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经指南》下针十四法
2016/1/18 百年易筋堂

    

     百年易筋堂2016年第18期(共365期)

     每天一期,为了世界上更好的中医

     作者/文秋 ⊙ 编图/刘利 校对/刘利

     I摘要:《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属部分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是也。”进针前用指腹沿针刺穴位所循经脉循行路线,轻轻循按或拍打。循法具有探察经络虚实和促使气至的作用。通过指循能调和气血、导引经气,激发经气的运行,使针刺容易得气,从而达到调和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经指南》下针十四法

     针刺基本手法,窦汉卿《针经指南》中归纳为下针十四法,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

     (一)爪法:《针经指南》“爪法,凡下针用手指作力置穴,方有准也。”是用指甲掐按穴位,以便准确进针的一种方法。还可宣散气血、减轻患者对针刺的恐惧心理,减少肌肉的紧张度,再配合右手快速进针,可以减轻针刺引起的疼痛。

     (二)切法:《针经指南》“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伤荣卫故也。”此即临床常用的爪切进针法,具有宣散气血,诊查经络虚实和固定穴位的作用,并且还能分离筋骨,避开血管,减少进针时的疼痛。

     (三)循法:《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属部分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是也。”进针前用指腹沿针刺穴位所循经脉循行路线,轻轻循按或拍打。循法具有探察经络虚实和促使气至的作用。通过指循能调和气血、导引经气,激发经气的运行,使针刺容易得气,从而达到调和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此法多用于进针后经气未至、得气迟缓的患者,又可作为控制针感使气至病所的辅助方法。

     (四)摄法:《针经指南》:“摄者,下针如气涩滞,随经络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气血自得通也。”用大指、中指或食指指甲在所针经络处来往按切,可使肌肉松弛,气血流通,所以可以解除滞针,并有引气通节,扩大针感传导的作用。

     (五)扪法:《针经指南》:“凡补时,用手扪其穴是也。”是在出针后,用手指扪按针孔,不使经气外泄,即开阖补泄之补法,用于各种虚证的治疗。现在临床上常在起针后用酒精棉球按揉针孔,以防止出血并有消除针后不适感的作用。

     (六)按法:《针经指南》:“按者,以手捻针无得进推,如按切之状是也。”是在入针之后,连续施以一松一按的操作,具有加强针感,促使气血运行的作用,后世医家又进一步阐发,把紧按用于补法,慢按用于泻法,提按结合叫做捣,具有加强针感,促使气血运行的作用。

     (七)提法:《针经指南》:“爪下伸提!是在入针得气后,连续施以一提一松的操作,具有泻法的作用。提法用于许多综合手法中,如烧山火“慢提紧按”、透天凉“紧提慢按”。

     (八)弹法:《针经指南》:“凡补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也。”弹法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弹穴,一为弹针。弹针即弹而努之,用手轻弹肌肤,使经络气血充盈,具有辨别经络虚实,测知气血盛衰、促使气行的作用,用于针前。弹针是在针刺得气后,以指甲轻弹针比柄数次,具有加强针感使气速行的作用。本法多在下列情况下使用:进针后经气未至或得气迟缓者,针。感限于局部不能沿经传导者;针下紧急,不得捻转者。一般多在留针过程中使用。

     (九)搓法:《针经指南》:“搓者,凡令人觉热向外针似搓线之貌,勿转太紧,治寒而里卧,依前转法,以为搓也。”搓法是以手指向左或向右,或前或后的单向捻转针体。通过针体以不同的速度转动而产生补泻和扩大针感的作用,。同时因左右、前后转动还可出现寒凉感和温热感,故是一种简单的热补、凉泻手法。应用捻搓法要根据指下的感觉,适当地运用指力,依具体情况掌握捻转角度,以免牵扯皮肤引起疼痛。

     (十)盘法:《针经指南》:“如针腹部,于穴内轻盘摇转而已。”是在得气后,将针由地部提至天部,使针倾斜,与皮肤呈45度角,以针孔为圆心,使真做弧形运动,具有加强反应及控制感觉传导方向的作用。盘而带按为补,带提为泻。一般盘90度有时可盘180度,适用于肌肉松弛丰盈处,不宜在皮薄肉少处施行。

