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困厄,不安小我,不愿平庸
2017/1/12 和君商学

     不甘困厄,不安小我,不愿平庸

     和君商学院五届学员

     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院博士生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有的人可以影响甚至重塑他所生活的时代。

     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死神的魔爪,但有的东西可以超越生命本身,直至永恒。

     ——谨以此文献给和君

    

     一、坦诚的自我介绍

     在浙江中西部金衢盆地的西北角,有一个疲弱的山村,那里盛产茶叶和杨梅,那里地广人稀交通闭塞,那里生活着一群卑微而勤劳的乡亲。

     一九九零年正月十三,一个生命的降临搅动了村落的宁静——因为父亲早逝而备尝人间冷暖的倪师傅,正月里迎来了儿子的降生,一个头面部重度畸形的男孩——无从得之,那个寒冷的午后,一家人经历了怎样的幻灭和冰火两重天;但父母最终决定,给予这个不幸的男孩以生命的权力:那一刻,我“荒诞”的人生开始了。

     伴随着亲人的鼓励和隐约的流言,我在蛮荒的乡野里无畏地成长,并于2005年5月考取浙中名校——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是年6月,我经历了人生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手术:开颅、破骨、植皮,全身三处伤口,烙下一生的“印记”,41道手术线,针针锥心。7月中旬,刚刚出院回家,我便带着药品毅然回到学校,接受高强度“尖子生选拔”。一个半月的集训结束,我又瘦了五公斤,得到的是数学排名第一、综合排名第六的好成绩。那个夏天,挥汗如雨、酣畅淋漓!

    

     2008年8月24日,我孤身一人前往北京,和着奥运的节拍,踏入了魂牵梦绕的清华园。为了不给五口之家增添额外的经济负担,从高考结束,我便开始尝试各种勤工俭学。2009年暑假,我留在北京做家教。每天6点起床,沐浴着初升的太阳,开始一天的辗转;夜晚乘坐最后一班地铁,踏着满天的繁星,在午夜回到学校;在颠簸的公交和拥挤不堪的地铁里,我翻完了三本风格迥异的著作——描写林徽因的传记文学《莲光灯影里的梦》、梁晓声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为梦想披星戴月的时光、残酷而真实的社会现实、高远而幽微的理想生活,这一切共同描绘了感动我自己的生活轨迹。尔后,这样的假期成为了常态。

    

     大学四年来,我每年只在春节回家,其余时间都在外奔波打拼;得到的是八年专业学习和生活所需的经济支撑、学院前15%的学业成绩、众多学生社会工作的历练、“清华大学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和一颗永不放弃、奋斗不息的年轻的心。

     有人问,你干嘛这么卖命挣钱?有时候,我会似笑非笑地回答:或许你没尝过挨饿受冻遭人鄙夷的滋味。

     有人说,贫寒的出身能让人对建功立业葆有不竭的进取心,我想那是因为他们时刻手握着自己的命运前行!

    

     二、医之大者,悬壶济世

     选择学医,最初是为了弄明白自己的病情,却意外地闯入了一片光怪陆离而又前景无限的“处女地”:中国医药卫生行业鱼龙混杂、沉疴待起、百废待兴;全行业期待一个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亟需具有专业素养和社会使命感的时代精英,疾呼市场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回归。

     占据医疗市场绝对多数的公立医院,管理行政化、效率低下、效益缺失,“公益性”和“市场机制”双双背弃;星罗棋布、遍地开花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企业,小、散、乱、弱,因为被迫的“以药养医”和无奈的恶性竞争,缺乏有效的研发能力,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竟然只诞生了两款真正意义上“中国创造”的“原研药”;2003年的“非典”彻底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气若游丝、不堪一击的窘境;一轮轮“医改”反反复复、裹足难行,导致“看病贵”、“看病难”,导致医患关系白热化,导致民怨沸腾,导致“百家争鸣”……

    

