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精华!徐二明:8个纬度讲透战略
2021/10/11 21:30:00 和君商学

     口述:徐二明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汕头大学商学院原院长

     采访:曹雨欣

     编辑:王夏苇

     来源:正和岛 (ID:zhenghedao)

    

     5个字读懂管理学的精髓

     正和岛:您是科班出身的战略管理学家,我看您评价自己,说是从骨子里学出来的管理学。回顾这些年关于管理学的研究、实践,您能否用三到五个关键词来表达其中的精华。

     徐二明:我先更正一下,你说科班,别人就不科班吗?我认为在管理学领域做研究的都是科班的。我与他人不太一样的可能是早年间先在社会里实践,当过知青、工人,然后读书学习理论,最后在大学做研究和教育。这对我的管理学研究有很大帮助。

     关于管理学的关键词,我想说五个字:观、思、学、悟、行。

     观:观就是看现象,社会上很多现象都会引发我们的好奇,要保持一颗好奇的心;

     思:一旦观察到了现象,就会引发思考,要弄清一个为什么;

     学:知识是经验的精华。遇到问题就要学习,看看书上有没有答案。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一定有类似问题的答案,除非你还没有找到。

     悟:学习完了还得想,做思考者,把其中的道理悟出来。参悟真的非常重要。我曾两次去贵州修文龙场拜访王阳明的遗迹,看那个山洞。穿越一下,500年前,那里可没有现在的高速公路,而是“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一个地方。为什么王阳明能在那里顿悟《大学》,形成心学?我想原因是那里很清静,他真是一个人坐冷板凳,心无旁骛,可以一心去悟。

     行:光觉悟了还不够,还得去行,去实践。你有了能力、机会,就要去做,否则仍是一事无成。

     这五个字,观、思、学、悟、行,简单地说,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理,也是战略思考、选择与实施的一个过程。

     正和岛:当今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战略研究,鱼龙混杂。您从事战略研究30多年,能否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对战略的理解?

     徐二明:用一句话来概括真的很为难,不过根据我从书本上所学的,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所感受的,有一个词很重要——平衡

     我去教课时,曾有人跟我说,徐老师你讲的战略跟我们理解的不一样,我们以为战略是全局性的、长远的。我就问,那样的战略最后实现了吗?他就不吱声了。

     关于战略,一个核心问题是要有一个目标,要明白是去做什么。根据目标还要考虑有没有资源,没有资源就是空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就是要配置资源。不过,有了目标,有了资源,还得有一个过程,这是明茨伯格教授(编者注:亨利·明茨伯格,加拿大管理学大师,曾任战略管理协会主席)讲的。

     战略更应看重的是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要考虑目的、手段与路径三者之间的平衡。要保持这种平衡,不仅需要找到实现目标的手段,还需要不断地调整目标,运用可行的手段,找到能够获得成功的最现实的路径。所以,战略不是一个简单的计划,是在重大的冲突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决策。

     我们听到很多人说战略,都讲今后怎么办,五年、十年以后怎么办,说得很宏大;有些人会提到资源配置,有些人连这提都不提。总而言之,这说的是愿景,是一种想法。与讲宏大叙事、要实现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的战略相比,我觉得谋划战略更重要的是从眼下做起,有什么本事就做什么事。

     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中,我看了电视剧《大决战》。为什么我们的党能取得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关键在哪儿?是不是党一开始就提出,三年就把东北拿下来?一定是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一步一步来。当时,我们不仅要获取战争的胜利,更主要的是要获得人心的胜利,让广大的人民跟着中国共产党走。这就需要搞土地改革,发动群众,实现农民的梦想。这就叫“人民战争”。从根本上说,这场战争不只是士兵在参与,是全体支持共产党的人民在参与。有了50万的兵力,后面还要有500万人民支持,才能够取得彻底的胜利。

     所以,如果真正明白战略的话,就要去寻找目的、手段和路径之间的平衡。战略上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看目前的状态,二是要随时调整。否则的话,战略就会沦为空谈,就要束之高阁了。

    

     企业都要自问的3个“真”问题

     正和岛:您的话可以说是大道至简,强调在战略规划中要注重平衡。很多企业习惯性地把“战略”放在口头上,但大部分企业遇到的真正的战略问题是什么?

