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物学”学习,就是高维打低维的捷径
2018/8/19 22:00:00 和君商学

    

     写在前面

     如果摆出一个生命在面前,大家会怎么定义呢?圣塔菲学院给了一个定义:性状相对稳定,能够自我复制。“复制”是生命中很本质的事情,老鼠生老鼠,你得复制出有一定规则描述它的系统。“性状稳定”是另一条法则,有对抗的能力可以保持原样。

     “性状相对稳定”翻译成更俗的一个词就是“存在性”,可以自我复制变成更多的存在,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让自己存在下去。一个公司和国家也是像生命一样存在下去,理解生命之后,会发现它们最底层的共性。所以,从生命 / 生物学的视角来观测世界万物,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自己,或者是世界的运行。

     今天这篇文章,《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作者成甲老师就为我们讲述了生物学对于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并分享了他用“生物学思维”,对破解复杂问题以及如何真正降维打击地理解。希望这篇分享,你能有所收获。

    

     文章来源:成甲

     作者:成甲

     我一直认为,人类能够把生物学发展成一门学科,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为什么呢?

     生物现象间的关系极度复杂。

     你想一想,我们每天都能看见花鸟鱼虫,猫狗猴蛇。

     我们也很熟悉他们的名字。

     可是,他们彼此之间长得完全不一样,而且生活习性也完全不同;

     请问,你怎么才能发现背后的规律,还发展成一门科学呢?

     将心比心,我们研究企业管理的时候就觉得很头大了,而企业这点事情,比起研究庞大的生物系统而言,那就是小巫见大巫——它们的系统复杂度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所以,我特别好奇:

     人类是如何破解生物现象背后的规律,还发展出一门学科呢?

     1

     空间转换与降维攻击

     当然,我对这个问题好奇,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对“生物学”的爱好,还因为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快速提升认知的技巧:通过转换空间来寻找降维攻击的方法。

     前几天,我在混沌创业营的一次课程中,听到一个教育创业者说:研究体育界的训练方法会对教育领域创新有极大的启发。

     为什么?

     他认为,体育和教育本质上都是在对人进行训练。但是由于体育领域更加市场化,使得人们为了取得顶级成绩会投入极高的资金和技术研究训练的方法。而教育领域根本没有这种机制。因此,体育领域对如何训练人的认识和方法,其实是大幅超越教育领域的。

     所以,教育领域的创业者向体育界学习,就是一种高维打低维的方法。

     尽管我认为,竞技体育的训练和教育的训练,其实存在很多关键的差异,不能这么简单类比,所以,方法也不能完全照搬。但是,他分析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我是很认可的,那就是——去向和你面临相似问题,但是问题难度更大或者竞争更激烈的领域学习,一定会对你大有启发

    

     并不是因为那个领域的人更厉害,而是生存条件倒逼他们不得不发展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理解这一点,就明白我为什么对生物学规律的发现感兴趣了。

     生物现象是人类过去面对的最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模糊问题之一——生物之间有个体关系,有种群关系,还有生态圈关系,其中还有看不见的能量流、信息流关系,错综复杂,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网络系统。

     面对这么一个复杂的大问题,怎么破?你不好奇吗?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人类是如何理解庞大的生物系统的,就能够有助于启发我们理解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比如企业管理,战略决策等。

     2

     生物学发展的精彩历程

     幸运的是,上周,混沌创新院卢宝荣老师讲了生物学思维。卢老师课程开篇就提纲挈领地介绍了生物学发展的历史——人类理解生物学的7次关键转折

     这7次转折,对于我们理解生物学的学科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启发。(我还顺便把化学史拉到一起对比研究):

     第一次转折:现象归纳--对生物种类进行分门别类

     处理复杂问题的第一步,往往是从“现象”层面尝试归纳,就好比我们做家务时候做整理,这样做,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发现规律的启发。

     完成这个任务的是,是植物分类学家林奈。他把数量庞大、各具特色的植物放在一起,进行了“有规律的分类、收纳”,给每个生物分了一个“户口”。此后,对生物进行分类,就成了研究生物个体特征发现规律的重要的工作。

     【类比】这让我们想起,化学史的早期人物都是炼金师,而他们的工作就是收集各种“炼金术”(化学中的“博物”工作),不过我才疏学浅,不知道有没有化学届的“林奈”系统地对这些现象分类过。

     第二次转折:技术突破--看到复杂现象的微观层面

     如果人类一直停留在生物的个体分类上,那么,到今天也只会有“博物学”,而不会有“生物学”。

     幸运的是,一位热衷于打磨高质量眼镜片的专家列文·虎克,凭着他高超的技术,打磨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显微镜。这次技术突破,让列文·虎克成为一个发现细胞的人。这一下,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生物的理解。

     要知道,过去人们对生物的理解,基本单位就是“个体”,而显微镜的出现,让我们认知生物从“个体”水平深入到了“细胞”层面。

     这是一个质的改变——因为一旦研究问题的基本单位发生变化,那么我们理解问题的角度就会有全新的可能。

     【类比】这让我想到,化学中第一个发现“元素”的人,也把化学的视角从宏观物质的维度,拉到微观的元素世界。

    

     第三次转折:大胆假设--提出“全新思考”角度

     随着人们对细胞的了解越来越多,终于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更重要的是,在观察了大量细胞现象后,人们发现,外观看起来非常不同的生物,但他们在微观层面都是由相似的细胞组成的。这让人们不由地想到一个大胆的假设:有没有可能,所有的生物其实都是源自同一个起源呢(“同源”)?

