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难以抵挡,老中医自有锦囊妙方!
2017/2/9 百年易筋堂

    

     小编导读

     眼下还是冰封万里、寒意料峭,却已迎来了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春风拂来,早春的气息虽还不甚浓郁,却也令人陶醉不已,只是一不小心,春风就可能把人给吹得凌乱了,皮肤瘙痒令陶醉的心情立马碎了一地!皮肤瘙痒不仅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溺毒证中。瘙痒难以抵挡,怎么办?老中医自有锦囊妙方!

    

     瘙痒又称风瘙痒,是一种无明显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的病证。

     《诸病源候论·风瘙痒候》曰:“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气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外科证治全书·痒风》亦记载:“遍身瘙痒,并无疮疖,搔之不止。”瘙痒乃溺毒证中的表现症状之一。溺毒之证,病位在肾,涉及心、肝、脾、肺、肠、三焦、脑府等诸脏腑。而于瘙痒证,其表现于皮肤腠理为主。

    

     溺毒证之风瘙痒病机复杂,多种病理因素参与,系本虚标实之证。周师认为,溺毒其中以脾肾衰败、湿浊瘀毒等浊毒之邪潴留是病机关键,其中肾阳衰微是起病之源,溺毒患者多肾阳衰微,致脾失温养,终致脾肾衰败,营血俱亏,气阴两虚,气血不足则血虚生风、生燥;且肝木失于涵养,风从内生,风胜则痒,营卫难以畅达,肌肤失濡养,故而造成瘙痒;诚如《内经》云:“诸痒皆属于风,皆属于虚。”如前所谓,浊毒之邪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浊毒之邪阻滞经脉,肌肤失养而见肌肤甲错,加重瘙痒。治疗原则当辨虚实,采用标本兼顾,内外兼治的方法。

     一、脾虚湿蕴

     主症:发病较缓,瘙痒,皮损微红,抓后可有糜烂及渗出,可伴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易疲乏,关节不利,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分析:肾阳衰微,先天不补后天,则脾失温养,终致脾肾衰惫,脾不运化水湿,湿浊内蕴,日久而成浊毒,壅滞三焦,因其不能从水道外排,则外溢肌肤,终致湿毒外溢肌肤,故见肌肤瘙痒;脾虚,则纳运无力,故见纳少;食入难消,食滞胃脘,故腹胀;脾虚不运则大便溏泻;脾虚,气血生化不足,精微不养四肢故而疲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均乃脾虚湿蕴之征。

     治法:健脾利湿,止痒。

     方剂:温脾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味。

     常用药物:生大黄、西党参、制附子、干姜、甘草、汉防己、黄芪、炒白术、车前草、猪苓、茯苓、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等。

    

     方解:方取温脾汤温补脾阳,此寓攻下湿浊之邪,取防己黄芪汤健脾益气、化水利湿。方中黄芪、西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猪苓、茯苓、炒白术、车前草利水渗湿,制附子、干姜益气温阳,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祛湿止痒,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有健脾益气、祛湿止痒之功。

     加减:若湿毒较重,伴关节肿胀不利,可加用土茯苓以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若红肿且面广者可加用桑白皮,酌加大黄泻热利水,如大便溏薄者,易生大黄为制大黄,并加仙茅、肉桂以温脾阳,泄湿浊。

     二、血虚肝旺

     主症:一般老年人多见,病程较长,瘙痒,皮肤干燥,抓破后可少量脱屑,血痕累累;伴头晕眼花,失眠多梦,情绪起伏,可诱发及加重,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分析:年老患者,久病体虚,且脾肾衰惫,营血俱亏,气阴两虚,气血不足则易生风、生燥,而见瘙痒;气阴不足,体肤失养,故皮肤干燥,抓破后可少量脱屑,血痕累累;气血不足,心失所养而见失眠多梦,或见脏腑气机失调,且情志抑郁,烦恼焦虑,五志化火,肝火化热动风,亦发瘙痒,伴头晕眼花;若遇情绪起伏,可诱发及加重;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均是血虚肝旺之征。

     治法:养血平肝,祛风止痒。

    

