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迪生创建了谷歌,它会是这样子……
2017/5/1 哈佛商业评论

    

     1892年,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和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通用电气(GE)正式诞生。2017年,这个企业走着走着就走过了自己125周岁的生日。

    

     从日光灯,到成功制造第一台喷气式航空发动机,到设计制造第一台商业电站中的燃气轮机,到成功研发核磁共振系统……通用电气创造了工业时代一个有一个里程碑。从发明家爱迪生,到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Ivan Giaever博士,再到到全球最伟大的CEO杰克韦尔奇,通用电气见证了一批批人才的成长。

     GE现任董事长兼CEO杰夫·伊尔梅特说:“我们是电气类企业的最后一个幸存者,但是也是新生代企业的开创者。” 125年后的今天,GE已经不再是一个制造电灯泡的企业,他们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数字化转型,现在形成以数字、医疗、航空、发电、可再生能源、石油天然气、能源互联、运输、金融为主体的9大业务板块。2016年11月,李克强总理还亲自莅临GE上海数字创新工坊,考察这个百年跨国企业的创新进程。

    

     今年春天,GE数字集团全球CMO亚伦·达西(Aaron Darcy)也对通用上海数字创新工坊进行考察。《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的记者有幸一起参与,并对他进行了专访,一起解读这个百年工业企业华丽大转身背后的故事。以下是采访摘编:

    

     转型,坚定且耐心

     HBRC:我注意到GE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是数字工业公司(The Digital Industrial Company),能详细解释一下这个定位吗?

     亚伦·达西:过去几年之中,我们对公司架构进行了重组,舍弃了一些部门,例如家电部门卖给海尔。留下的全部都是在工业世界中深耕的一些领域,例如航空、医疗、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发电、运输,以及这个新的数字部门。我们发现工业必须要拥抱数字化的技术、软件、数据和分析,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利润。

     因此,我们制定的战略是将自己在工业领域的专业性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数字工业企业。我们在工业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理解涡轮机和发动机的内部物理逻辑,再加上数字化的技术。它就不仅有工业,不仅有数字化,而是工业数字化的企业。

     我们相信,其它大型工业制造业也也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升级,才能幸存于当今激烈的竞争中。

     HBRC:这种转变是从何时开始的?

     亚伦·达西: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同时也在理清自己的战略核心。我们认为数字化的技术极其赋予了我们这样的企业很大的提升空间。

     大约1年半以前,我们重新调整了公司的定位,开始建立自己的数字化能力。2015年10月,我们成立了GE数字集团,并开始在全球各地建立数字创新工坊。第一批落成的数字工坊分为位于法国巴黎、中国上海、美国加州圣拉蒙及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这个部门集合了通用内容很多不同提高生产力的技术,以及我们能够给合作伙伴和客户提供的技术支持和能力。因此它主要有三个职能:

     支持通用内部技术升级(GE for GE),以众包及合作的方式开发出一系列数字化工业应用软件并在内部应用;

     服务客户升级转型(GE for Customers),将在通用内部测试成功的工业应用软件和相关标准推广至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和生态系统(GE for the World),分布在全球各定的通用数字创新坊将聚焦拓展本地开发者生态系统,教育培训,加速第三发的应用开发,与合作伙伴一起构建工业数字生态,促进全世界工业的产业升级转型。

     HBRC:数字集团在GE处于什么样的战略位置?

     亚伦·达西:数字集团是GE的10大分支之一,它主要有2个角色。垂直角度来看,数字部门开发工业应用软件,有自己可以深耕的业务。水平角度来看,数字部门有通用商店(GE store),向其他分支领域提供数字化的技术服务解决方案和相关支持。全球范围内,数字部门现在已经有约3万名员工,其中包括了技术开发人员和软件销售及服务人员等等。

    

     GE数字集团全球CMO亚伦·达西(Aaron Darcy)

    

     内部打造的数字核武器——Predix平台

     HBRC:为什么不收购其他数字化企业,而是自己内部打造这样一个部门来构建自己的数字化能力呢?

     亚伦·达西:到达你现在看到的最终成果,我们业经历了一段旅程。大约从7年前,我们就开始考察各种数字技术。GE生产并出售各种机械设备,以及提供在机械设备使用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服务。当我们在市场上考察和寻找时,发现没有太多数字技术是为了工业应用设计的。有很多电信、金融领域的应用,但针对工业,真的是寥寥无几。

     5年前,我们在公司内部创建了软件中心,它的使命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提高公司内部的生产效率,这也是我们第一个创新工坊的前身。像GE这样的大型工业企业对数字技术有自己特殊的需求。关键的基础设施对安全性要求极高,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拥有大量实际数据以及其他大数据,并且安全性能极高的云平台。我们依然是内部打造,去年上线了专门为工业应用设计的云平台GE Predix。

     HBRC:Predix平台的发布是工业领域令人激动的大新闻。上线至今,平台运行的如何呢?