     徐二明:真正的战略问题,其实有三种情况,一是真的要做战略吗?二是真有战略吗?三是真的去做战略吗?

     第一,真的要做战略吗?我觉得有些企业可能没想清楚,很多情况是“别人已经提出了战略,那我们也做个战略;别人请了麦肯锡,高大上,我不能输人,我也请一个。”但是,你的目的何在?你真的需要一个所谓的战略吗?想清楚了没有?

     第二,你真有战略吗?很多所谓的战略,都是纸面上的战略,说的好像很清楚,实际上只是个愿景,是一个中国式的目标罢了,没法按这种战略去实施,或者说和员工都没什么关系。明茨伯格教授非常强调沟通,就是管理者一定要把想法跟下属沟通,说清楚了人家才愿意跟你走,就像辽沈战役一样,你把土地给了老百姓,老百姓才跟你走。不然,过去军阀开枪打仗的事多了,为什么老百姓偏偏跟着共产党走呢?所以,具体到一个企业上,真的有细化到怎样去实施的战略吗?

     第三,真的去做战略吗?有些企业,开始不提战略,后来提了战略,但当管理层发生了变化,战略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我想如果业务本身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是管理层变化,那么战略上不应该发生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这种情况,说明管理层对战略没有清楚的认识。他是觉得要根据自己的业绩来考虑,这不叫战略,这是个人追求的某种目标。

     还有一个问题也跟战略有关,我们经常听到,两军相遇勇者胜,这是战略还是战术?我们应该考虑通过目的制定战略,通过竞争获取优势,也就是获胜。但要明白的是,这种获胜是冲突引起的获胜,还是成功协调引起的获胜,结果是零和还是正和。这种思维可以用在谈判上,可以用在很多方面。我觉得你们“正和岛”的名字起得好,洋气一点也可以叫纳什平衡岛,不过“正和”的说法更有中国智慧。归根结底地说,可以去追求双方都有活动空间、生存空间,不一定就非得你死我活。

     很多企业的战略,追求的是我活,别人都别想活。要是这么想,你怎么可能活得长呢?看看历朝历代的演变吧,活是可以活,但是一定能活得长久吗?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可持续发展,讲战略只讲获胜是不行的

     刚才讲过,战略里要注意平衡,实际上是指各方面实力均衡才能获胜。不均衡的话,今天这个拆台,明天那个拆台,这就不可能获胜,就是说内部也要实现各种力的均衡。当然,外部也要实现均衡。外边和里边都要“正和”,才能稳定平衡;单独考虑获胜而忽略其他因素是很可怕的问题。这些说起来比较空,却是一种内在的逻辑。说得具体一点,在中国的手机市场上,当初摩托罗拉可谓横行一时,可是后面出现了三星、苹果,苹果后面又出现了华为、OPPO,后面还会出现新的厂家与品牌。关键是要做好自己,采取正确的战略,让消费者选择你,就是这么回事。

     正和岛:这个“三真”的问题的确是很多企业应该自问的三个问题。

     徐二明:对,战略一定要弄懂“三真”,要从当下做起,五年以后十年以后应该什么样,那是蓝图。就像两个人相亲一样,正确战略是先解决有人相亲、恋爱的事情,一见面就说以后我们孩子上清华北大,就把人家吓跑了。那是战略吗?那是远大理想。

    

     战略如何从PPT走向落地?

     正和岛:我们在很多企业都能看到战略部门,很多人也笑称他们是PPT部门、图表部门,甚至他们自己也会觉得战略和具体执行有种割裂感。在您看来该怎么弥合战略与实践的割裂?

     徐二明: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战略部门的来源说起。很多企业都有战略部、发展规划部,这早先是国企的制度,然后是大型民企学国企,最后推广开来。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经委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国企就有个职能部门叫企管办,负责协调企业内部管理,推行质量管理模式,久而久之这个办公室就演变了,上级会布置一些工作给它。它不是技术部门,也不像财务、人力资源部门,后来就变成战略部。所以,现在有些战略部,会有法律部门的职能,甚至新产品开发的职能。由此可见,不同企业对战略理解是不一样的。

