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的女人会变丑!养脸不如先养脾
2017/4/18 百年易筋堂

     心肝脾肺肾这五脏中,脾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也是最不常出现问题的一个,所以人们常忽略它的作用和它亏损后带来的后果。其实,所有的脏器对我们的身体都有全面的支撑作用,脾也不例外,而且,脾所带来的问题,很容易被大家忽视掉。

     “脾是后天之本”,如果脾有亏损,那么身体其他器官也会被影响。尤其对女人来说,脾虚造成最严重的症状就是——老得快。哪个女人都不想在同龄人中间,只有自己显得老了好几岁,也不想年纪轻轻就变黄脸婆,所以,要想顾全自己的“面子”,就要好好保养脾。

    

     对照自检:脾虚的6个症状

     症状1:舌苔有变化。

     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健康的舌头表面是红色,看上去很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轻薄且干净。如果舌头边缘出现了明显的齿痕,就说明身体机能出问题了。

     舌苔白厚,滑而湿润,说明体内有寒气;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说明体内湿热;舌质赤红无苔,说明体内热气达到了伤阴的程度。在夏季,脾湿的人常常会感觉口内黏腻,面色晦暗发黄。

     症状2:食欲下降。

    

     中医认为,湿气进入体内后最容易伤脾。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吃到体内的各种食物和液体,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大多数人在夏季都会出现食欲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吃了东西后却有饱胀的感觉,这是胃强脾弱的表现。

    

     症状3:早起不适。

     清晨起床,如果感到胸闷气短、头昏脑涨,说明脾胃功能较虚弱。中医有“脾气一虚,肺气先绝”的说法,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脾虚到一定程度,肺受牵连,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症状4:湿气重。

     湿气重的人还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严重时会出现下肢水肿。身体肥胖的人,90%都是体质虚弱者,而体虚是身体脾胃功能减弱衰退导致的。体虚造成新陈代谢减慢,机体活力减弱,消耗营养的能力减低,正因为营养无法消耗而堆积于体内,从而形成了肥胖。

     症状5:如厕宿便异常。

     如厕后观察一下宿便,如果形状软烂、黏腻,则为脾湿的症状,说明消化功能出现了异常。

     症状6:睡觉爱流口水。

     “五脏化液,脾为涎。口为脾窍,涎出于口,涎为脾之液。”所以脾虚是流口水的主要原因。此外,脾虚使其运化作用失常,会出现面色萎黄、精神疲倦、气短怯冷等症状。

    

     食物大比拼,不能吃VS能吃

     脾胃虚弱的人不宜多吃酸味食物,因为“酸入肝”,会使肝气旺盛,而“肝木”又是克“脾土”的,这样会使弱者更弱。

     另外,脾虚的人还忌食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物,如苦瓜、茄子、冬瓜、笕菜、黄瓜、空心菜、芹菜、茭白、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西瓜、梨等。其中,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有: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利气消积、容易耗伤的食物,如荞麦、山楂、香菜、萝卜等也尽量少吃。

     平时,我们应该多吃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物,如粳米、籼米、薏米、锅巴、熟藕、栗子、山药、豇豆、扁豆、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红枣、葡萄等。

    

     食疗调脾虚,吃出健康好气色

     1.莲子粳米粥

    

     用料:去皮、去心的莲子肉50克,粳米50克~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莲子肉与粳米同煮成粥,再加冰糖稍煮即可。每日晨起当早餐食用,或不限时间当点心来吃。

     此粥可养心益气、健脾止泻,尤其适用于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失眠、多汗、食欲不振、体倦疲劳的症状。

     2.山药芡实薏米粥

    

     用料:山药、薏米、芡实。

     做法:将三种用料打成粉,每次取适量混合均匀,加温水调成糊状,等锅里的水开了再把糊倒进去,用勺子搅拌,防止糊锅或沉底,再开锅煮1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如果觉得麻烦,也可以直接买打好的山药薏米芡实粉,这种吃法对补气血最好最快,当早餐食用效果尤佳。

     此粥健脾胃、补气血的功效是公认的,此外还有补肾益精、祛湿利水的作用。常喝山药芡实薏米粥,还能瘦身减肥、益寿延龄。

     3.红枣益脾糕

    

     用料:红枣30克,白术、鸡内金各10克,干姜1克,白糖300克,面粉500克,发面100克,碱适量。

     做法:将前4味放入锅内,用武火煮沸后,改成文火煮20分钟,取汁;再将面粉、发面、白糖放入盆内,加入药汁,取清水适量,揉成面团,等面团发酵后,加适量碱水,做成糕坯,上屉蒸15~20分钟。

     红枣糕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有健脾益胃的功效,适宜于脾胃气虚、食后胀满或腹痛者食用。

    

     报名咨询中医课程请加:微信号15378757072

     相关病人咨询问诊请加:微信号18137772935

     中医同道交流学习请加:微信号18518493308

     (请不要重复添加三个微信,只加一个即可)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百年易筋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