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您,被保健品套牢的父母大人丨《慧灯·问道》第三季
2018/11/15 11:11:16HDZGGW 慧灯之光网站

    

     本期话题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佛教所讲的孝道,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父母催我结婚生子,我应该如何与他们沟通?

    

     因为父母购买保健品而引发的矛盾,该如何化解?

    

     婆媳关系紧张,该如何改善?

    

     家里的老人学佛不精进,应该如何引导?

    

     孩子正值青春期,思想叛逆,如何度过这段危险时期?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疑问是觉醒的开始,《慧灯·问道》系列因此而诞生。它围绕着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及社会热点等展开,在“问”中追寻“道”,在“道”中化解种种烦恼。慈诚罗珠堪布仁波切在《慧灯·问道》第三季中,以他无碍的智慧为我们答疑解惑,和您一起静下来,思考世界,阅读自己。

     下期精彩预告

    

     佛教是如何看待婚姻的?

    

     如何平衡修行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隐瞒配偶拿家里的钱去修寺、供僧,这样做对吗?

    

     公司待遇不公平,领导对员工尖酸刻薄,该如何与这样的领导相处?

    

     如何与不喜欢的人相处?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慧灯·问道》节目,也欢迎尊贵的慈诚罗珠堪布。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组成的,在这些复杂的关系里,亲朋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正确地掌握相处之道,就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满和健康,也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说到相处之道,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因为中国自古就提倡“百善孝为先”。我想请教堪布,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孝道和佛教里所讲的孝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慈诚罗珠堪布(下文简称“堪布”):两者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简单来说,传统文化提倡的孝敬、孝道,主要是指从世俗生活的角度上要多关心父母、长辈,尊敬老人。

     佛教里对此也非常重视,讲过这方面的内容。比如说人老了以后需要帮助,需要很多人的关爱。在密宗莲花生大师的一些书籍里面,尤其这方面提得比较多。但是佛教多了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更加希望让父母拥有内在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还有一个是更多地考虑他们的长远问题,不仅仅是今生,还有来世。

     释迦牟尼佛诞生的第七天,母亲就圆寂了。后来释迦牟尼佛为了度化他的母亲,专门到天界去找她,给她传法,这主要是考虑她长远的生死问题。还有,比如目犍连的母亲堕地狱后,目犍连去帮助他的母亲,也是主要在生死问题上给予她帮助。

     佛经里讲得比较多的是让父母学佛,让他们相信因果、相信轮回,然后多做善事。这样可以帮他们解决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只给他们世俗生活上的关爱和关心,虽然这些非常好,但除此以外什么都不管的话,就无法解决长远的问题。另外,儿女可以解决生活和物质上的问题,但是父母内心上的一些问题,儿女有时也没有办法解决;甚至儿女自己的一些内在问题也都没有得到解决,这种情况下,想在心理上帮助父母,也有一定的难度。

     佛教里的孝敬是双重的孝敬:既包含世俗的方面;也从佛法的角度、生死的问题上帮助他们。佛教讲的“孝”考虑得稍微多一点,主要是这个区别。

     主持人:传统的“孝”,更讲究从世俗生活方面给予;而我们佛教讲的“孝”,除了传统的孝道以外,还考虑父母长远的问题、生死的问题。这样说对不对?

     堪布:对,是这样。佛经里讲,我们每一个人的父母现世对儿女都有非常大的恩德,实实在在是恩重如山,想用某一种方法完全地报答这个恩德,确实不大可能,这个恩是报不完的。但是,如果我们除了关心父母这一世生活上的问题外,还能关心他们的生死问题,可以说这就能报答父母的恩德了,这是最好的报恩方法。所以佛教在这个方面讲得稍微多一点。

     主持人:谢谢堪布的指导!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请教堪布了。

    

     观众:我母亲一直希望我能够早点结婚生子,但是我认为年轻人就应该多去为事业打拼,为此我们没少争吵。可能在其他人眼里我是不孝顺的。请问堪布,我应该怎么样跟我的母亲沟通?