     另外,战略部门的价值也取决于管理层对战略职能的要求。我们看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胸有百万兵,心里有自己的大战略,至于底下制定战略的部门,是不是符合他的战略要求,那就很难说。企业管理层可能需要向外界宣传企业制定了战略,但所谓战略和真实的想法可能还是有距离。所以,战略部门很像参谋部,提供了若干个备选方案,领导可能选择了其中一个方案,也可能环境、政策甚至领导都变化了,需要再次制定方案。但这不能说战略部门没用。

     我一个学生读书读得很多,现在在一个央企做战略规划。我跟他说,你别太本本主义,别把书本上的东西全搬到你的战略规划里,其他人不一定听得懂。你得把词换一换,把内在的假设和逻辑说清楚就可以了,不要太书呆子了。因为即使你做了很多方案,领导若看不懂,为什么还要用你的方案呢?

     战略还有一个问题,多是从上而下制定的,这就要目标明确。但更重要的是配置资源,没有资源怎么行?打仗连兵都没有,光说攻下山头,谁冲呢?

     正和岛:从刚才关于如何把战略落地的论述里,我听到几个关键词,第一是从当下做起,第二是不能太本本主义,还有目标、资源等,还有其他关键词吗?

     徐二明:更关键的是权力。不要一听权力就以为是勾心斗角、权力斗争。我们在讨论管理的时候会提到集权、分权,这是中性的概念。

     在落实战略的过程中是会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所以要搭建一个权力的结构,理清彼此之间如何配合。这也就是前面讲的平衡。企业的组织结构,一方面用来应对外部环境、市场环境,但在内部的关系、资源的分配上,也要达成利益均衡,这样战略才能落地。所以权力是绕不开的问题,集权、分权能不能达到均衡,是否会产生新的权力结构,都是战略要考虑的。

     现在很多人讲战略只讲外部环境,有的也讲内部条件、资源配置,可是组织中的人的问题不太被探讨,如高管行为和员工行为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也很重要,是战略制定、实施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很多人已经不讲这个问题了,越讲越高大上,越讲越不落地。不仅在中国企业如此,在西方的教科书里也是如此。这主要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从产业经济的角度看待战略成为时尚,而忽略了战略的本质是行为,即人的行为与组织的行为。

     正和岛:对,人其实是最复杂、变动性最大的因素。

     徐二明:所以我刚才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取得那么大的胜利,核心原因是动员了人。动员群众是共产党的一个法宝。战略不是一个口号、一个目标,是要与人密切结合起来。

    

    连北大清华校企都破产,学管理还有用吗?

     正和岛:说到人,有种现象就是现实中一些学管理、懂管理的人做不好企业,比如北大方正、清华紫光这样的名校校企经营破产,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徐二明:并不奇怪。迈克尔·波特,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在哈佛商学院有两个小白楼是他的研究所,可是他自己经营的公司也出现了问题。

     我没有仔细分析过北大、清华校企的管理层有多少是真正学管理的,至少在大学里有研究管理、有研究经济的。所以,大家会追问,既然有懂经济、懂管理的人,为什么没有搞好校办企业?

     首先,当初,我们高校的经费不充裕,需要有点额外的钱支持学校发展,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是,这样就有问题,校企管理者是指派的,结果校企发展得好不好和这些人没有关系。这是大的局面上的问题,是怎么定位校办企业的问题。

     第二,校企的管理者进去以后就身不由己了,坐在一定位置上就不得不面对各种诉求,按照原来的知识结构可能应对得比较好,也可能应对不好。简单地说,我们国家很多企业管理者都不是学管理专业的,而是技术学科出身、有学科特长的人去管理企业。他们经过在企业长时间的摸爬滚打,从实践中感悟出管理的真谛,也很好。高管的背景的确很重要,但是不能仅看他过去所学的专业,而要看他所受过的思维训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医院的院长就一定要是个好大夫吗?实际上,business is business,院长的精力不一定要在科研与临床上,而是应该放在管理上,去筹钱,把各方面的资源弄上去。

     不要太苛求管理者,很多结果是环境造成的,不只在北大清华,放在别的地方也一样。当然,有些人能跳出自己的学科局限,能够做好管理者。但他们也需要管理学的培训,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好管理者。

     我在美国教书的时候,听到在中国做过合资公司的美方经理说,中国的管理者输不起。是啊,人家好不容易到了这个位置上,一旦决策失误就会离开这个职务了。不同社会的理念不一样,上级要求不一样,给我们的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

     正和岛:您提到“输不起”,这可能就涉及国民性的话题。东京奥运会刚刚结束,能明显感觉到大家面对输赢的心态更宽容、更轻松了一点,这是不是表明国民心态越来越成熟?

