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一位28岁贫困村书记的两年扶贫路
2017/7/6 基层干部参阅

    

    

    

    

    资源

    

     我们村还有一座村民必经,但年久失修的桥,之前还掉下去过人,汽车勉强过去。村里协调维修这座桥有8年之久,都没有把这座桥修好。我当年8月份来,11月的时候,我就协调把桥修好了。可以说,通过几个连续动作,在一定程度上,我赢得了村民们对我的信任,打开了工作局面。

    

     前面三四个月时间,我主要是做调研摸排,协调资源。刚刚到村里,协调资源也不是很容易。根据我的经验,协调扶贫资源总结起来就两句话:一要吃透国家扶贫政策,带着计划、方案去寻找。第二点就是在拿到政府资金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四两拨千斤”。

     协调扶贫资源第一个首要做到的就是,要吃透国家扶贫政策。河南省扶贫办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给我们每个选派的第一书记发了一本小册子。这个小册子把政府所有的扶贫政策和项目名录,都囊括在内。通过这个小册子,我很清楚知道村里哪些项目可以申请项目资金,申请政府支持。

     第二经验就是,当我们拿到政府资源的时候,不能紧盯政府资源。一方面,政府资源申请不容易,另一方面,这些资金的活力有限。如何用政府资金来打造平台,拨动市场更多的资金来引向和投入你这个村,这个思维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两步中很重要的一环。

     比如我们村挖河的时候,一共花了不到100万。但是我们通过挖河,作出“十里画廊”这个平台,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本地公司,专门做绿化园林。目前这家公司已经在“十里画廊”上投了近2000万了,这是我们用100万撬动来的,所以必须用市场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

     另外,我一直在思考,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是我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吗?我认为不是,而是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但是农民对市场经济的参与率是多少呢?其实,农民的参与率是很低的。扶贫的时候,要让贫困户有市场的思维,要引导他们发展探索市场的思维和能力。如果能够把贫困户引入市场链条,成为市场链条中的一环,且不说能否成为市场中的弄潮儿,脱贫致富应该不成问题。

    

    

    产业

     脱贫还是要靠产业推动。习近平在讲实现脱贫“五个一批”工程时,第一个强调的就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发展生产主要聚焦产业,我们村围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开展了不同的项目。

     一产是大田蔬菜和设施蔬菜。大田蔬菜投入小,利润低,技术含量低,一亩一年能有4千到5千的收入。这样,村里300亩的大田蔬菜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将收入提升到贫困线以上。

     光脱贫还不够,还要致富。为此,村里还发展了100亩规模的设施蔬菜。设施蔬菜利润率高,投入大,技术含量也大,属于重点带富项目。我们还依托当地大的企业,发展肉蛋鸭的养殖。

     但是,大田蔬菜、设施蔬菜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技术。面对文化程度低、没有技术的农民,怎么帮他们脱贫?我们想到了发展黑小麦种植。黑小麦虽然产量低,但是价格高,每亩黑小麦能让农户地增加200到300元的收入。

     在带领贫困户致富方面,第二产业体现的作用更强。我们村有几家比较小的五金工量具加工企业,主要生产螺丝刀、钢卷尺等五金工量具。我到了村里之后,就紧紧抓住这些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扩大销售,推出新产品,帮他们在广交会上增加摊位和增加营销。2017年初的时候,这三家企业纷纷扩大规模,三家企业合计多带动岗位60个。这60个岗位,一个岗位就业能产生每月1500到2500块的收入。

     第三个,就是我们在探索第三产业方面的努力。我们这个行政村,由八个自然村组成,一条河穿村而过,河南河北各四个村。长期以来,村里人没有看到这条河的效应。我来以后,对这条河非常感兴趣。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河吃河,我就打起这条河的主意。利用去年、今年两个春天的时间,我们村清淤户波筑堤,总共沿河打造了5公里的“十里画廊”。目前,“十里画廊”已经逐步成型。

    

     “十里画廊”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而且在“十里画廊”上还发展以种树、养护树、不断更新树为载体的的生产经营活动,很大程度上解决村里50到75岁,在外难以就业的中老年群体就业问题,把脱贫攻坚里最难解决的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解决了。

     其实发展农业项目,无论养殖业还是种植业,风险都很大,有天灾、疫情、病的风险。发展好农业项目,关键在选项目。我们一般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

     带领贫困户发展农业项目,背后必须有大公司的支撑。如果没有大公司支撑,没有保底价,一旦遇到风险、疫情,不可挽回,可能导致贫困户贫上加贫,这个事我们不敢干。还有一个解决农业风险的方法,就是保险。

     我们村在探索扶贫方法时摸索出了一套工作方法,被我们称为“十步工作法”,比较符合基层扶贫实际,大家可以看看。

    

    

    治理

     我最近在思考,农村本来是族落,联系紧密,行动整齐划一。但是现在的农村分散化、碎片化越来越严重,并非那么紧密,整齐划一。如何让村民关注集体,通过集体的力量实现更快更好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和基层治理探索的思考。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如此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就是因为在政府和人民之间留下了空旷地带,这个空旷地带无人填补。

     之前,我也去看过广东的村,他们成立了很多社,比如手工社、经济社、工业社等。如果把村党支部看成政府,这中间成立的各种合作社,填补了村党支部和村民的中间地带。

     所以,我在我们村也试点成立了一个8人的村务委员会,其中既有致富带头人、大学生,也有老村干部后代等代表性年轻人。针对村里的具体项目,如“十里画廊”、蔬菜种植合作社等,每人负责一块。

     这样,他们就把村里搞各种项目的村民,划成多个小圈子。村民遇到问题,首先会联系村务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比如,种植蔬菜的村民遇到问题,就会找到蔬菜种植的负责人。这样,就在村民和村党支部之间有了一个过渡地带,起到枢纽的作用。别小看这个枢纽,这个枢纽能起到带动效应。

    

     村务委员会主要负责开创、发展项目,带动贫困户致富,但一个村光有发展还不行,必须能良好处理村民矛盾。两者任何一方都不能丢,任何一方丢了,村里想取得良好的发展,都是不能实现的。为了处理村民矛盾,我赋予村民监督委员会公道会的职能,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聚集起来,专门化解村里矛盾。

    

    

    

     基层干部参阅(ID:hnzsck)

     关注基层| 读懂体制 | 2646884327@qq.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基层干部参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