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自信:生于云端 vs. 爬出泥沼
2019/4/24 22:00:00Autumn QT 和君商学

     作者:邱天 来源:清醒贪心记

     后台有读者问我,“我非常自卑,如何获得自信”。又是个巨大的题目,它在我的大脑后台断断续续运行了一周。遂有此篇。

     缺乏自信,也是我们焦虑的来源之一:不相信凭一己之力,能在不够理想的条件下,达成所愿。

     那么,自信从哪里来呢?我将来源简单粗暴地分为两种:

     生于云端,爬出泥沼。

    

     / 01 /

     “生于云端”就是指先天出色。

     譬如我从五六岁起就热爱阅读、词汇丰富、口齿伶俐。到了上学的年纪,语文分数、老师褒扬、竞赛得奖等等外界评价,都反复告诉我——你语文好。所以我有自信。

     这里的“先天”未必是指天赋。我父母也花了心思培养,从小买很多书、不厌其烦地讲故事。摊上这样的父母,也是一种先天优势。

     总之,从我记事儿开始,我就已经手不释卷了,上厕所、剪头发都要举着本书的那种。我也不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

     这种先天自信有3个瑕疵:

     第一,你觉得,这是老天爷给的,那么ta也可以拿走。

     如果一个孩子的自信,来自家境优越,那么家里生意破产、家道中落呢?

     我们有些人的经济安全感,来自于二十年前、十年前、五年前及时买了房子,纸面身家暴涨,那么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放缓,房价跌落呢?

     有些网红,“小猪佩奇社会人”般莫名红了起来,也会焦虑“我能红多久呢”?如果粉丝偏好、公号抖音这样的平台又出现剧变,会发生什么呢?

     总之,如果你觉得成功来自于中了一次彩票,你觉得自己不会一辈子中彩票,可能依然没有安全感。

    

     第二,先天自信,你不知道怎么迁移到其他方面。

     我从第一天起,语文就好;但我从第一天起,英语就差。

     可能我是没有外语天赋吧。有很多同学,不是听听英文歌、粤语歌,就能唱得八九不离十吗?我不行的,外语歌词在我耳朵里就是呜哩哇啦浑然一片。

     因为我的语文好,是天赋,就连“多阅读、多写作”的习惯,也是天赋,所以我并没有一种自信,就是“能把自己没有天赋的东西学好”。

     我的外语一直不好,到三十几岁还是不好。新概念、新东方、托福、GRE、GMAT……我都搞过,各种班都上过,总是在未见功效前就急躁放弃了。

    

     第三,在你自信的那个方面,你也不知道怎么继续提高了。

     从童年到少年,从小学到高中,我顺应着喜爱阅读、愿意写作的天性,继续练习,肯定也是在慢慢进步的。

     但是,文字这个东西,并无止境,那怎么写得更好,我也是不知道的。作为一个业余写手,我凭着天性,等待命运,看我能走得多远。

     在二十五岁以前,我都可以算得上这样一个“先天自信”的人。我并没有一种意识,通过自己的刻意努力,去追求我所向往的,去磨炼我所不能的。

     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凭着一点本能,做出一点努力,然后虔诚等待命运给我的成绩单。

    

     / 02 /

     大学毕业,我被保送了北京大学,依然靠着“先天自信”。

     为什么呢?

     当时北大经济研究中心从全国选拔了几十个本科生,夏令营观察一周。我是个阅读面广泛的人,有独特观点;另外,我从小不怯场、活泼、话多。一群陌生孩子聚集起来自由讨论,就充分发挥我的优势。

     但是,到了北大,经济学跟物理学一样,是大量数学、理论、建模、计量的训练。我很快受到巨大打击。微观经济学,第一节课讲拓扑,天书似的,我完全懵了;宏观经济学,第一节课讲贝尔曼方程,天书似的,我彻底懵了。

     来都来了,硬着头皮上吧。我毕业了,可说实话,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学明白过。或者说,我很早就放弃了学明白、有建树的目标。

     命运给我的成绩单,就是到这一步了,那么我就换个战场。

     有先天优势带来的自信,当然还是比没有强。如果幸运的话,先天自信可以带你走很远。

     可是,你总会遇到自己的天花板。

    

     / 03 /

     二十五岁时,我进了麦肯锡,第一个项目,评估得分1分,满分5分。

     讲真,麦肯锡大中华区历史上,到底还有没有其他人得过1分,我是很怀疑的,也许就我一个吧。(是不是很励志?)