     当我在协和医院,看到一个又一个因为贫穷而黯然离去的生命;我知道,我不能无动于衷,不能无视麻痹。

     当我在协和医院,看到一个又一个为了病人的安危兢兢业业、殚精竭虑的医生无奈地承受体制之弊;我知道,我不能仅仅只做一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普通的医护人员。

     当我在协和医院,看到一个又一个搜肠刮肚、曲意逢迎的医药代表;我想到的是,这将如何轻易地腐蚀医药界的浩然正气,这将如何沉重地打击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我知道,我不能仅仅想着我自己。

     不为良相,但为良医;救世扶伤,悬壶济世。作为中国顶尖医学学府里的青年学子,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或许将直接决定未来几十年中国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和演化,任重道远,舍我其谁!

     然而,“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一个被“赤子之心”和“报国之情”所点燃的盲动的庸才,常常打着“社会公益”和“生命激情”的幌子葬送了自己,也干扰甚至破坏了行业的演进。

     见识鄙陋、才疏学浅、势单力薄的二十二岁的年轻人,未来在哪里?路在哪里?知己在哪里?

    

     三、人生如莲,三度修炼

     有幸,我结识了和君!

     “人生就像是睡莲,成功是浅浅地浮在水面上的那朵看得见的花,这朵花能否开放的灿烂,取决于水面下看不见的那些根系和养分”,“态度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底蕴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激情只能点燃梦想,习惯才能成就理想”……的确,我就是被这几行文字所深深地打动,融化在如水的文化中,毅然决然地投入了和君的怀抱。

    

     四笔三面,是一场庄严肃穆的典礼,高扬的是信任、承诺和人性本原的真善美;和君的大课,非比寻常,先生和近千名学子共同演绎一堂行为艺术,展现的是对真理的渴求、对理想的追寻以及生命的燃烧;和君的同志,才华横溢,志存高远,却如此平易近人;和君的课程设计,环环相扣,深入浅出,高屋建瓴而又那么地“接地气”……这简直就是人间最美的大学!

     加入和君,我的目的有四点:开阔眼界、增长学识、结交朋友、磨练心智;我这一年的安排,大致也是四点:阅读经典、拥抱集体、用心体悟、无私奉献;其中,我最爱干的事,是打杂和品人。

     先生一再提倡“无私无我,竭尽真诚”。因为能力不足、学业繁重,我能为大家做的实在不多;但只要有时间,班级和学院的公共事务,我都选择积极参与,努力奉献。我的想法很简单:这可是在给未来的“中国经济年度骄傲”们打杂,这可是在给未来引领中国各个产业前进的“组织领袖”们打杂,这可是在给慷慨地给予我宝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的和君打杂——幸甚至哉,且歌且行。

     至于品人,则是我近年来最热衷的“事业”。大家常常沉浸在“制度”、“模型”、“战略”、“法则”等抽象而宏大的叙事里,很少能看到“人”,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同类”,看到他们在关键的当口所面临的抉择;他的所思所想,他额头上的汗珠,他心底的天人交战,他嘴角的笑靥如花……

     因此,我格外关注那些缔造传奇的企业家,关注那些黯然离去甚至身陷囹圄的枭雄,关注那些异彩纷呈抑或折戟沉沙的商业案例以及活跃其间的具体而鲜活的“人”。当然,我也时刻留意身边的“普通人”,从他们身上学习闪光点,从他们身上汲取失败的教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先生说“禅即穿衣吃饭”,细细品味,这真是至理名言……

     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是要死的”,这原本是他用来反击自由学派“长期市场均衡”的戏谑;但我却从中读出了无可名状的终极情怀——是的,人最终都无法逃脱死神的魔爪,赤条条来去,这一辈子,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春秋百载,转瞬即逝,我们到底能干点什么?功名利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到底能留下什么?

     这些无厘头的终极疑问,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里,纠缠着我的灵魂;冥冥中,我感觉有什么东西或许能超越生命本身,直达永恒;隐约里,我听见有个声音在说:“荒诞”的人生既然已经开始,那就要好好活着,活的洒脱,活的精彩,活的明白;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好多好多有意义的事……

     仿佛那个声音,就是许三多!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和君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