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山药
2018/1/11 百年易筋堂
     山药ShanyaoDIOSCOREAE RHIZOMA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t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

     山药、怀山、怀山药、淮山、淮药、淮山药、薯预、薯蓣、薯药、山芋、山藷、山薯、藷薯、玉延、炒山药、焦山药

    

    

    

     来源教材

     主产于河南省的温县、武陟、博爱、沁阳等地(旧怀庆府)。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亦产。均为栽培品。

     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片”;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毛山药

     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微酸,嚼之发黏。

     山药片

     为不规则的厚片,皱缩不平,切面白色或黄白色,质坚脆,粉性。气微,味淡、微酸。

     光山药

     呈圆柱形,两端平齐,长9~18cm,直径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

     饮片山药

     呈类圆形厚片,表面类白色或淡黄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富粉性。

     麸炒山药

     形如山药片,切面黄白或微黄色,偶有焦斑,略有焦香气。

     本品甘平补虚,归脾、肺、肾经,虽药力平和,但兼涩敛之性。既平补气阴,为治气虚或气阴两虚之佳品。又滋阴益气而生津,为治肾阴虚及消渴所常用。还固精止带,为治肾虚不固之要药。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1)脾虚气弱之食少便溏或泄泻。

     (2)肺虚或肺肾两虚的喘咳。

     (3)肾阴虚证,消渴证。

     (4)肾虚遗精、尿频、带下。

     内服:煎汤,9-30g; 或入丸散。健脾止泻宜炒用,补阴宜生用。

     本品养阴收敛助湿,故湿盛中满者不宜服。

     古时候各国混战,一个弱国的军队被打败了,只好逃到大山里面,战胜国的军队把大山团团围住,断了他们粮草的来源,想把他们困死。谁知过了很长的时间,山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围困大山的官兵以为他们一定都饿死了,所以就放松了戒备。忽然有一天从山里杀出一支军队,兵强马壮杀了他们个措手不及,被围困的军队反败为胜,夺回了失地。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躲进山里的军队,找到了一种植物,它的根茎很粗,一嚼味道很甜,于是人吃根茎,马吃藤叶,不但没有饿死反而都很强壮。困在山里的人们给这种植物起了个名字叫做“山遇”,意思是在缺粮的时候遇到的宝物,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这种植物不但可以像粮食一样充饥,还可以当作药材滋补人体,所以改名为山药。

     关于山药有很多传说。有一个用山药救人的故事,或许可警示后人。相传在古代汤阴农村,有一对夫妇,心地不善,这媳妇总盼着婆母早亡,每天给婆母吃的饭就是一碗稀粥,一段时间以后,婆母浑身无力,卧床不起。这个事儿让村里的一个老中医知道了,他将计就计地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把这一对夫妇叫来,给了他们一种药粉,说把这个药粉和在粥里边吃,保管她活不到百日。这小两口回去以后就照这个方法做了,把这个药粉和在粥里边,天天给她婆母吃。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十天之后,老婆婆能够起床活动了,三个月以后老人身体养的白白胖胖。婆婆身体好了,在村里边逢人就夸这儿子媳妇对她好。这对夫妇此时方知老中医的良苦用心,想起以前所作所为,真是羞愧难当。老中医因势利导,并告诉他们,那个药粉就是山药磨成的粉。经过这番调教,这一对不孝夫妇变成了一对孝顺的夫妻。这一味“山药”救了一家三口,从此山药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山药在我国中原地区称“山芋”,或“山遇”。传说一个药农进山采药迷路,正当饥饿难忍,走投无路之时,一位老翁飘然而至,送给他两根山药解饥,从此,药农多日不饿。于是他把山药的奇功妙用以及在山中的奇遇传遍了中原大地。山药原名为“薯蓣”,据说是因唐代宗名叫李豫,宋英宗名唤赵曙,为避讳谐音,把“薯蓣”改名叫山药,还有淮山药、怀山药、白山药等别名。
返回 百年易筋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