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影视CEO迈克尔·林顿:噩梦般的日子,得这么熬
2016/3/11 哈佛商业评论

    

    

     小佛爷说

     “你不知道的事,远比你知道的事有意义”,这是“黑天鹅事件”的强大逻辑。

     在2014年11月24日之前,索尼影视娱乐公司CEO迈克尔·林顿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刺杀金正恩》这部电影,竟让公司遭遇了致命般的浩劫——史上最为严重的黑客攻击。

     没错儿,“黑天鹅”总是出其不意,来势汹汹。那么,当公司遭遇重大危机、濒临灭顶边缘时,CEO究竟该如何做呢?该如何让公司顺利脱险、安渡危机?该如何留住人才、维系公司文化?

     无疑,迈克尔·林顿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每日日一获

     迈克尔·林顿的“黑天鹅”在2014年年底降临:索尼影视娱乐公司(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以下简称“索尼影视”)遭遇史上最严重的黑客攻击,美国政府称是朝鲜黑客所为。身为CEO的林顿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公司薪资详情、私人邮件(一些邮件尖锐批评了好莱坞明星)和未上映的电影等高度机密信息尽皆泄露于世人眼前。不仅如此,黑客还抹掉了公司服务器上的海量数据。

     黑天鹅事件

     黑天鹅事件,通常指代惯常思维模式的彻底颠覆。

     17世纪之前,欧洲人认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他们从未见过黑天鹅。后来,有人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欧洲人的想法因此180°大转弯……从此,黑天鹅成了不吉利的象征,就像我们所说的乌鸦一样。

     待到黑客发出威胁称:如果《采访》(The Interview,一译《刺杀金正恩》)上映,他们便要实施报复,困扰林顿的危机变成了美国外交事件。《采访》是索尼制作的一部喜剧电影,故事发生在朝鲜,内含刺杀金正恩情节。许多影院害怕遭到报复,遂延迟该片放映时间,索尼不得不代之以其他影片。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得知此事,将索尼的撤映行为视为屈服于平壤方面压力,并就此发出谴责。至此,《采访》这部R级动作片陡然成为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言论、宗教信仰自由及和平集会权利的条款——译者注)的象征。

    

     公司如何度过这一劫难?那些丑恶、令人难堪的绝密信息被公之于众,公司要如何维系文化、留住人才?

     《哈佛商业评论》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卡尔弗市的索尼大厦中见到了索尼影视CEO林顿,并在他奢华的办公室里就此事进行了采访。

     HBR:回想2014年年底,索尼被黑的时候,您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

     林顿:当时我在上班路上。大约是早晨8点钟,我们的CFO打来电话,说我们被攻击了。我到办公室的时候,整个工作室都断网了。

     HBR:那才只是个开始?

     林顿:对。我们收到一连串恐吓信息,黑客说要把窃取到的信息曝光,随后信息就开始泄露。我们一下子被迫同时应付好几件事情,要努力维持公司运营,又要安抚害怕自己私人信息泄露的员工,还要对付那些刊登泄露电子邮件的媒体。然后FBI来取证分析。

     HBR:我们知道您是放权型CEO,这一点有没有改变?

     林顿:有,我的角色很快就彻底改变了。危机当前,需要我亲自上阵。我们成立了一个指挥中心,确保所有决策都我要知情并经我批准。单这一项就占据了我的全部时间,也就是说,这时公司运营事务落在了其他人头上——他们做得非常成功。

     HBR:听上去真像一场噩梦。看着自己的所有个人信息突然公之于众,这种事简直无法想象。

     林顿:啊,这还没完。更大的挑战是,那些家伙不仅把房子里的东西全偷走,还把房子给烧了——他们偷了我们的资料,然后将我们电脑上的信息删除,还毁掉了我们的服务器和电脑。

     控制损失

     HBR:当时员工最需要从您那里得到什么?

     林顿:他们需要抚慰。他们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我们必须明确地解释清楚,我们正在采取何种措施保护他们。也有人担心公司会就此一蹶不振。

     HBR:您如何与他们交流?

     林顿:我们召开市政厅会议式的员工大会,一次有三四千人参会,来讨论正在发生什么。还有50至80人的小型论坛,听听他们关心的问题。我通常独自在食堂吃饭,确保他们能随时过来找我说话。身处一线非常重要。事件中途我去了一趟日本,因为必须去做预算报告,大概离开了一天半吧,回来之后我们的人力资源主管乔治·罗斯(George Rose)就说:“你怎么走了这么长时间?”我说:“乔治,我就36小时不在而已。”时间仿佛被压缩了,因为事态发展非常快。

     HBR:如此多的隐私资料泄露,您是如何应对的?

     林顿:这件事很复杂,原因有两个。有些跟明星有关的东西登出来被人看到了,这会让员工分心,特别是那些被刊出的邮件的发件人尤其不安。还有就是员工们其实能看到其他人的私人邮件。

     HBR:这个问题有办法控制吗?

     林顿:我们劝大家别伸长脖子瞅别人——也就是说“别去看那些邮件”。

     HBR:你们不会是最后一家遭到黑客攻击的公司。由您看来,这次事件带来了什么教训?

     林顿:我想现在每个人都会更为谨慎地对待电子邮件中的措辞,而且现在大家要谈事情的时候都本能地拿起电话,或者面谈,特别是在有难题要讨论的时候。

     HBR:除了写邮件时要小心,还有什么别的教训?