     徐二明:可以说越来越成熟,也可以不这么说。为什么?你要考虑到代沟,社会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热衷于讨论奥运会的那些人,不是过去举国体制熏陶出来的老头了。网络舆情里都是年轻人,他们的心态不再是输得起或者输不起,他们关心奥运会,可能关心的角度不一样。

     文化革命中,我们国家刚刚恢复参加国际比赛时候,周恩来总理指示重在参与,因为那时候我们拿金牌的可能性很小,只能重在参与。现在也说重在参与,但在年轻人看来,能去参赛就不错了,干嘛非要把块块金牌都夺回来,那人家还玩不玩了?所以我觉得可能国民心态发生了变化,是与年龄结构有关系。这种国民心态的变化不仅仅在奥运会上,否则年轻人干嘛说要“躺平”呢?

     东京奥运会上还有一点值得思考,总体来讲我们国家在大球上还是不占优势,在小球上或者举重之类项目,我们能拿下(奖牌)来。你想一想,为什么有些体育强国不去拼命拿这种项目,他们的长项是足球、篮球、排球之类。这就涉及到各自的能力、实力,一个组织具备的特殊能力、非凡能力、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可以列入战略范畴讨论的问题。

     正和岛:在国际性博弈中,讨论经常会提升到战略层面,大家总会觉得各种战略概念都来源于西方战略。如今中国企业在崛起,也在不断提升自我的管理思想以及输出思想的信心,在您看来有没有属于中国的东方战略?

     徐二明:《孙子兵法》,西方人很认可。我在学习过程中,到过加拿大、美国,他们真的由衷地推崇《孙子兵法》。我们经常提到孙子的战略,会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他们更看重的是孙子的弱者战略,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哀兵必胜。擅长运用弱者战略的人会运用超常智慧,随时留意成功的机会。强者往往对自己的优势资源习以为常,战略就不免力量有余而机智不足,露出破绽给弱者。现在华为应对美国制裁,任正非的态度就有点像弱者战略。

     我在跟企业讲战略的时候,会说由很多中国文化衍生的战略没有被很好地挖掘。比如太平天国,虽然它失败了,但是洪秀全怎么就把农民带动起来了?怎么就把几个省占领了?群众跟他走也没有什么好处?男的住一处,女的住一处,在我们看来是没人性的,可为什么还是有人肯跟他走呢?

     现在,人们不怎么研究洪秀全,觉得他失败了,就去研究曾国藩。这不成道理,两方都应该研究,要敢于研究失败者。“失败是成功之母”。洪秀全带起来太平天国,里面肯定也是有取胜之道的,我们不能只看最后谁胜谁败。曾国藩真的胜了?如果是,为啥还有我们今天的天下?毛泽东、蒋介石两个人都看曾国藩的书,为什么一个胜了,一个败了?

     所以核心问题就是要弄明白战略的真谛是什么,怎么去理解战略,用了战略怎么能够取胜,至少在一定时间内取胜。

    

     机场里的商业读物值得读吗?

     正和岛: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讲战略,甚至在机场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商业咨询读物、市场战略书籍,这算不算一种战略的庸俗化?您怎么看呢?

     徐二明:不能说庸俗化,应该叫普及化,要给各方作者留下生活的空间。关键的是要看书里讲的是不是战略。其实,这也取决于受众、读者对战略的理解。就像鲁迅讲的,每个人心目中的林妹妹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看《红楼梦》,心里都会有个林妹妹,但她可能是江苏的林妹妹、北京的林妹妹,甚至可能是东北大妞似的林妹妹。问题就是该不该有一个统一规定。

     客观地讲,每本战略教科书讲的都不一样,它们对战略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我用过很多教材,我只跟学生讲,这是作者对战略的理解,你要不要跟他理解一致,那是你自己的认知问题。我教战略从不要求学生背定义,也不希望他们去背定义。定义只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认知给出的一个概念。有时候,我觉得学习要汇总各方面的知识,不要只记住一个说法、一个定义。何必呢,百花齐放一点。至于说,机场的书店里摆着各种大师,让人家讲嘛,看你愿意不愿意听就是了。

     我去某个著名大学讲课,MBA学生跟我提的第一个诉求就是,我来你这个班上课,就是希望听课后我企业的利润能够增长10%。我说那是不可能的事,没有短平快的事儿。我只能给你讲战略思维的方式,能让你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就可以了。学习战略,不要觉得我听完了就能收获什么,重要的是听完了自己怎么去做。

     正和岛:说到这里,正和岛在向学习型组织转型。在您看来,企业家该如何保持好的学习心态、好的学习习惯呢?

