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药集团(1093.HK):创新型药企的千亿之路
2017/11/20 港股那点事

     上周,港股Q3财报季,在强劲的Q3财报背景下,港股发生两件标志性事件:

     1)腾讯控股股价突破400元/股;

     2)石药集团市值突破千亿。

     腾讯之强势无需多言,而石药作为港股市场中,目前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站上千亿市值的医药工业公司,在当下龙头暴走的行情中,作为港股医药工业板块的龙头必须值得重视。

     当把石药集团和腾讯控股的走势图一对比就会发现,在过去5年间,他们的走势基本拟合,在绝对收益率上也相当接近,能与港股带头大哥腾讯不相上下,确实难得。

    

     强势股强势的原因总是相似的,两者都抓住且聚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腾讯在TMT里就是流量和好产品,石药在医药行业里就是扎实做创新。

     ▌一、创新的千亿之路

     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阶段性相当明显,从过去的缺医少药,到前不久的仿制为主,到当下的鼓励创新,走过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具体的政策漏洞来赚快钱,专利法生效前的强仿、大批文时代的中药注射剂、医保扩容时代的神药,都是当时政策环境下的最优解,因此,药企的核心:创新,有时候就会被挤到第二位。这种永远选阶段性的最优解如果放在一个更长的周期,就走不远,往往就是赚一波走人,下个版本的政策一来,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坚持创新,这种笨办法,在更长的行业周期里,就会慢慢的体现出他的竞争力,无他,行业的本质就是创新,患者就是需要安全可用,疗效确切的药,行业的天花板就是需要创新来突破。

     年末这波医药股行情,是国庆节后,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以下简称两办文件)来推动的,政策的变化力度之大超出预期,突破了很多条条框框,从改革临床试验管理、加快上市审评审批、促进药品创新和仿制药发展、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加强组织实施六个方面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

    

     两办文件过后,但凡药企出门安利言必称创新,但凡想推动股价就扎堆热门靶点,但凡有点创新的药企股价都直线拉升。行里就开始出现“创新是百米跑”,“创新是接力赛”等等的新方法论,但是,如果真的了解行业的发展路径,就知道:

     创新是一场马拉松,从立项的筛选,到临床的推进,到监管的沟通,到生产的放大,到上市的销售,是一环接一环的系统工程,需要的是一个创新的系统,是需要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紧密配合才能在创新的军备竞赛里面跑出来。这是需要长期持续的资本投入,长期的队伍建设才投得出来的,像这波两办医药创新股的行情里,涨幅最大的反而是几个传统的大票,都是老牌的研发大厂,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石药集团(1093.HK),中国生物制药(1177.HK),创新这个事情,不是请客吃饭,是长期革命。

     因此,现在谈创新,谈的不是立项数,谈的不是研发开支,谈的是一个长期稳定经过验证的创新系统。

     恩必普就是石药研发系统的最好注脚,1999年决定转型医药制剂领域的石药集团就已经高度重视创新药,耗费巨资从中国医学科学院手里取得了国家一类新药恩必普(丁苯酞软胶囊)的专利,恩必普是国内第一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全新化学药物、我国第三个一类新药,曾获颁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恩必普研发耗时6年,2005年正式上市。但上市后,却未取得理想的销售,当年就亏损了3000万,这样亏损的情况持续了近5年,直到2010年,才达到盈亏平衡。但很快,持续的投入和市场摸索有了市场的回馈,2010年,恩必普开始发力,到2016年,恩必普销售额接近30亿元。随后,恩必普带动石药整个创新药业务的整体发展,截至2017Q3,石药创新药板块作为绝对的业务核心带动了整体的业绩增长。

    

     今年,「恩必普」再次列入《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疗指导规范》及《缺血性卒中脑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指南 (2017)》,进一步增加了「恩必普」的临床证据。而且,软胶囊和注射液两个剂型均已进入2017版医保目录,在新的医药营销背景下,进入指南的价值分分钟比进入医保更大。

     一个成功的案例胜过千万个华丽的PPT,恩必普这个成功的创新药,就足以证明石药的创新研发体系的能力。

     ▌二、千亿创新的团队

     前文在提及药企研发的时候,定义是:长期稳定经过验证的创新系统。

     经过验证的创新系统容易理解,那为什么要强调长期、稳定?