     我被告知,有个很重要的咨询技能叫“synthesize”(提炼),我特别差。我可能是个mis-recruiting。(招错了人)

     “提炼”实在是个很玄乎的东西。

     可以这样说,“summarize”(总结)是一种物理变化,把信息事实,清清楚楚地规整好,好比洗菜削皮切块儿,码成好看的一盘。

     “Synthesis”(提炼)是一种化学变化,从信息事实中挖掘出洞察、意义,好比将药材合成一粒太上老君的金丹。

     领导们急啊,招都招来了,再给点机会吧。当面谈心、逐句分析、范文参考……各种手段上了,我还是瞪着一双懵懂的眼睛。

     我那段时间非常非常非常崩溃,觉得自己半年期评估时,大概率会被开的。有一次站在嘉里中心大堂里哭,有碍观瞻,被保安叫到外面去哭。(真的)

     到第三个项目时,项目经理说,“Autumn,我要告诉你,你的优点是什么”。这对我是巨大的鼓励,所以一辈子感谢这个香港哥哥。

     我的其他优势渐渐发挥作用,也有更多项目组要我了。但是“提炼”能力弱,还是写在每次评估上。

    

     那段时间,我逢人就说,“我要提高synthesis”,要求多给机会磨练短板、要求老板们多给辅导……大声说,反复说,至少表明自己重视,态度端正。

     第五个项目,一家韩国客户考虑收购某个国内制造企业,我要独自去初步评估那家企业的工厂。

     有一天,我先从北京飞到韩国客户自己的工厂,学习怎么评估;又飞上海再转机至某个南方小城,第二天去访问那家工厂研发负责人、生产负责人、走一圈车间。

     按照麦府惯例,当天晚上我就需要提交考察纪要。在飞回上海的航班上,我苦苦地思索着,该怎么“提炼”。

     我想到的第一版本是——“这个工厂的水准很高”,然后讲清各个方面的指标。

     这样事实清楚,但是从“提炼”而言,似乎依然不够好。

     继续。

    

     第二个版本,“这个工厂依托20年的研发生产经验,已经达到极高水准,超越了韩国客户”。

     我打算也对比韩国客户工厂的情况,这样能写出水准高到什么程度,解释为什么高。

     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一个细节,研发负责人说,

     中国本土的零配件,一件件拿出来看品质,是拼不过日本韩国欧洲的。但是,我们选得出便宜货里最好的钉子,我们知道哪根管子和哪根管子距离几厘米时发动机表现最好……这是20年成千上万次试验的心血,同样的成本下,我们的质量难以被超越。

     两天中的第四次飞行,我已经很累了。飞机微微颤动,我昏昏欲睡,脑海里过载着各种信息。

     关于“提炼”,我被反复教过,“想想客户终极的问题是什么?某些事实对下一步究竟意味着什么”。

     电光火石之间,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我出发前,大家讨论过,客户决定是否收购的关键要素在于——韩方的技术能让它变得更好吗?(如果不能,只是拿现金换了一个等值的工厂;如果韩方注入技术,能创造更多溢价,才值得收购)。

     那么,韩国客户能为它带来额外价值吗?

     我的答案是,不能。

     韩国客户应该收购它吗?

     我的答案是,不应该。

     这就是第三个版本。

     这未必是准确的、高明的,并购是个复杂的事儿。但是,我交出了“爱因斯坦的第三个小板凳”。第一次,我觉得自己有点明白,“提炼”究竟是什么。

    

     在那个深夜从南方小城飞回上海的航班上,我的自信,并不来自于领导的肯定、朋友的鼓励、更多项目组邀请我等等外界的评价;

     也并不来自于其他“先天优势”,譬如热情、勤奋等等已有的品质,尽管也是对职场发展很有帮助的品质。

     这种自信,来自于,有一项我被认为“天生不行”的能力,I truly tried my very best,然后发现,我可以愈来愈接近。

     这种自信,别人是拿不走的。那一年,我二十七岁。

    

     / 04 /

     三十岁,我离婚了,狗血、抑郁、趴在泥里,然后爬出来了。

     三十二岁,我一向体弱多病,经过一学期体能训练,可以在南极洲爬冰川了,也没有拖我们队的后腿。

     三十三岁,经过刻意练习,英语能用了,留学毕业了。

     三十六岁,我第一次跳槽,从麦肯锡转行到互联网。

     有人说,“已经太老了,尤其是女性,尤其是生了孩子的女性,尤其对于互联网行业。你的学习能力下降了,你的体力精力不济了。”

     三年以后我发现,意愿强烈、方法清晰、自我管理,比起青春更加可靠。

     这样的事儿发生多了,我就不再那么容易害怕了。借用米歇尔奥巴马在《成为》中的一句话,

     It wasn’t pretty, but I found it encouraging in the end, proof that I could work my way out of just about any hole.