     亚伦·达西:Predix平台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工业设计的互联网云平台,收集并处理工业数据,然后建模分析。它能够方便工业企业分析大数据、远程监控机器,并为机器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换句话说,它就是工业领域的安卓或者ios系统。它实现了我们设计这个平台的初衷,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工业数据分析平台。

     如今,已经有超过19000个工程师在基于Predix平台开发工业应用软件,我们预计这个数字在年底会突破2万。此外,该平台作为物联网领域的领导者在业内口碑也非常好,在Forrester2016年底发布的物联网软件平台的报告中,Predix被评为该领域的领导者。

     HBRC:Predix平台主要有哪些应用场景?

     亚伦·达西:对于客户来说,主要有3个比较有价值的应用场景。首先,因为我们是关键基础设施的制造商,设备资产至关重要,因此设备运营表现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应用场景。第二,Predix会被用在提高制造生产率上,我们有一系列的软件可以在设备制造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尝试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突破。最后一个是现场维护和支持服务。在设备生产制造出来之后,运输给客户,以及在它运行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可以提升效率的机会。

     HBRC:在推出这个平台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挑战?

     亚伦·达西:首先,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的软件平台必须是全球化的,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在上海建立创新工坊的原因。将中国本地的资源、客户和合作伙伴拉近整个的生态系统中,不仅提出本地化的解决方案,同时提升我们全球数字部门的能力。

     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将这个平台在一个企业内全面推广使用。我们的客户中,有一些部门很乐意接受数字化技术和这些改变,但说服所有人总是很难。我们通过分享这个软件平台在通用集团内部不同分支应用的经验,来帮助客户解决应用上的疑难问题,还提供大量的培训。

     自己的故事总是很有说服力,GE全部使用了这一解决方案之后,我们的盈利提升了7.3亿美元。我们希望能为客户也带来相同的体验。

    

     数字化转型的5大秘笈

     HBRC:变革管理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GE曾经领导了从农业向工业时代的转型,现在又经历了向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在变革管理方面,你们的经验是什么?

     亚伦·达西:变革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我们的经验中,我发现了5个变革管理必要因素。首先,必须理解工业数字企业都需要哪些能力,我们做了很多功课才理解了我们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其次,向数字化转型必须要使用平台,从而将各有要素有机的集合起来。因此我们创建了Predix平台,将我们自己与客户、合作伙伴连接起来。第三,要是认识转型无法独立完成。我们花了很多功夫在构建整个的生态系统上,然后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了很多帮助,他们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第四,文化上的转变。我们转型的一大重心就是文化的转变,我们把自己在工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打造了全新的数字工业。最后,再有了前面4个要素之后,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我们与客户一起找到了GE能够提供价值的新模式,帮助更多的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助力整个行业的升级转型。

     HBRC:在你看来,数字工业文化与工业文化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亚伦·达西:将工业和数字技术结合起来,是一次不错的联姻。我们在工业领域有着非常深厚的专业知识,包括物理和材料化学等等。我们理解机器是如果设计、制造和运行的。我为它着迷,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与数字技术结合之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不一样了,规模化应用的范围延展了许多。例如,我们在医疗健康领域使用此前用来探测石油的技术,来对人体进行健康检测。这就是我们建立GE商店和Predix平台的原因。

     HBRC:比起“工业互联网”,我们更熟悉“物联网”,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亚伦·达西:物联网的概念更宏观,它包括了所有这些,智能手机应用、智能家电应用以及工业互联网应用等等。工业互联网是其中之一,但是是GE和我们的客户真正关注的领域。工业互联网面临的挑战是我们如何能将已经在消费端应用广泛的数字技术延伸到工业领域。工业领域,我们更看重安全性和稳定性,而消费端科技则讲究实时互动。工业互联网可以理解为是哪些“大家伙”的联网系统(Internet of Real Big Things)。

     齐菁|文齐菁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编辑。《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实习生秦煌对本文亦有贡献。《哈佛商业评论·数字化转型》编辑|齐菁jingqi@hbrchina.org

     公众号ID:hbrchinese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哈佛商业评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