     方剂:养血润肤饮加减。

     常用药物:当归、熟地黄、黄芪、天冬、麦冬、桃仁泥、红花、升麻、黄芩、白蒺藜、荆芥、防风等。

     方解:方中当归、熟地黄滋阴养血,与桃仁泥、红花相伍,养血活血而祛风润肤;白芍养阴柔肝,白蒺藜平肝补肾,善行血分,滋肾疏肝解郁,疏散肝经内热,止皮肤之痒;荆芥、防风祛风止痒;升麻升散,善治斑疹;黄芩清热宣散;天冬、麦冬养阴滋肾,润燥柔络。诸药合用,有平肝养血、滋肾轻清、活血润肤、祛风止痒之功。

     加减:年老体弱者,重用黄芪、党参;瘙痒甚者,加全蝎、地骨皮;皮肤肥厚脱屑者,加阿胶、丹参;皮肤粗糙干燥者加乌梢蛇、僵蚕、蝉蜕。

     三、气血两虚

     主症:病程久,反复发作,瘙痒明显,常伴肌肤甲错,鳞屑,时有心悸,面色?白,或伴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脉涩。

     分析:溺毒日久,肾阳衰微,脾失温养,故而日久脾肾衰惫,且饮食摄入不足,脾不运化水谷精微,气血化生无源,终致气血两虚;血虚生风,风胜则燥,故见瘙痒发作;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行无力,气血瘀滞,气虚血瘀,且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故而瘙痒明显,伴肌肤甲错,有鳞屑;气血两虚,故伴气短懒言,倦怠乏力;气血不荣于面,故见面色?白;气血不足,心失95所养,故时有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脉涩均是气血两虚之征。

     治法:益气养血,通络止痒。

     方剂:桃红四物汤合当归饮子加减。

    

     常用药物: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荆芥、防风、黄芪、白蒺藜、何首乌等。

     方解:方中当归、白芍、熟地黄养血益阴,桃仁、红花、川芎活血行气通络,白蒺藜善行血分,止皮肤之痒,五味子、何首乌滋肾养血,荆芥、防风祛风止痒。

     加减:病程日久,迁延不愈者,加土茯苓、全蝎、蜈蚣;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乌梢蛇;肌肤甲错,鳞屑明显者,加三棱、莪术、水蛭。

     四、风热血热

     主症:多见于夏季发作,发病初期,瘙痒明显,遇热尤甚,抓后可有血痕甚至血痂,可伴心烦,口干,小便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分析:年老患者,肾病日久,久病体虚,易受外邪侵袭,风为百病之长,外受风热之邪,皮毛受之,风邪走窜皮毛,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肌肤瘙痒明显,遇热加重;热邪伤阴,阴液耗损,阴虚内热,内热与外热相合入血,肾阴亏虚,故小便色黄;心阴不足,心失所养故见心烦,口干,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均是风热血热之征。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痒。

    

     方剂: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物:熟地黄、当归、生地黄、赤芍、川芎、蝉蜕、知母、苦参、荆芥、防风、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等。

     方解:方中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辛散透达、疏风散邪,使风去则痒止,配苍术加强祛风,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川芎滋阴养血清热,知母合石膏,配赤芍清热泻火,是为热邪而用,苦参清热止痒。

     加减:血热甚者,加牡丹皮、紫草、浮萍;风盛者加全蝎,僵蚕;夜间痒盛者加牡蛎、珍珠母。

     五、湿毒浸淫

     主症:皮肤瘙痒剧烈,伴抓痕,可出现肌肤甲错、斑块状糜烂,或伴关节酸痛,肿胀,下肢水肿、沉重。舌红,苔白腻,脉滑。

     分析:溺毒日久,脾肾亏虚,脾不运化水湿,湿浊内蕴,日久而成浊毒,壅滞三焦,因其不能从水道外排,则外溢肌肤,终致湿毒外溢,浸淫肌肤,故见瘙痒,抓后可见斑块状糜烂;且气虚血瘀,瘀血阻滞,可伴见肌肤甲错、干燥、脱屑;湿毒泛溢肌肤,可见下肢水肿、沉重;湿毒积于关节,可见关节酸痛,肿胀;舌红,苔白腻,脉滑均乃湿毒浸淫之象。

    