     堪布: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觉得自己现在应该多挣钱,还不着急去成家,这是不是不孝顺?我觉得这也不应该说是不孝顺,毕竟社会在变,时代在变,而且变化速度比较快,这样的情况下儿女或多或少会跟父母之间有代沟,所以一些观念就会不太一样。

     另外,民间有这种迷信说法,比如父母会说:“如果我走之前看不到孙子,我就走不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际上,除非是他自己太牵挂孙子,那有可能走不好;除此以外,佛教里没有这种说法。其实看到孙子也不一定走得好;没有看到也不一定走不好。当然这不是一个普遍说法,可能是来自于某些地方的观念。更多的是因为老人想抱孙子,所以就会催。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很多人都有这种情况,也问这样的问题。我想这是因为你们的父母年轻时候的生活方式跟现在的生活方式不一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父母担心自己走后,儿女结婚生子的问题还没解决的话,儿女老了会没有人关心照顾,所以父母会特别牵挂,走不好。

     这种想法和观念,放在五十年前、六十年前可能是对的,那时的家庭生活模式必须要有一个男人去挣钱,女人做家务,过去的传统观念是这样。但是现在男女都可以挣钱,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智能化,用网络、电脑和手机就可以买很多的东西,解决很多的问题,不一定要靠男人来生活。但是以前的话就肯定不是这样了,父母的观念当中是儿女一定要有婚姻,他们才能够放得下心,才能够走得好,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新一代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选择。

     所以你说暂时不想结婚,想先挣一些钱,晚一点再结婚,这实际上没有什么问题,肯定不是不孝顺,但是我想你应该给父母解释清楚。

     很多父母跟儿女之间沟通不好,实际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也没有什么真正的矛盾。父母特别爱儿女,希望他(她)好,但是这个“好”就是他们观念中的“好”以及他们观念中“好的方法”,他们认为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应该对儿女有益。但是儿女却认为不需要如此。

     我想你应该坐下来跟父母谈心,把你的想法全部解释清楚,这样父母可能就不会经常催促了,问题也许就能得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简单地说,你不是不孝顺,而是有自己的选择。

     主持人:在农耕时代,中国的很多家庭要种地,要干重活,在这种情况下男丁就显得特别重要。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到了现代社会还存在。如果邻居、朋友或亲戚家的孩子二十岁结婚,他五十岁就能当爷爷了;而自己都快七十了,儿子闺女还没结婚!在这种环境下,他会觉得脸面上过不去,这就是观念上的代沟。

     我相信刚才堪布讲得已经非常好了,相互之间多沟通、多理解,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和谐,家庭会变得美满。

    

     观众:刚才听堪布讲沟通特别重要,我也有个相关问题想请教。我的父母年龄比较大了,他们为了身体健康会经常购买外面推销的保健品,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没少受骗。我每次劝他们的时候,他们都特别不高兴,还会埋怨我。当然我也能够理解他们这种怕衰老的心情。想请问堪布,我应该如何去引导他们?感谢您!

     堪布:对,这是一个问题。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这些专门给老人卖保健品的人,很多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的产品对老人有帮助也好、没有帮助也好,是真的也好、是假的也好,但他们对老人都特别尊敬,让老人上瘾。很多老人从儿女身上感觉不到这种关怀;而卖保健品的人为了推销,则会使用很多这类方法。老人本身需要关爱,不管真假,不管别人真心与否,有人来帮助他,他就会特别欢喜、开心。所以有些时候老人说:“我虽然是上当了、受骗了,但没关系,这个我喜欢。”所以如果你不让父母去买,那你就应该自己去买,买货真价实的产品送他们。还有一点,你作为儿女要给父母比那些推销产品的人更好的服务。这样,父母就不会再去买了。

     但是如果你只是简单不让他们去买,就很难。一方面,他们怕老,怕身体不健康,希望这些保健品能够有帮助;另一方面,在买卖的过程中,他们特别喜欢、重视推销员的服务。如果这两点你都做到了,他们也就不会去买了,对不对?如果你不提供这些,光是嘴上说“你不要去买,你会怎么怎么样……”,他们可能不会接受。

     主持人:堪布解释得特别清楚,特别好。

     在真实案例中,老人一是缺乏安全感,二是缺乏儿女对他的亲情。这些推销的人就找到了这个切入点,然后表现得比子女还要亲热,让老人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让老人认为自己花多少钱都值:“我不是买保健品,我买的是这种亲情。”

     堪布:对!

