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干货!中医流传几千年的和解剂名方(彩图速记)
2021/8/16 20:00:44 百年易筋堂

    

    

    

    请点击上面免费关注...

    

     导读:

     今天学习八则和解剂名方,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个部分,并附彩图讲解

    

     和解剂八则彩图速记整理:小药童

     —1—

     和解少阳四则

     一、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二、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芍药9克、 半夏洗9克、 生姜切15克、枳实9克、大枣擘4枚、大黄6克。

     用法:上七味,用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温服200毫升,日三服。功能: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1、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

     2、现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临床应用:1.如病人热盛烦躁,日久不大便,口干渴,欲饮水,面红,脉洪实,加芒硝10。

     2.如病人心下实痛,痛及左胁,难于转侧,大便实者,加瓜蒌20、青皮9。

     3.如病人呕吐不止,加姜竹茹12、芦根15。

     注意事项:1.单纯少阳证者禁用。2.单纯阳明证者禁用。3.少阳阳明病而阳明尚未结热成实者禁用。

     三、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

     青蒿脑4.5~6克、淡竹茹9克、

     仙半夏4.5克、赤茯苓9克、

     青子芩4.5~9克、生枳壳4.5克、

     广陈皮4.5克、碧玉散(包)9克。

     用法:水煎服。功能: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腻,脉濡数。现用于感受暑湿、疟疾、急性黄疸性肝炎等证属湿热偏重者。

     对于肠伤寒、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肾盂肾炎、疟疾、盆腔炎、钩端螺旋体病属少阳胆与三焦湿遏热郁者,均可用之。

     方解:方中青蒿清暑热以透邪,黄芩化湿热以利胆,共为君药;竹茹、橘皮、半夏、枳壳理气降逆,和胃化痰,均为臣药;赤茯苓、碧玉散淡渗利湿,并导胆热下行,为佐、使药。合而成为清胆热,化痰湿,畅气机的要方。

     临证加减:呕吐较重,加黄连、苏叶;湿邪较重,白豆蔻、薏苡仁、藿香化湿浊。

     四、达原饮《瘟疫论》

    

     组成:

     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功能: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主瘟疫初起,憎寒发热,渐至但热无寒,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身疼痛,脉数舌红,苔白厚如积粉。现用于疟疾、消化道虫积湿阻,以及湿遏热伏等热性病。

     方解:该方是为瘟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

     《重订通俗伤寒论》说:"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瘟疫论》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瘟疫邪入膜原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故见憎寒壮热;瘟疫热毒内侵入里,导致呕恶、头痛、烦躁、苔白厚如积粉等一派秽浊之候。

     此时邪不在表,忌用发汗;热中有湿,不能单纯清热;湿中有热,又忌片面燥湿。当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法。

     方用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为君药。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共为臣药。

     以上三药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凡温热疫毒之邪,最易化火伤阴,故用白芍、知母清热滋阴,并可防诸辛燥药之耗散阴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共为佐药。

     配以甘草生用为使者,既能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解毒之功,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津得复,则邪气溃散,速离膜原,故以"达原饮"名之。

     临证加减:

     胁痛耳聋,寒热往来,呕而口苦,加柴胡3克;腰背项痛,加羌活3克;目痛、眼眶痛,鼻干不眠,加干葛3克。

     —2—

     调和肝脾三则

     五、四逆散《伤寒论》

    

     组成: 柴胡6克、枳实6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功用:疏肝和脾,解郁透热。

     主治:治少阴病,阳郁于里,致患热厥;以及肝失条达,气郁致厥,手足厥冷,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脉弦细。

     方解:本方为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功能主治:治少阴病,阳郁于里,致患热厥;以及肝失条达,气郁致厥,手足厥冷,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脉弦细。

     临证加减: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六、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

     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

     七、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

    

     组成:白术(炒)6克、白芍药(炒)6克、陈皮(炒)4.5克、防风3克。

     别名: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卷三十五)。

     功效:补脾泻肝,缓痛止泻。用法: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主治: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方解:方中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四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

     临证加减:根据肝强与脾弱的偏颇,调整白芍与白术的配伍比例。

     水湿下注,泄泻呈水样,加茯苓,车前子;以利湿止泻,脾虚较甚,神疲力乏,加党参,山药以健脾益气;中焦虚寒,脘腹寒痛,加干姜,吴茱萸以温中驱寒;又有食积,呕吐酸腐,加焦山楂,神曲,以消食和胃;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加厚朴,木香以理气行滞;气虚下陷,久泄不止,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舌苔黄腻者,湿久郁热,可加黄连以清热。

     —3—

     调和肠胃一则

     八、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

     功效: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主治:主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者。

     方解:方中半夏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为君;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清泄里热为臣;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和中补虚为佐。凡因寒热互结于心下,胃气不和,见证如上所述者,均可用之。

     加减化裁: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

     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方剂比较: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

     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

     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

     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

     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

     综上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

     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

     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呕之证。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

     温馨提示:以上用方用药,如您是患者,请务必遵医嘱使用!

     文章来源中医世家网页。文章图片取材书籍为《方剂学彩图速记手册》主编:孙鼎。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互联网和出版刊物,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使用

    

     德懿堂岐黄古方雷火灸——黄皮棉纸雷火灸 |五年陈艾 手工卷制

     (知艾者福 善艾者寿 薪火相传)

     德懿堂岐黄古方雷火灸:?4.0x20cm,15:1五年陈艾叶制绒,品质保障200支/箱,黄皮棉纸卷正品艾条,加红花、姜粉等药材,产地:河南·南阳

    

    

    

    

    

     艾条购买方式:

     1,点击“阅读原文”,进商城直接下单订购;

     2,客服微信:18203692524 咨询订购;

     3,收到订单后,当日即可发单。

    

     国医大师秘方验方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何老师微信:18203692524

     点击【阅读原文】,进“德懿堂图书音像官方旗舰店”商城购买正品艾条!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百年易筋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