     这就不得不说到另一个问题,研发创新不仅仅是高度资金密集业务,更是高度的人才密集型业务,没有研发人员,哪怕资金再雄厚你都花不出去,没有好的研发领军人物,再多的资金都不够烧,领域品种有没有选对?管线的规模有没有控制好?管线的布局有没有前瞻性?都是决定了这个药企能不能在创新场马拉松上跑的远,跑的快。

     公司支不支持创新是粮草问题;

     研发系统好不好是军队问题;

     研发一把手强不强就是将领问题。

     因此,一个牛逼的研发领军人物,对于一个药企而言,就是创新的重要生命线,这个领军人物稳不稳定,能不能做好常胜将军,就是药企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即使在两办文件之前,业界已经有过很多单研发带头大哥单飞的故事,或分庭抗礼,或研发队伍洗牌,无一都对药企有重大冲击,更不论当下躁动的创新药风口,而石药的路径却极为特殊:

     十多年前,石药集团开始转型,决定培养一批研发人才,其策略之一就是在这些人才还在读书之时就开始培养,李春雷当时被石药集团看中的人之一,其在读博士时石药集团不仅为其提供助学金,而且承诺在他工作两年之后就其研究方向成立专门实验室。

     2004年,李春雷沈阳药科大学博士毕业,当年10月份入职石药集团,如今已是集团执行总裁。入职之后,李春雷在石药集团旗下中奇制药主持抗肿瘤纳米脂质体药物研发,其不负所望,带领的团队实现阿霉素脂质科研成果产业化,打破了国外企业对该药物的垄断。2016年,阿霉素脂质体销售额突破3亿元。脂质体技术平台也成为今天石药集团的六大关键技术平台之一。

     除了有好的稳定的带头大哥,目前石药搭建起1500人的研发团队,硕士、博士、海归等高端人才超过500名,拥有3名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建立队伍、优化队伍、稳定队伍是研发队伍管理的关键,也是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命线,石药集团在启动改制之后,已经是基本实现了高管团队全员持股的公司,在管理和激励上充分匹配,当时设计的架构是由董事长蔡东晨以及超过150名管理人员在一个公司中持有公司权益,当时的股权架构如下:

    

     在11月17日,公司发布公告,将这个持股平台进行分拆,董事长的持股权益与高管的持股权益进行分离,最终,管理人员的持股平台直接持有上市公司6.78%的股权,大股东蔡东晨的持股比例为22.89%。

    

     这个股权结构的改变影响是深远的:

     1)管理层的持股平台直接持股,高管在利益的体现上更直接,而且独立;

     2)拆了夹层之后,大股东的实际控制投票权从原来的29.67%下降到22.89%,这年头能自我削权的领导已经是珍稀物种了...

     3)管理层直接持股后,对于重大事项的利益判断容易形成内部制约,对于规范公司治理是好事。

     再者,存量实打实的6.78%的高管持股比例,放眼一众药企中是多么的罕见,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石药这些年的研发队伍会如此稳定且给力了...

     好的战略布局,也需要有好的队伍、机制去落地执行,这种自我革命的股权架构,足见其格局。

     ▌结语:

     2017Q3,销售收入/毛利/股东应占利益分别为112.08亿/65.52亿/20.44亿港元,同比增长21.2%/41.2%/30.4%。受益于创新药占比提高、维生素C价格上升等因素,毛利率提升8.3%至58.5%; 净利率增长1.3%至18.2%。基本每股收益33.76港仙,同比增长27.7%。

     这个业绩,即是旧千亿市值的终点,也是新千亿市值的起点。

    

     【作者简介】

     田品 | 格隆汇·专栏作者

     投行出身,重组小达人

     专注事件驱动型投资机会

     【精华推荐】

     他,扔下了AK47,拿起了保温杯

     我年纪大,关你P事!你不原谅我,关我P事?

     360云盘关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港股那点事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