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不睡床 郑州全球最大医院的停车场躺满了人(辛酸多图)
2015/7/28 健康养生

     点击上方健康养生关注我们

     每日一言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一个人被工作弄得神魂颠倒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这的确是幸运。

    

     这里是被媒体称为“全球最大医院”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住院人数达31万人次,营收超75亿人民,拥有7000余张固定床位。在这31万名患者背后也伴随着等量甚至超量的陪护家属,他们大部分都来自河南省内各地。

     为了更好地照顾患者,更为了省钱,家属们都选择随床或是在医院走廊甚至露天住宿。虽不符合医院的规定,但在当下医疗资源非合理分布的情况下,这是陪护家属们的无奈之举。

    

     河南郑州,蜂拥而至的患者让郑大一附院自2008年后就进入一种建楼就住满,住满就建楼的高速扩张期。

    

     2015年6月28日凌晨,不少陪护住院患者的家属在病房楼前的空地上酣睡。他们大多带着亲人来到郑州求医,付出医药费之后就难再为住宿开支。

    

     48岁的刘毛娃与妻子商量回家的车程。他当天下午刚出院,因为不识字没能找到回家的车,不舍得也不敢去住宾馆。

    

     即使是“超级医院”,也同样床位难求。很多患者与陪护家属就挤在走廊里的加床上。算上这些临时床位,占地237亩的院区承载了万余张床位。

    

     重症监护室外的患者家属拥挤在狭窄的过道间。夏夜里的病房楼已关闭了走廊里的空调,但面对亲人随时可能的危急,他们一刻也不敢离开。

    

     家属最怕看见的就是这缴费清单,但病人自己总是忍不住要问昨儿花了多少?然后徒劳的在清单上找有没有可以减去的项目。

    

     一包烟,一包瓜子,是来自濮阳的白培武熬过黑夜的补给。这并不能舒缓他焦虑的神经。“每天都得把充电宝用光才能睡。”白培武说道。对于陪护的家属们来说,再柔软的床也放不平那颗悬着的心。

    

     53岁的程远生坐在台阶上整理妻子的磁共振照片。他来自距此两百公里外的方城县,妻子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脑梗,失去行动能力。他专程带着病历来省城大医院咨询专家,被告知需要妻子亲自来做检查才能确定病情,为了省下住宿费,程远生选择在医院里找个角落靠到天亮。

    

     20岁的张铎在药房外的屋檐下找到了今晚的位置,他来自河南商丘,父亲肿瘤手术后,隔月就需住院复查,每次需花费近两万元,这使得原本小康生活的他也只能睡在屋外以省下10天的房费。

    

     一名保安在驱赶睡在大厅里的患者家属。医院规定入夜后清场,患者家属如果不想躲到消防通道就只能睡在屋外。

    

     18岁的张家恒来自开封,为了陪护烧伤的奶奶,他已经在消防通道里睡了两个星期。

    

    

     在1号病房楼前的“大通铺”中,在大多数打地铺的睡客之间,一位家属睡在一张折叠床上。而一般只有需要长期陪护的家属才舍得买折叠床。

    

     入夜后的凉气使得一位陪护家属裹着防潮垫,蜷缩着身体御寒。这种泡沫防潮垫售价20块,短期陪床的家属几乎人手一块,凑合几天可以省下数百元的宾馆钱。

    

     人睡在车旁边,停车场也难得有个空位

    

     因为可以遮风避雨,医院屋檐下狭小的空间成为了最热门的“床位”

    

     入夜后,郑大一附院病房楼依旧灯火通明,每扇窗户都有着与病魔抗争的揪心故事

    

     对于这些患者的家属而言,省下住宿费,是因为每一分钱都要用于挽救亲人的生命

    

     第二天清晨六点,蜂拥而来的患者又将门诊挂号处挤满,日复一日。这里年门诊量超460万人次,高峰时期一天就能接诊20万人

     (以上图文均来自澎湃新闻记者徐晓林)

     后记:距我家直线距离500米的地方,是一个奇幻的世界——全球最大医院。晚归的时候我看着楼顶的灯光,这些建筑群延绵起伏,每天吞噬着无数的希望和绝望,我都在想,过平常而正常的生活多么不容易。

     病人和家属太不易,医生护士们也不容易,请对他们好一点,对自己也好一点。

     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群打地铺的人,觉得这是理所当然,但是看完图片,依然是那么触目惊心,永远难以习惯。

     然后是,怎么办?你可以给他一张床,但谁能给他们一份安睡?

     每天8篇精彩养生图文,关注后即可免费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