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崛起真的可以挑战上海了吗?
2017/12/29 和君商学

     最近,关于上海是不是成了“环杭州”城市的话题,一时引发了热议。这几年来,杭州在“二线城市”中的舆论风头一时无两,“准一线城市”的地位早已坐实,但是真的可以挑战上海了吗?

     上海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城市

     其实,上海是座老天爷赏饭吃的城市,上海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优越,不仅在中国城市中极为罕见,在全世界范围内也能算得上翘楚。

    

     ▲ 以上海为中心的大湾区示意图

     在“上海是否已经成了环杭州城市”的讨论掀起之前,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曾经透露,中央正在考虑编制以上海为中心的大湾区规划,这个“大湾区”叫什么名字现在还没定,但这个湾区是“∑”形,这已经是定下来的。

     从杭州湾的角度看,上海在左岸,从长江的角度看,上海在右岸,这种“左拥右抱”的格局,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由此,上海拥有了极为广阔的经济腹地。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十一省市,人口5.9亿,GDP34万亿,分别占全国的42.9%和43.2%。如果长江经济带是一个经济体,它的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和中国,排在世界第三。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规模,比整个日本还要多出2000亿美元,上海,作为一个如此庞大经济腹地的前台和枢纽,真可谓是“老天爷赏饭吃”了。

    

     坐拥长江地利的上海,还同时处在中国海岸线的几乎中间位置,这使上海海运的优势更加凸显。更令其他城市嫉妒的还有上海的地理环境,一马平川宜于建设的地形,长江泥沙每年淤积出的新增土地,以及气候温和有着极大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江南腹地。比起上海,香港、深圳都在丘陵地带,城市因而依山势布局,天然的建设成本就高了很多,而在土地匮乏时它们都要依靠填海造地,而上海根本不用操这个心。

     自然条件如此优越的上海,怎么会成为杭州的“环”呢?

     成就上海的还有历史的行程

     老天爷赏饭吃,对一座城市而言固然重要,但成就上海的,更要靠“历史的行程”。

     开埠160多年来,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就像是开了“外挂”一样。成就上海的,主要有三股力量,这三股外力的助推,让今天的上海坐稳了中国城市的头把交椅。

     第一股力量自然是外资。上海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外国人在远东最大的乐园。长期华洋杂处的文化浸润,让上海成为中国最“洋化”的城市,虽然1949年以后上海的开放历史一度中断,但改革开放之后上海又重新成为外国人最青睐的中国城市。上海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中国对接世界的一大窗口。

     第二股力量则是江浙人。太平天国的兵灾,让上海的租界成为华东一隅的“避风港”,刺激了江浙移民的第一波大规模涌入。此后,江浙人,尤其是宁波等地的浙江人大量进入上海,给上海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第三股力量是中央政府。在分析中国城市地理的时候,政治因素是绕不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政策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政策是万万不能的”。上海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也是执政党第一次全代会的举行之地,以“工人阶级先锋队”为标榜的执政党,对上海有着非常特殊的情结。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大经济特区成立,华南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抢跑者”,毗邻港澳的广东经济迅疾起飞,而被计划体制高度规训的上海,步伐显得老迈沉重。

     进入90年代,伴随着前后两任上海市委书记进京主掌党政,上海又有了一大波新的政策红利:全面开发浦东,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上海市也有了更多的政策工具。上交所的出现,在当时曾使上海老国企有了融资工具,到后来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上海国资成了全国最善于开展资本运作的地方国资。时至今日,上海市拥有了中国最市场化、效率最高的国有资本投资体系。

     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阿里巴巴?

     说到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讨论上海和杭州的关系,背后绕不开的就是阿里巴巴。为什么杭州能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企业,而上海不行?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答。世界上的工商业都会,本来就有两类,一类城市的优势在于聚集,另一类城市的优势在于生产和创造。用流行的时髦的互联网语言来阐释,前一类城市是“运营导向”的城市,后一类城市是“技术或产品导向”的城市。上海当然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有极为庞大的制造业规模,但是上海的未来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一定是它作为商业、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地位。

     做一个金融和商业的中心,其实就是一个平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这个城市的功能本身,其实和阿里巴巴就很像,阿里巴巴的电商是个平台,但并不是卖货的,它提供的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通路;阿里的菜鸟也是平台,菜鸟是一个物流的系统,它连接物流商和用户,但自身没有一个快递员。阿里不需要“拥有”很多,但是它可以得到很多。上海也是这样,上海的港口不需要都运输上海产的货物,上海的交易所不需要都交易注册地在上海的标的,上海的土壤并不一定能够长出阿里巴巴,但阿里巴巴一直都在拥抱上海。

