鲁西迪:通常是在某个想法在我脑中盘桓不去的时候。如果这个想法一直存在于脑海,并且让我兴致盎然,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它就会出现——说明我要开始注意了。

     HBR:你平时是如何工作的?

     鲁西迪:我一直提醒自己,写作和朝九晚五的全职工作并无不同。无论你今天感觉如何,都必须去上班。我并不觉得作家或艺术家必须具备“创造型的性格”或者等待灵感降临才能工作,你要做的只是坐下来好好工作。一旦潜意识明白你没借口了,大脑就会开始配合,效果惊人。

     HBR:这几年你的工作方式有变化吗?

     鲁西迪:我并非隐士,这和多数作家不同。很多作家,特别是那些极度沉浸于写作的人,都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而我自己必须从世俗中汲取养分,和我关心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这些事赋予我新生和力量,让我在第二天能恢复精神重返工作。改变之处在于,我每天的写作量比刚开始少了很多,最初每天大概写四五页,现在也就四五百字。但过去我的文字需要大量修改。现在虽然写得少了,但基本可以定稿。过去在动笔前我觉得有必要大致掌握故事架构。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人会更有勇气“孤注一掷”,现在我更愿意边写边计划。所以常常会发生最终作品和最初计划的故事相去甚远。写作成为探索发现的过程。

     HBR:你是什么时候知道写作方向的?

     鲁西迪:在我40岁出头那会儿。那时我出版了一系列小说——《午夜之子》、《羞耻》和《撒旦诗篇》,在这些小说中,我在探索自身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问题。《午夜之子》主要是关于印度的,《羞耻》关于巴基斯坦。《撒旦诗篇》涉及从印度次大陆到西方世界的移民。在完成这几本书之后,我也完成了自我探索的过程。我了解作为作家的自己,所以可以坦然前行。

     HBR: 你会寻求反馈吗?

     鲁西迪:在作品没有完成时,我不会寻求反馈。因为我容易受到打击。如果我写了一个很好笑的场景,给你看了之后你没有笑,我会很伤心的,就没信心了。因此,写得差不多了我才会给人看。到那时候我会非常想知道出版商和朋友的看法。虽然大家喜欢它我也会很开心,但我并不会执着于此。我真正想让他们告诉我的问题所在。只有不阿谀奉承的人才会对你吐露真相。

     HBR: 你觉得这份工作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鲁西迪:了解世界很难。让人物在纸上活起来也很难。我一直认为作家应该跟随语言不断进化——新的声音、新的风格以及新的行为。这是一场持久战。最难的是不要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这种艰辛。但这么说会让人感到写作毫无乐趣,其实并非如此。写作是我觉得最有趣的事情。我最幸福的时候就是下笔如有神的时候。那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出版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开心。实际上,这几年我越来越害怕出版的阶段。

     HBR: 为什么?因为需要不断宣传?

     鲁西迪:是的,一部分是因为人们对你的期待。这个时刻也让我感到脆弱。写作时,你会骗自己说这是我的个人行为。因为你一个人呆在屋子里,没人读你的作品。只有你和纸,你在尝试和文字角力。这个过程可能耗时数年。我有三本书都是用五年写成的。所以这让你觉得写作是自己的事,与人无关。接下来该出版了,你必须承认这件事是极度公开的。就像在大众面前脱去衣服,裸裎相见。而且我也不想为读者划限,告诉他们这本书讲什么,应该如何阅读。我希望他们可以带着想象去阅读。现在书籍营销的方式与我的本能相悖。回顾一下18世纪的文坛,那是英语文学的鼎盛时期之一,当时在不知道作者是谁的情况下,一本书也完全可以非常出名。比如《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和《项狄传》。它们都是有名的著作,而作者没有为其做过任何宣传。

     HBR:你的第一本书曾经受到批评,为什么你没有放弃?

     鲁西迪:写作在感召着我。对于作者来说,写作是必须做的事。这个世界文山书海,即使你每天读一部伟大作品,依然难以穷尽。因此如果你想在这座山上再加上一本,那这本书最好是必需的,否则还是别浪费纸张和树木了。当时的教令如何影响了你的工作?刚开始那会儿,我没什么时间或者脑容量去想工作的事情。各种言论呼啸而来。但是作为一名艺术家,我不想受到影响。因此我坚定地告诉自己,“就像以前那样继续写作吧。”

     HBR:在埃默里大学最近的毕业典礼演讲中,你告诉大家要追求超越幸福的东西,你在追求什么呢?

     鲁西迪:我的朋友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有过精彩的描述:“我们想做的是在死后留下一书架的书。”我希望走进书店,然后说“从这儿到这儿,这都是我(写的)。”创造一些历久弥新的,超越时代局限的东西,这个想法里有非常美好的东西在吸引着我。畅销作家想写出能吸引大量读者,并让大家一读就爱上的书。但是作为读者我羡慕的是那种可以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这也是作为作者的我很想写的书。比如《午夜之子》如今已是大约35年前的作品了,但那些在该书出版时尚未出生的人现在读它,仍然能产生共鸣。

     HBR:为何商务人士也要读小说?

     鲁西迪:这几年非虚构读物比虚构读物畅销。但是作为一名历史系的学生,我明白争议性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事实并不可靠,真相也绝不完美。小说承认这一点,还存在另外一种真实——人类彼此之间,以及人类和环境、思想信仰体系之间关系的真相,你会在小说中找到它们。随着翻译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了解世界其他地方。如果你在新闻里看到阿富汗,你会看到爆炸和喊叫的人们。但是如果你通过阅读 《追风筝的人》之类的著作,你会了解某个阿富汗人的具体的生活体验。

     艾利森·比尔德(Alison Beard) | 访 牛文静| 译 万艳 | 校 时青靖 | 编辑本文有删节,原文参见《哈佛商业评论》2015年9月《写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哈佛商业评论·跨界人生》编辑|马雪梅xuemeima@hbrchina.org《哈佛商业评论》(ID:hbrchinese)发布的所有原创内容,未经正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与使用。若违反上述声明,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联系:yiwenyang@hbrchina.org,010-85650620想要拥有属于你的卓越密码?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管理圣经。?2015 哈佛商业评论 保留所有权利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哈佛商业评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