     主持人:所以也要跟父母多沟通是吧?

     堪布:是的。

    

     观众:我有一位朋友,他是单亲家庭,从小跟父亲一起长大,但是父亲对他平时没有太多的照顾,长大后他们的关系就变得越来越差,一见面就吵架。现在他学佛了之后,觉得自己挺不孝顺的,但是又没有好的办法去解决,特别苦恼。所以想请问堪布,他们的关系这样顺其自然下去好吗?谢谢堪布!

     堪布:顺其自然的话,可能不是很好。但是他现在认识到这是不孝顺,就开始往好的方向走了。

     我想佛教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到他,比如有一些修法是专门去想父母的恩德。有些人小时候因为父母关系不好而没有得到照顾,会认为父母对自己没有什么恩德,但也不是那么简单。他需要通过大乘佛教的思维方式去详细地思考,有时间的时候打打坐、修一修,锻炼、调整一下自己的心,这对他肯定会有一些帮助。

    

     观众:我的爱人经常与我的父母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矛盾,甚至是激烈的冲突,我夹在中间十分难过。请问堪布,我应该如何改善这种情况?

     堪布:这个问题我想你有办法解决,因为两边都跟你有很密切的关系。首先你得去了解一下他们为什么争吵,到底是因为有真正的矛盾,还是生活琐事上大家相互看不惯。

     如果有什么真正的矛盾,就看看这个矛盾能不能化解。我想你肯定能够化解,你给两边都做一下工作,然后把这个矛盾解决,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如果他们确实没有什么真正的矛盾,只不过是互相有点看不惯,就更容易解决了。

     努力研究一下他们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把根源找到,然后再做一点工作,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我想由你去做这个工作的话,可能是最合适的。

     主持人:找到根源,对症下药。好,谢谢堪布!

    

     观众:我们家里的老人已经信佛了,但是平常修行不上进,也不积极,觉得听经听不明白,念佛特别枯燥,在家里还特别爱看电视,电视整天都开着。我跟她说,人生无常,要精进地修行,但她觉得特别不吉利,也不爱听。我想请问您,该怎么去引导她?

     堪布:很多老人都是这样,经常在家里看电视,尤其是喜欢看抗战剧(众笑),引导他们确实有点难。你强迫他们去念佛可能不太管用,要想一个善巧的方法。比如可以由你带他们或者跟团,一起到一些佛教圣地去旅游或者朝拜,以这样的方式出去走一走,先了解一下佛法、佛教。

     另外,如果父母的同龄人或者以前的同事、同学当中,有念佛念得好一点、修行稍微有点成就的,平时可以鼓励父母跟他们多聊天沟通,交换意见。这种交流可能对父母有帮助,他们会慢慢地对佛法产生一些兴趣。

     当他们找到另外一个有兴趣的东西时,就有可能慢慢地放下、不经常看电视了。否则就像他们讲的一样,觉得要坐下来念佛念不下去。他们现在这个年龄再学东西比较难,如果强迫他们去做这个事情,可能不太现实。

     所以你应该去想一些比较善巧的方法,让他们逐渐不在看电视上花那么多的时间,但也不是不看。应该有这样的方法。

     主持人:我们前面谈的这几个问题都是关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相处的问题。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每一家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很多家庭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可能更多的问题会出现在孩子的身上。大家有没有关于子女的问题?可以和堪布一起来探讨。

    

     观众:我的孩子现在正值青春期,青春期好像也叫危险期。我总是担心他在社会上交一些不好的朋友,或者沾染一些坏毛病,所以我就经常叮嘱他。但是他们的观念好像跟我们的观念不一样,会很反感。我们也经常吵架,吵得激烈的时候,他居然说要搬出去单过,自己租房子。所以我想问您,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让他们顺利地度过这个危险期?谢谢!