     徐二明:学习型组织是彼得·圣吉(编者注:彼得·圣吉,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创始人、主席)开始推行的,他希望创造一个氛围,推动企业、员工、管理者在知识层面不断提升。用MBA当例子,对于MBA学生,应该去传授他们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哪一门课的知识。智慧直接表现为一种语言,就是可以让大家有共同的管理语言,在一个基础上让大家能够达到共识,不然他说方的,你理解成圆的,这就麻烦了。

     所以关于学习型组织,我认为管理者更多地需要了解一些管理知识和管理思维,至于说通过什么课程来改变固有的思维范式,这是方法层面的问题。归根结底,让管理者觉得有收获就可以,让他开窍,让他明白在某种情形下彼此能达成共识,这样就可以。

    

     “民营企业家应该多一点匪气”

     正和岛:刚才说到企业家的学习,记得您说过,民营企业家应该多一点匪气。当前是“企二代”和老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交替阶段,很多海归“企二代”身上的匪气好像在变少,两代人身上不同的特质从战略角度来看会有什么差异?

     徐二明:相比国企、央企来说,民营企业可能显得草根一点,它来自于基层,出自于民间,是对某个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企业。既然在民间,民企就会有点不按规矩出牌,如果太按规矩出牌,可能也不会完全获胜。另外整个大环境是以国企、央企等公有制企业为底色的。民企能找到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也会有地域特色,比如珠三角民企和长三角民企是不太一样的,和东北民企就更不一样了。

     正和岛:有什么不一样?

     徐二明:地域特色。比如温州这一带,温州模式曾经被批判过,被视为资本主义的温床。温州在明清时候有做海盗的传统,明朝搞海禁,不跟那个制度保持一致就是匪或者盗。可是当地人要生存啊,靠土地生存不了,只能靠海吃饭,要不就出海,要不就在沿海折腾,所以即使不说所谓基因,至少温州当地是有在逆境中发展的传承习惯的。这么来看,温州可能更多地希望上面的政策给得好一点,加上当地的地域条件,一旦给了政策,就能够很好地发展。

     珠三角跟温州不太一样,更看重血缘关系,细化地看,潮汕地区跟珠三角还不太一样,潮汕地区的家族意识更浓,祠堂还都在,在北方就很少能看到祠堂。有人研究潮汕文化,认为祠堂本身就是一个家族公司。所以很多家族企业背后是有自己的独特文化的。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等说得直接一些就是草根,也许可以从地缘的角度来讲,这些草根就是一种地缘资本。

     至于一些海归“企二代”,北大清华考不上,所以退而求其次到海外读书,学业相对容易一点。我曾跟他们其中一些人交流过。他们认为在海外所学的内容没有用,虽然上了海外的学校,却没有融入当地的文化。可能他们就读了一个本科或硕士,回来以后虽然有海归的牌子,但内心还是草根文化。

     我觉得关键在于引导他们好好发展,找到自己的空间,叫草根也好,叫匪气也好,只要让他们能成功做事。市场经济下各有各的生存空间,只要最后能给社会创造福利,让整个社会财富增加,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说怎么研究“企二代”的战略,可以包装高大上的概念,也可以根据他们的情况、历史的发展,总结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草根战略来。面对现实来说,我们国家的家族企业、民营企业应该有一套什么样的战略,是值得研究的。国内有些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多是从创业角度、传承的角度来研究,还没有从战略角度为民营企业或家族企业提出一个明确的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炼。

     我们的国家是比较特殊的,国企、民企数量都比较多,而国外没有太多民企、国企的概念,虽然英国、法国也有过国企,但是数量少。面对众多的民企,学界应该认真地研究民企发展战略问题。华为是民营企业吗?海尔是民营企业吗?都很难说。大银行都是央企,民企一旦拿了银行的钱,那自然会受央企影响。民企和央企都是要盈利的。双方在盈利过程中如何追求共赢,或者说“正和”,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战略是一种博弈关系