     治法:清利水湿,解毒通络。

     方剂:萆薢渗湿汤加减。

     常用药物:萆薢、薏苡仁、赤茯苓、黄柏、牡丹皮、泽泻、滑石、通草等。

     方解:方中萆薢、薏苡仁、赤茯苓、泽泻清利水湿,解除下焦壅滞;牡丹皮清热活血,配合通草以利湿通络;滑石、黄柏清热除湿。

     加减:伴关节肿痛明显者,加羌活、独活、秦艽、忍冬藤;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地肤子。

     六、湿热内蕴

     主症:皮肤瘙痒不止,抓破后滋水淋漓,伴口干口苦,胸胁闷胀,纳谷不香,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分析: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酒类,损伤脾胃,故湿浊内生,脾喜燥恶湿,脾受湿困,且溺毒日久,肾阳衰微,蕴久化热,化热生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湿热蕴阻郁于肌肤腠理而发瘙痒不止,抓破后滋水淋漓;湿热阻滞气机,气机郁滞,肝失疏泄,故伴见口干口苦,胸胁闷胀;湿热困脾,故见纳谷不香;脾气虚而推动无力,故大便秘结;湿热扰肾,肾阴耗损,故见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均乃湿热内蕴之征。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物:龙胆、黄芩、栀子、泽泻、通草、泽泻、当归、生地黄、柴胡、车前子、甘草等。

     方解:方中龙胆利肝经湿热,泻火除湿,栀子合黄芩燥湿清热泻火,湿热的主要出路乃从水道而去,从膀胱渗泄,故方中泽泻、通草、车前子导湿热而出水道,湿热从水道而去,阴血随之消耗,故生地黄、当归养血滋阴,使邪去而阴血不伤,柴胡舒畅肝胆之气。

     加减:伴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刺蒺藜;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胸胁闷胀者加香附、郁金。

     石菖蒲ShichangpuACORI TATARINOWII RHIZOMA

     来源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r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干燥根茎。

     相关名石菖、石菖蒲、菖蒲、菖朴、昌本、昌羊、昌阳、剑菖、粉菖、溪菖、石菖朴、药菖蒲

     图片

     来源教材

    

    

    

    

    

     产地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等省。

     采收加工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性状鉴别呈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0.2~0.8cm,具细纵纹,一面残留须根或圆点状根痕;叶痕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毛鳞状的叶基残余。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气芳香,味苦、微辛。

     饮片 呈扁 圆形或长条形厚片。外表皮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的可见环节及根痕, 切面纤维性, 类白色或微红色,有明显环纹及 油点。气芳香,味苦、微辛。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心、胃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散苦泄,芳香温通,归心、胃经。既善化痰湿、开窍闭,治痰湿蒙闭心窍诸证;又能宁心神、和胃气,治心气亏虚之心悸失眠、健忘恍惚,以及湿浊中阻与噤口痢等证。

     功效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功效助记 开铺审核化石(真伪)

     开——开窍

     铺——蒲——石菖蒲

     审——神——宁神

     核——和——和胃

     化石——化湿——石,是石菖蒲,真伪——伪——胃——和胃

     主治病证(1)痰湿蒙蔽心窍之神昏,癫痫,耳聋,耳鸣。

     (2)心气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恍惚。

     (3)湿浊中阻之脘腹痞胀,噤口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鲜品加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辛温香散,易伤阴耗气,故阴亏血虚及精滑多汗者慎服。

     药理本品有镇静、催眠、抗惊厥、增智、解痉、抗心律失常、解除胃肠平滑肌痊孪、促进消化液分泌、降血脂及抑制皮肤真菌等作用。

     附注据古本草记载,本品根瘦节密一寸九节者良,故处方中每写九节葛蒲。但现今所用九节富蒲为毛在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性能功效与本品有别,不得相混。

     故事公元1144年,20岁的南宋大诗人陆游与舅舅的女儿唐琬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甚笃。没想几个月后,唐琬却患了尿频症,一昼夜排尿20多次,整个人被折磨得形消神脱,痛苦异常。陆游十分着急,遍寻医生诊治,却总不见效。一天,已成名医的好友郑樵来访,诊察病情后,开了张处方,将石菖蒲、黄连各等份,研为细末,每天早晚各以黄酒冲服6克。唐婉服了没几天,病竟豁然痊愈。陆游十分感谢郑樵,也对石菖蒲赞誉有加,挥毫写下脍炙人口的《菖蒲》诗:“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苍然日在前,此物一来俱扫迹。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

    

     个人微信号:15378757072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百年易筋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