     那画面可不怎么好看。但是我发现,最终这事儿挺励志的,因为这是我能把自己从任何坑里挖出来的明证。

     此时此刻,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教育孩子的压力、身体健康的压力、照顾父母的压力……这些重担都比二十多岁时更甚。

     人生本来就是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前面的路还长,坑还多,我还会掉进去,但是我自信可以把自己挖出来了。

     有些事一开始你不会,你真的不会,然后你费了老大的劲儿,走了很多的弯路,还是不会。然后你继续,继续,继续。当你抵达时,你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比起“生于云端”,这种“爬出泥沼”的自信,谁也拿不走。

    

     / 05 /

     若我们缺乏自信,可以遗憾原生家庭、时运不济,但是事已至此,我们得靠自己“爬出泥沼”。

     树立一个目标,取得成功,然后发现——只要你想要,你可以做到。

     只要它发生一次,你就更容易相信,它会发生第二次、第三次。

     它可以是很硬核的能力,如一门外语、一个CFA证书;也可以是很柔性的技巧,如不会say no的人,练习每周必须坚定拒绝一件事情。

     怎么进行这个“爬出泥沼”的疗程?我对自己的要求是: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相信科学,坚持练习;

     建立一个啦啦队。

     第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此刻我还想优化的地方,还非常多。(我想学会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想坚持健身,想更系统地探索教养女儿的方法,想学会开车,想看很多书,想学会好多朋友推荐的《爱的五种语言》……)

     每一个尚未达成的目标,都让我多少不自信。但是,我规定自己同时只立1到2个目标。其他事,不是完全不做,而是不那么用力。

     譬如这个阶段,我的重点是健身,那么在利用碎片时间方面,又忍不住刷了手机也不花力气懊恼。

     如果同时在太多个战场上跟自己开战,会很辛苦,顾此失彼。

    

     第二,相信科学,坚持练习。

     有些事,有客观规律可循。譬如减肥健身,如果你合理饮食、科学运动,坚持一段时间总会有效果的。又譬如英语学习,你天天看、天天练,总比不看不练有进步。

     遇到效果不显著、平台期,无非再坚持一段、试试不同方法、多请教学习经验,总会起效,不用焦虑、不用疑神疑鬼。

     有时候加大强度,对自己狠一点是有帮助的。因为效果显著些,会让自己更加有动力,觉得好不容易瘦了几斤,这块饼干别吃了!

     第三,建立一个啦啦队。

     我们永远是自己的啦啦队长,如果身边有些正能量的亲人、朋友,就请他们鼓励你、支持你。

     不是说,所有不中听的都不听,了解一下自己,是“盲目鼓励”还是“尖锐批评”对自己更有效,以及哪些人的批评是有建设性的。

    

     先天的优势,到我这个年纪,其实已经差不多都释放了。我还能成为怎样的人、做成怎样的事,接下来都是自己的决定。

     我把所有人生目标,都写在了墙上,想起一个写一个,目前写了二十九个。

     慢一点,没关系。每年完成两三个重要目标,如果我还有三十年生命,我至少能在六十个方面,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想应该可以做到吧,因为我手脚并用地爬出过好些个泥沼。

     “生于云端”造就的自信,清凉无汗,白衣飘飘,有浑然天成的好看。但在这坑坑洼洼的世界上,好看既不可靠,也不重要。

     P.S. 那个后台的读者,希望这能回答你的问题。是记。

     ~the end~

    

     关于作者,现居北京,六岁女孩的妈妈,七年麦肯锡咨询,四年互联网运营,目前创业中。天秤座AB型血的纠结星人,主写职场与情场的选择题。《是谁出的题这么难,到处都是正确答案》已由中信出版社推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和君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