     好的答案来自好的问题。

     在此之前,人们都是孤立地研究生物和细胞,从未找到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而这个问题一经提出,给所有关心生物学发展的人一个重要的认知突破---如果我们能证明生物都是来自同一个起源,那不就找到串起复杂现象背后的线索了吗?这对一个学科的建立,可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如果生物都是由相同的细胞演变来的,可是,是什么机制让相同的细胞却长成了完全不同的生物生命形态呢?这个问题不破解,这个“生命同源”的假设就无法成立。

     【类比】在化学领域里,随着新元素的不断发现,想来也会引发人们的思考:既然地球物质都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不是都是由同一个地方起源的?(我想,这或许为宇宙大爆炸理论埋下了伏笔。)

     第四次转折:认知突破--从系统关系上破解生命奥秘

     当人们一直在个体和细胞层面研究为什么地球会有如此多样的生物类别时,达尔文给所有生物学家做了一次“认知升级”,引入了分析这个问题的全新视角:种群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

     这就是著名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即使生命同源,但是由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不同,且生物在繁殖中存在变异,最终“适者生存”的机制导致生命演化出完全不同的样貌。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人们第一次可以不借助任何外部假设(比如上帝),就能解释为什么即使生命是同源的,最后也会发展出丰富多样的生命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后,就开启了人类认识复杂系统的全新视角,它至今仍是人们解释复杂系统现象的重要思想工具。

    

     第五次转折:发现规律--用实证的方式解密变异

     尽管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解释了生物演化的机制,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就是物种为什么会“变异”。

     这个问题一直是生物界的“黑箱”。

     可是,一个叫孟德尔神奇大叔,居然用数豌豆的游戏破解了这个奥秘!他通过记录、统计豌豆亲代和子代之间性状变化的数量规律,成功地发现了生物繁殖中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证明父母基因可以交换,在子代形成新的性状。

     此后,人们对生物遗传变异的研究越来越多,逐步发现了变异的多种原因。

     不过,新问题又产生了:那负责“遗传”的所谓“遗传因子”又是什么呢?

     【类比】生物学的这次转折,在化学中应该对应着: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人们找到了万事万物元素背后的座次表。

     第六次转折:认知突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这段故事大家应该都熟悉了,沃森和克里克破解了DNA的奥秘,提出生命复制的基本模型——原来,遗传就是几个碱基对排列组合的打牌游戏。而这些DNA,本质上还是门捷列夫发现的那些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组成的。

     生物学和化学在这里交汇——我们会发现,组成碱基对的化学元素性质深刻地影响了生物遗传复制的特点。

     【类比】这个阶段化学史对应的突破是:人们发现元素背后是原子,乃至质子,中子,夸克……

     第七次转折:技术突破--基因组编辑技术

     到了这个阶段,人类发现,原来生命都是源自DNA,而DNA其实也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大分子。那么,如果我们用物理化学方法,重新调整基因序列,不就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新生命了吗?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基因组技术专家,都穿着白大褂,和各种化学制剂打交道。

     当然,基因组系统复杂度,远比我们当初想的复杂,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极为混沌的巨复杂系统。

     目前在这个层面,人类有一些技术突破,但是,距离彻底解密基因组合的奥秘还有非常遥远的道路。

     以上7个转折,就构成了一部极简生物史+更极简化学史。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

     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一段历史,而是要了解:

     如何破解一个复杂的问题。

    

     3

     处理复杂问题的三个启发

     在此前的文章里我们说过,人们可以从跨领域的知识里,汲取能量,运用到新领域,发起降维攻击。

     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一生中都几乎不会遇到比“请从看似不相干的复杂生物现象中提炼出科学规律”更难的问题了。

     因此,我们需要总结生物学被破解的过程中用到的几个重要思维工具:

     1.要理解一个复杂系统中的问题,就要从不同的视角切入。

     在生物学的形成发展中,人们从个体视角,发展到种群视角,又发展到生态视角,最终构成了对生物现象的宏观理解;

     而同时,人们也从个体视角,进入到微观细胞视角,再深入到DNA和基因视角,构成了对生物现象的微观理解;

     这种看一个问题,要抽出来,再拉进去的方法,极为关键。

     然而,我们在遇到一个难题的时候,常常会被丰富的“现象”“表现”所吸引,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个体”层面,而丧失了用其他视角的能力。