     正和岛:现在政府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力度非常大,您觉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战略的大趋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徐二明:战略确实会从技术角度开始变化,不承认变化是不可能的。比如大数据、网约车、生鲜快递,带来很多好处和福利,甚至也让人变懒了。这种变化对政府管理也提出了变化的要求。

     对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商业)业态进行管制,使它规范化,是政府的职能,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进行控制和约束,使业态走向政府认为的正规。但是政府的认知也会变化,今天是约束,明天可能会换另一种方法。典型的案例就是网约车,网约车出现的时候,政府可能认为它是黑车,但现在政府不是堵,而是因势利导。我觉得这就很好,你有新技术,就给你制定新的政策,过去老百姓认为出租车不好打,下雨打不着车,现在好了很多,这是在政府给出政策的背景下。

     有一天我坐一个网约车,是SUV。我说你这车不符合规定啊,他说是不符合规定,可我当初注册网约车的时候,是在规定发布之前。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车老办法,新车新办法。政府为什么规定SUV不能注册网约车,可能有自己的考虑,哪些车应该当作高端车,哪些当作网约车。我觉得,现在政府主要的思路是把它管顺、管好,促进它的发展,而不是把它管死。

     我相信政府关于网约车的管理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战略管理的范畴来说,这可以叫做制度创业,就是说这个制度是变化的,是原来没有、根据形势发展制定了新制度。某个管理制度如果不适合新的需要,它也会被撤销,有新的制度替代。

     总之,网约车是个好案例。对于研究战略来讲,可以去研究中国的管理制度;对于负责管理的政府部门来讲,也会接受新的概念、产生新的理解;对于网约车企业来讲,应该去适应新的政策,同样也可以提出建议,可以说“这个政策制定时没有了解实际情况”。毕竟虽然政府制定政策的人会去调查,但在编订政策的过程中,可能就几个人,谁都有孤陋寡闻的时候。所以企业遇到问题就可以反映,企业反映了,政策就可以修订,能灵活变化。我绝对不相信政府部门会想害死哪些企业,一定没有这个想法,政府更希望追求某种程度的规范,至于为什么在某些时候做某些方面的规范,一定是有背后的原因或者考虑。

     所以,企业一定要理解,市场是要规范的,无论是政策的制定方,还是政策下的被管理方,彼此存在一个博弈关系,这也是一个战略问题

    

     他们都老了,该听听年轻人的声音

     正和岛:您比较欣赏的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有哪些?您觉得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质?

     徐二明: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好,我们大家都需要榜样来参考、学习。只说大陆的,像华为任正非、海尔张瑞敏等人,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要推举一个的话,好多年前我见过任正非,他跟我们讲了一个多小时。他有自己的理念、自己的初衷,还有自己的原则,这是我很欣赏的。做人要有从一而终的原则,别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主意。

     不过我觉得,这些人的故事讲得差不多了,都年纪大了,大家该听听年轻人的故事了,我希望正和岛推出一些年轻一代的故事,别老讲“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的老故事了。任正非也好,张瑞敏也好,柳传志也好,都是“老和尚”了,你们今天(的采访)是考古,把我当古董一样挖出来展示一下。我更希望听到年轻人的声音。

     正和岛:年轻一代的企业家,您欣赏哪位?

     徐二明:我不熟悉。比如,现在讲潮商,讲的都是李嘉诚、马化腾这些人。但其实在汕头有一批年轻一点的企业家做的也不错,是新潮商,不过他们不愿出头。

     我觉得要推举一些年轻人,因为国家、社会在发展,最后总要交给年轻人。那些00后都要躺平了,你不讲他们的故事,还在讲老头的故事,打动不了他们的心。不过现在华为没过时,华为正跟美国打架,所以它不能过时。剩下的就多讲讲年轻人,让年轻人产生共鸣,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别老躺着了,该坐起来干点事了。

     在任何时代、任何阶层,未来都是年轻人起主要作用。可能年轻人的价值观跟老一辈完全不一样,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最后还是他们能留在世上。老头们该走了,走的时候别老拉着人家的手不放心,痛痛快快地交班就完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和君商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