     林顿:就是在网络上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的基本问题。FBI说90%的公司无力抵御黑客攻击。退一步讲,放在网络上的所有信息从理论上说都可能被窃。这是个两难的问题,因为方便交流、方便获取信息正是网络之所以让公司运营更高效的部分因素。但你放在网上的东西越多,被黑的危险就越大。

     发行?不发行?

     HBR:您是否接受是朝鲜主使了这次黑客攻击的说法?

     林顿:其实我没怎么考虑过攻击我们的是什么人,我一直关心的是如何让公司重整旗鼓、继续运营以及如何让员工放下心来、继续工作。FBI和其他政府人员跟我说的和美国总统说的一样,是朝鲜。我只能相信了。毕竟取证鉴定搞情报的是他们。

     HBR:既然有可能是朝鲜所为,那么您是否为电影《采访》中的一些做法感到后悔——比如直接点出金正恩和朝鲜?

     林顿:不。一旦决定了要制作一部电影,你就对自己和创意团队承担了义务,必须要放映。我们坚持这一点。

     HBR:您推迟这部电影在院线放映的时间,招来了许多争议。

     林顿:那真是黑暗时刻。奥巴马总统也发话了,批评我们来着。不是我们不想让电影在院线放映,而是影院不愿放映。我们已经尽力与一些数字发行方合作了。不过惹得总统对你的公司摇头可不是好玩的。

     HBR:确认了不可能在影院正常上映后,您是如何补救的?

     林顿:我打电话到处问别人是否愿意在数字市场发行这部电影,多数回答是“不”。许多电商、大型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运营商都担心惹祸上身,招来黑客。那时候我第一次想到:或许是真的没办法了。但随后我见到了谷歌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他说:“我们就在等着这种时候呢。我们觉得谷歌的安全措施就是为了对付这个。”于是谷歌让片子在YouTube和谷歌市场上架了。

     HBR:谷歌受到黑客威胁了吗?

     林顿:我猜这中间发生了很多事。不过最终谷歌没遇上什么坏事,微软和其他合作方也没出问题。

     结束了吗?HBR:危机过去了吗?真的结束了吗?

     林顿:我不想乌鸦嘴,但我觉得是结束了。希望如此。我们的大部分系统已经重新上线,而且我觉得不会再有别的什么东西曝光了。

     HBR:您阻止媒体报道的尝试,有多少成功了?

     林顿:有几个报道是很得体的,点到为止,没有深挖电子邮件。其他媒体就不一样了,派了一大群记者对邮件大做文章。

     HBR:这场灾难中有什么积极的东西吗?

     林顿:仔细想想,这次事件对于美国而言是一次警钟,代价高昂、声势浩大。想象一下,假如这件事发生在通用电气,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的电子邮件公之于众。我不知道里面会有什么,不过我敢说那些邮件就不只是聊聊电影明星的事儿了。像通用电气那种规模的公司,遭受的损害会比我们更严重。所以,如果说这件事有什么积极作用,那就是让美国警醒,加以留意。这种事会发生的——事实上已经在发生,经常发生。

     HBR:您希望讨论这次意外的原因是?

     林顿:原因有几个。首先,我认为,此次事件中索尼员工经历的磨难以及为了让公司继续运营所做的杰出工作未能为人们所确知并赞赏。而且,我觉得人们并未理解我们究竟经受了怎样的磨难。关于曝光邮件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真正利害攸关的信息。遭到这样的攻击,整个公司都岌岌可危。

     经验教训HBR:您对遭遇此类黑客危机的公司高管还有什么别的建议?

     林顿:一定要保持冷静;而且要开诚布公,始终保持良好沟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导致公司士气下降、员工离职。还有,要安排优先事宜。我们首先补救的是能够产生利润的业务,哪怕为此牺牲其他事务也在所不惜。最后,及早与FBI开展合作是很重要的。一些公司对此犹豫不决,我认为这样不对。

     HBR:索尼是否保住了企业文化?

     林顿:黑天鹅事件不可能事先做好准备,这种事猝不及防。不过这次意外让公司团结起来,迫使大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密合作。他们喜欢这种经历。我得以与很多通常不会见的人会面,聆听他们关心的东西。现在我们在试着努力保留那种团结合作的精神。

     HBR:这次经历在管理方面教会了您什么?

     林顿:必须始终坚定乐观地相信,公司一定能够渡过危机——即使自己并不十分确定要如何渡过,也要保持信心。你自己脑袋里得要1000%的坚定信念,否则撑不过终点线。

     HBR:这不是性格使然吗?您原本就是乐观的人,不是吗?

     林顿:其实我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很乐观。但在面临危机的时候,我乐观得不可理喻。

     HBR:您是说假装乐观?

     林顿:不,不是假装乐观,因为——这种话说起来就像糟糕的电影台词——失败不在选择范围内。你需要拿出那种摇旗呐喊的乐观精神,要不然的话你就找不到听众。

     殷阿笛(Adi Ignatius) | 采访蒋荟蓉| 译 安健| 校 钮键军| 编辑本文有删节,原文参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6年2月《“他们烧了房子”》。

     《哈佛商业评论·CEO有话说》编辑|钮键军jianjunniu@hbrchina.org想要拥有属于你的卓越密码?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管理圣经。?2015 哈佛商业评论 保留所有权利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哈佛商业评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