     前段时间有人把深圳和上海做比较,说深圳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经是上海的两倍。但其实深圳和上海并不是同一类城市,深圳虽然也有交易所,也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之一,但放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宏阔背景下,深圳不是个“运营导向”的城市,而是一个“产品导向”的城市,深圳拥有腾讯、华为、招商、平安等强大的本土企业,但深圳还远远不是一个资源的集聚地。看看世界五百强企业在华总部的分布,有多少在上海,有多少在深圳? 深圳是一个靠生产起家的城市,而上海的优势在于连接。

     “运营导向”的城市和“产品导向”的城市,其实本来并无高下之分。硅谷成长起来,也并不影响纽约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硅谷让美国经济更有活力,也就让纽约的招牌擦得更亮。放眼全世界,以集聚为生存之道的城市,通常都不太适合创业,这样的城市聚集的效应太强,以至于地价和房价高企,这的确是创业者的“天敌”。

     这样的城市拥有太多“高大上”的资源,当一个职业经理人乃至于高级打工仔也可以过得非常体面,也大大影响了居民的冒险精神。所以上海出不了阿里巴巴是正常的,在提升创业吸引力和支撑能力的方面,上海的确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要让上海变得像深圳和杭州一样成为“创业之都”,那恐怕要改变这个城市的基因,其实这没多大必要。

    

     上海和杭州是对好CP

     上海这样的“运营型城市”,发展有没有隐忧呢?当然是有的。做一个平台,从下游来看,需要庞大的客户资源,从上游来看,也要有产品和技术的迭代能力。从目前来看,上海是不会缺客户的,但是上海需要迭代和更新的能力。

     上海是个很依赖外力的城市,中央政府的资源和外国客商的青睐,都是支撑上海的外力。而现在,杭州正在做的,是从上游为上海赋能,阿里巴巴和杭州的创新活力,正在全面地反哺上海。

     杭州拥有158家在境内外上市的公司,虽然数量还不及上海,但因为大多数杭州上市公司都是民营企业,所以有着比上海上市公司更大的灵活性。以阿里巴巴为首,浙商企业对上海的战略价值不可小觑。

     从历史上看,上海虽然过去隶属江苏,但和浙江的心理距离一直比较近。从浙江获取上海的升级动力,对上海而言是很自然的,而向上海输出技术和资本,也是浙江企业的必然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就上海就是杭州成就自己的最短路径,阿里巴巴在上海越来越深的布局就是如此。而今,蚂蚁金服的子公司支付宝注册地在上海,大规模开展线下新零售试验的盒马鲜生总部也在上海,从南京路的升级改造到地铁的刷脸支付,上海正在成为阿里巴巴庞大商业试验的前台。

     世界正在发生深度变革,新技术正在改造各个传统领域。上海庞大的城市规模和体量,使其成为这种改造最好的试验田和时间场,正是有了上海这样阔大的舞台,才能安放杭州越来越牛逼的灵魂。

     上海和杭州的关系,看起来似乎有点像广州和深圳的关系,但其实细究起来并非如此。上海和杭州是一对好CP,这两座城市太互补了。相较上海,杭州当然有很多短板,杭州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但上海可以为杭州提供全球性门户,杭州的科教资源相对较少,高端人才也不多,上海正好可以弥补。

     现在上海的确已经是杭州的人才库,杭州只有2家“双一流”大学,而上海有13家,相较而言,广东全省只有5所“双一流”大学,长三角相对珠三角在智力资源上的优势非常明显。

     广深关系和沪杭关系很不同。广州和深圳事实上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一方面,广州理论上是个“运营导向”的城市,深圳是个“产品导向”型城市,但是深圳又是华南地区绝对的金融中心,广州的金融业增加值还没有深圳的一半,因此对资本的集聚效应也弱于深圳。在广东内部,深圳和广州的“明争暗斗”几乎从未停歇,从本质上说,广州和上海在城市体量和能级上的巨大差距,是广深关系和沪杭关系不同的根源。

     在华东地区再搞一个湾区,事实上已经在各界的预期之内。相较于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湾区未来的发展阻力要小得多。上海和杭州的这对CP关系,将是这个湾区的稳定器。从某种程度上说,阿里巴巴引领的在上海挖角的风潮,正在让沪嘉杭走廊的一体化变得水到渠成。杭州的崛起不会让上海失去什么,相反上海会因为杭州输出的资本和技术,变得更有竞争力。

     其实说到底,阿里巴巴是一家企业服务公司,这和上海这个城市的定位有着内在的契合,阿里能带杭州飞,当然也会带着整个杭州湾飞。从这个意义上说,杭州的存在是上海最大的幸运,在通向“全球城市”的征途上,杭州将是上海的“神助攻”,上海没什么好焦虑的。

     来源:元淦恭说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和君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