     堪布: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我不是很在行,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有几个方法也许用得上,比如传统上有一个教育孩子的方法;还有一个犹太人的教育方法。

     传统上教育小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岁到四岁之间;第二个阶段是五岁到十五岁,中间有十年;第三个阶段就是十六岁以后。

     第一个阶段当中,因为孩子年纪小、不懂事,所以各方面都不能要求太严格,不能太严肃。要特别照顾他,有什么需求尽量满足,总之就是随顺孩子,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循序渐进地教育。

     五岁以后孩子开始懂事了,从五岁到十五岁这十年的过程中,对小孩要求要严格一点,不能太宠,有些时候也可以让他吃一点苦,不要不忍心,吃点苦是对他的一个训练,对他以后的独立生活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帮助。

     但你刚才提到的正好是十一二岁时候的叛逆期,这时候要对他严格一点的话,可能有困难。这个阶段的孩子跟父母之间经常发生一些冲突、吵架,这是正常的,难免的,几乎不可能不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是无论如何,还是要稍微严格一点去教育。

     十六岁以后,基本上是给他讲一些方向性的东西,不要太多地去干扰他的生活。因为你从他一岁到十五岁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已经教育了,如果你教育得好,那么十六岁以后,他的人格、人品,以及思维的方式都已经定型了。再多给他讲,只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像你刚才讲的,他想出去自己租房子住,就会导致这样的问题。

     所以在这个时候,不要过多地干扰他的生活。比如有些孩子出国留学,父母非要到那边守着;而孩子需要自由和个人空间,自然就会很反对,从而和父母产生很多这方面的矛盾。

     以上这些传统的方法你可以考虑一下,看看是否能用得上。

     另外一个就是《犹太母亲的圣经》——这不是基督教的宗教经典《圣经》,但是这本书像《圣经》一样,从中可以学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所以叫做《犹太母亲的圣经》,书里也许有一些可用的东西。教育方面很多具体的事我不是很清楚,我想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也许帮得上忙。

    

     观众:我的困惑来自于孩子的教育。现在儿童教育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培养孩子的竞争性,凡事都要争第一,如果考试不得第一,似乎教育就是失败的,社会常以这样的方式鼓励大家自我认可。可是据我了解,佛法对人的教育是内敛低调、与世无争、淡泊名利,那以佛法教育的孩子长大之后,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的环境当中,该如何生存?这是我的一个困惑。

     堪布: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想,这两种教育是可以融合的。就像你刚才提到的,如果什么都要争第一,首先对孩子的压力非常大;而且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的孩子,以后会变成非常自私的人,无论把他放在任何地方都会出问题。因为他一切只为自己着想,最后他的朋友或者下属、上司,都会对这个人有一些看法,甚至过节。

     所以我想,在现代教育的基础之上,再加一点传统文化或者佛教教育,可能会更好。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并不反对正当的竞争,但孩子学佛以后,在竞争的过程当中会懂得忍让,也懂得为别人着想。如此一来,他既可以适当地竞争,也能考虑别人,不会很过分。我想,两种教育相结合,应该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效果。

     主持人:感谢堪布为我们阐述的相处之道,希望大家都能融洽的与各种人相处,同时也能运用我们学到的智慧与爱心去温暖周围的人。

     感谢朋友们收看《慧灯·问道》节目,我们下期再会!

    

     每个疑问,都将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慧灯·问道》 每周四与您相约

     ? END ?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收看《慧灯·问道》

     您有问题希求解答,

     或者您对栏目的意见和建议,

     以及栏目合作、文章转载等事宜,请联系:

     wendao@huidengzhiguang.com

     本公众号视频及文字内容均为原创,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慧灯之光网站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