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曾是中国的绝密
2019/1/18 22:00:00 和君商学

     1月16日,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去世,享年93岁。

     至此,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仅余3位在世。

    

     2019年1月16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岁。

     于敏最后一次在公众前露面还是2015年1月9日。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亲自颁发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颁奖

     而这样的抛头露面,于敏也就经历过两次。上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

     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大场合,因为此前的几十年里,他一直都是隐姓埋名。

     隐姓埋名28年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氢弹技术是各个核大国的最高机密,没有参考借鉴,中国的氢弹研究是彻底白手起家。带头突破氢弹原理的,正是于敏,这个中国自主培养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因于敏的工作内容较为特殊,在28年时间里,他的名字曾是绝密,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百日会战”:跪在地上做研究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

     “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西方科学家评论。

     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

     1965年9至11月,上海。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来到上海华东计算所,对加强型原子弹进行优化设计。这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20世纪60年代初参加氢弹原理研究时的于敏

     氢弹成功爆炸,他回去就睡了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试验成功的这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他早已成竹在胸。

     “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于敏: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搞出氢弹来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为了真理,他曾拍案而起

     1971年,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

     由于某型号试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被军管会定性为“理论长期脱离实际的恶果”,进而在“学习班”上对理论部横加批判。时任理论部副主任的于敏分析出实验失败是技术问题而非政治问题,并从模型和原理上提出修改设想。

     然而,这却完全违背了军管会定下的表态基调,在变本加厉的威逼胁迫下,一向温文尔雅的于敏竟拍案而起,“我不会同意你们的说法,那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事后,他对一同工作的胡思得说:“顺了他们的意思,的确很好过关。但那是对不起真理,经不住历史考验的。”

     事实胜于雄辩,后来按照于敏的改进建议,实验得到技术上的修正并实现了成功。

    

     1971年全家照

     对《出师表》,泪流满面

     1984年的12月,新疆核试验基地。

     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早起刷牙拖鞋都会被冻在地上。

     这次实验,参试人员都倍感压力。一次讨论会,大家刚刚坐定,心有触动的陈能宽忽然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在场的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狭小的会议室安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那次原理实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7年在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与小学同学(右一为于敏)

     婉拒“氢弹之父”称谓

     于敏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对新知,探究其所以然。进入北大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清晰的概念、严密的逻辑、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功底、善抓“牛鼻子”的见解、深入浅出的表达……于敏的学术报告很“火”,头一天就有人占座位。

     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说这是集体的功劳。

     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于敏与夫人孙玉芹的结婚照

     “老于”的憾事

     “人们亲切地称他‘老于’。作为后辈,我们竭力沿着前辈们留下的震撼心灵的足迹,继续前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李华说。

     人,总有憾事。老于说,亏欠妻儿很多;妻走了,他想补偿,来不及了。

     他还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于敏:把微薄力量融入祖国的强盛中

     来源:人民网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和君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