     就在这次生物学课程的小组讨论里,大家分析了“一撕得”的企业案例。

     “一撕得”是一个给电商做包装纸箱的企业。凭借着不用胶带,就可以轻松撕开包装的设计,这家公司异军突起,很快成为各大电商品牌的纸箱合作伙伴。

     同学们在分析这个案例的时候,都在讨论这个企业做了什么,有什么特点,采取了什么措施……似乎都有道理,但是,这种分析,非常像林奈对生物现象的分类——看起来逻辑清晰了,然而似乎也没什么洞见。

     这个时候,腾讯大学的徐昊老师提出不同的观点,他说:我们不要在企业层面分析它——一撕得的企业优势真的那么厉害吗?不是。其实,我们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一撕得”快速崛起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它选择了不同的“生态位”——它换赛道了。

     它把互联网中常见的玩法,拿到了纸箱制作这个传统的行业,结果让他相对而言就很有优势了。

     这本质上就是一个“空间转换”,“降维攻击”的游戏。

     在场的学员,面面相觑,又大受启发——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赛道的重要性,也都知道“生态位”的价值,可是当我们遇到一个鲜活的案例的时候,我们却看不到不同的视角。

     所以,应对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有能力从鲜活的现象中抽离出来,切换不同的维度来理解和思考。

    

     2.对复杂问题的理解,有时候需要引入更先进的技术,来增加分析的维度

     没有显微镜的发明,就看不到细胞,也就没有后面一系列微观认知的突破。

     为什么技术很重要?

     因为技术可以给我们打开描述和理解复杂系统的新维度。

     而我们对一个复杂问题,每增加一个维度的理解,我们就多了一种接近问题本质的路径

     可是,我们在遇到复杂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引入新技术的重要性。

     当然,这里的技术不仅仅是科学工程技术,思想技术也一样重要。

     比如,最近我准备把今天处理复杂系统的最新理论,引入到旅游行业的战略规划分析方法论中——这个行业的基础分析逻辑还停留在20年前——一旦引入这个新的理论体系,我们理解旅游行业的维度就会大幅增加,而这将对我们理解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有巨大的帮助——我相信这是思想技术带来的商业竞争优势。

     3.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要多去跨学科的领域汲取营养

     其实在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上,多次体现这种跨领域交流带来认知突破的现象:细胞的发现与制造业技术发展密切相关,达尔文的进化论受到人口学专家马尔萨斯的启发,基因组技术就更不用说了,是和各个学科的进展密切相关。

     这种跨学科交流汲取的营养,不仅是技术融合的优势,还有思想启发的突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我们这里的问题,在其他领域很可能已经有答案。

     只是,过去我们正规学校教育,都是沿用着“专业分科”的思路,每个人只学习自己专业的知识。这就让我们大多数人的视野非常狭隘,导致我们难以主动把人类在其他领域上获得的成就及时用到自己的问题上。

     我们公司之前有招聘一批非常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初级设计师培养。我发现,这些设计师很努力,也很爱学习,可是,他们从来不看设计之外的书籍。

     我非常诧异,就问他们:为什么不看看历史,哲学,经济学的书籍。

     结果,他们更诧异地看着我说:我干嘛要学那些?我只想做设计师。

     今天我们国家对创新能力的需求,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可是,在我们国家受过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却很少有基本的跨领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整个国民,没有对跨领域通识认知价值的共识。

     我一直致力于推广多元思维模型的理念,某种程度上也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专业领域只是人为划分的结果——世界是由一张看不见的网串起来的。

     我承认我们需要“专业人才”,但是我更希望,专业人才的学习不要局限于“专业领域”。

     所谓的聚焦“专业领域”,往往只是眼界狭隘。

     当然,生物学的学科的进步,显然不仅仅只受到我说的三个思维工具的影响,我只是列举这个阶段对我有启发的思维工具罢了,难免挂一漏万。

     但是某种意义上讲,一次对比分析是否全面并不重要,因为只要我们掌握方法,就能不断迭代、精进,完善答案。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可以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提炼出抽象的规律。

    

     再复盘一下我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

     (1)我们可以借着关键问题(如学科转折点),串起一个复杂问题(生物学发展史);【问题很重要】

     (2)进而我们就可以由这个关键问题,再串起不同领域的新复杂问题(化学发展史);【类比很重要】

     (3)再进一步,我们就有可能从这些具体的问题现象中,提炼抽象出更基本的(可能)规律。【抽象很重要】

     这个过程,我们主动寻找问题,又积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还主动调用类比思考的方式理解事物背后的相似,然后再调用抽象思维能力把分析结论结构化,如果我们能再进一步“图示化”、“系统化”或“原则化”、“模型化”,就更加利于我们理解和回忆调用。

     因此,我们由今天的文章就获得了如下启发:

     1.【空间转换,降维攻击】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竞争激烈领域的解决方案,来高效找到解决我们眼前问题的答案。

     2.【多视角,新技术,跨领域】这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时,我们可以主动尝试的方向。

     3.【如何从具体现象到抽象规律】可以借助问题、经验、类比、结构化的方式训练我们的这种能力。

     转载自公众号“成甲”。成甲,《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作者,被罗辑思维评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和君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