     (十一)摇法:《针经指南》:“凡泻时欲出针,必须动摇而出者是也。”摇法即搬动针柄,以针尖部位为支点,使针体往复摇动,摇而带提或边摇针边出针是泻,多用于浅表部位疗法。摇法还能加强针感,有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的作用。直针而摇,可以加强针感,如结合呼吸,提插捻转六数,即为“白虎摇头”法。卧倒针身而摇,可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如将针向行气摇法及九六数结合使用即“青龙摆尾”法。

     (十二)动法:《针经指南》列为十四法之首:“动者,如气不行,将针伸提而已。”源于《难经·七十八难》:“动而伸之。”

     (十三)退法:《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退到浅部再略作停留,才可出针。

     (十四)进法:《针经指南》:“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入针后,捻针进至一定深度以候气至的方法。

     《金针赋》对此作了总结归纳,:“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肝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

     I版权声明:本文为百年易筋堂团队作者原创文章,刘利老师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百年易筋堂及团队作者所有,如要参考转载,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并注明作者及百年易筋堂标识。如未经授权随意所用,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I 投稿:yijintangzhongyi@126.com

     (欢迎广大中医专家及爱好者进行原创投稿)

     百年易筋堂全世界招募:原创中医相关文章、图片设计及作者,签约中医作家,签约专栏作家,兼职中医投稿者,中医临床实战临床总结,我们将每天发布一期原创内容,涉及文章、图文、视频、图片、语音、访谈等等,欢迎您加入我们,为了世界上更好的中医。微信详询:405552300。

    

     公众微信号:hefeiyijintang

     个人微信号:405552300

     网 址:www.yijintang.org

     全国免费电话:400-0505-319

     百年易筋堂:什么是真正的中医?什么是上医?什么是医学之道?上承国术之道,下秉病患之苦,以内经等古典为师,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本,传播和践行绿色、自然、健康、治未病、天人合一的中医生活理念!并吸取现代医学的精髓,互补长短,以践行治病救人之本分。从2013年9月推出以来,我们已经超过百万粉丝。也欢迎你走进我们,让我们一起真正了解中医的博大魅力!

     一、分享中医医道,分享传统和经典,一起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传播中医。

     二、传播中医学习课程,让更多中医爱好者能走入中医大门;

     三、举办行业交流,推广中医治法。

     四、最专业的微信群:专家交流,专业行业人士,中医爱好者等各种微信群,搭设中医传播之桥,易筋堂中医个人助理微信:18518493308,添加助理个人微信后,可以提交入群申请。

     五、免费和自费学习中医,提交详细个人简历,有学习决心,推荐专业老师。

     六、最专业的微信群:添加微信18518493308,申请加入相应的群,易筋堂中医志愿者群,易筋堂中医针灸推拿学习交流群,易筋堂中医古典内经伤寒等学习交流群

     七、易筋堂中医随喜捐赠支付宝:yijintangzhongyi@126.com,捐赠的费用将用于中医公开课、论坛、交流会的场地和茶水费,公开透明。

     【中医合作】

     欢迎各传统文化相关、中医相关机构、社团相关的机构咨询合作;

     【深入交流】

     如果你是铁杆的易筋堂中医粉丝,可以致电400-0505-319或者关注我们的相关活动信息,进行探讨交流;

     【投稿探讨】

     您也可以邮件联系我们:yijintangzhongyi@126.com

     【志愿者申请】

     申请志愿者请您在公众平台留下您的姓名、电话、工作单位、所在城市、特长和是否有空余时间!我们将统一回复和安排!志愿者主要工作:1、参与中医的传播(有文字,新闻工作背景者优先考虑) 2、参与会议的组织,接待等具体会务组工作 3、优先参与后期的免费中医学习课程 4、优先参与后期的游学课程 5、参与策划和举办在各地的活动;6、免除公开课听课费、场地费和茶水费等费用。 当然,最基本的要求是你喜欢中医,热爱传统文化,愿意为传播中医做出努力!有开阔的心胸,包容!

     【如何分享到“朋友圈”】

     2 查阅与分享: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订阅【易筋堂】微信?

     搜索微信昵称:百年易筋堂 或搜索微信号:hefeiyijintang

    

     2 关注订阅:点右上角->关注官方账户或添加微信号hefeiyijintang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百年易筋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