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走不出基层?
2017/8/31 基层干部参阅

    

     上周末,一个我在基层工作时的同事来找我聊天,确切地说,应该是倾诉。我们聊了很多跟基层工作的有关的话题,其中说的最多的,就是他觉得自己很努力,却始终没有走出乡镇,也没有得到提拔重用,感到格外的委屈。趁着磅礴大雨,我们在一间茶舍里聊了很长一段时间,大约有四五个小时,在那段对话里,我始终不知道该如何来劝说这位朋友。因为,虽时隔多年,但在基层工作时的往事仍历历在目,那段岁月里发生的故事始终在脑海里萦绕,对于他倾诉的那些事情都深有感触,理解并深刻体会,以至于满腹言语却无从开口,最终决定,以这样一种方式对朋友做一个“宽慰”。

     我听到过很多类似这个朋友对基层工作的抱怨,以及他们对走到上级机关的渴望。但很多年过去了,他们中仍然有很多人在基层徘徊,始终没有走出基层,这其中有很多因素,但以我看来,最终导致这种情况的决定性因素,不在客观,而在于当事人自身。对这个问题,我有三层浅薄的看法。

     1、我们一直抱怨,却始终不愿努力

     十年前,我刚大学毕业,考上了公务员,分到了乡镇的党政办工作。同时,乡离还分过去了几十个大学生村官,应该说,一开始那几十个大学生村官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在随后的日子里,我渐渐发现,这几十个人在对待工作和学习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有的人是一边积极工作,认真积累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一边努力学习,深度钻研,开展好个人自学。而有的人是灰心意冷,毫无斗志,对待工作应付了事,对待学习三分钟热度,比葫芦画瓢。

     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那些颓废的个体混迹在这几十个人中时,他个人与别人的差异是看不出来的,也是短期内无法看到差距的,尤其是他自己,看不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可是作为我们在党政办,在组织、宣传等部门工作的人来说,他们之间的成长差异,是看得非常明显的,谁在进步,谁在踏步,甚至是谁在倒退,都看得一目了然。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两三年之后,那些工作踏实积极、学习刻苦努力的人纷纷考走了,留下的大多是不认真工作、不认真学习的人。这是我的人生经历中,第一次以一个“看客”的身份去目睹别人的变迁。同理,如果我们是在职干部,可能我们自身感觉不到自己与周围同事的差异,但在其他“看客”的眼里,我们也处在这样的变迁之中。

     有人说,我已经很努力了,我不知道大家对“很”这个字是怎么理解的,以我看到的那些优秀人才的拼命精神来说,大多数基层干部所做的那些努力——特别是在学习方面做出的努力,还有很大的差距。以县市四大班子里的年轻干部们为例,他们几乎是没有任何节假日的,几乎是没有任何个人业余时间的,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加班中度过的,随便一个笔杆子,每个人每年过手的文字材料都要在百万字以上。我们有没有问过自己,不要说写材料,就是读小说,我们每年有读过这么多字数的书吗?你已经有多少年不再读书了呢?

     一个血淋淋的事实是,那些比你优秀很多的人都还在拼命努力,可你却还站在原地怨天尤人。也有人说,我成绩突出、能力出众,可是上级就始终没有给过我展示的机会。我不认同这个观点,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来看,如果你连在现单位都不够挑头冒尖,上级机关在芸芸众生之中就发现不了你,你哪还能有去上级单位学习锻炼的机会呢?你的现任领导都看不上你,你所在的组织都不推荐你,你排列的干部队伍里都凸显不出来你,你如何能够让上级机关发现你呢?

     更有一种现象,就是盲目的自以为是,自己认为自己能力很强,可……怎么说呢,用一句眼下流行的话说,就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你写材料的文字水平,只能作为别人运用的基础稿,你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只能作为别人驾驭复杂问题的个体建议,你下班结束的时间,只是别人的中场休息,你的能力高线,只是别人自我要求的底线。凡此种种,怎么去比较呢?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你不拼命,又怎么能赶得上呢?

     有很多人羡慕上级机关,觉得到了上级机关可以享清福。我只能摇头叹息,因为你真的不了解上级机关。机构越高,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就越苛刻。比如在四大班子机关工作的年轻人,学历上,要么是985,要么是211,研究生一抓一大把;经验上,大多数人都有过四五个岗位的工作经历,接受过高强度压力的锻炼;态度上,写一篇稿子改几遍十几遍都是常态,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改三十、四十稿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敬业上,加班加点熬夜受累基本是常态,晚上十点之前回家算是下早班,家庭琐事完全顾忌不上;落实上,对领导交代的事情早有请示晚有汇报,上有督促下有落实,能提意见能出建议。

     别以为这就算不错了,如此以上,只是称职而已,更优秀的干部,还会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还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搞调研,对事关全局工作的热点难点,对推动全县、全市系统性、全面性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对事关发展改革的关键问题,分析查找问题,提出建议对策。这是上级机关核心部门青年人的工作常态。这些责任、能力和担当,如果把你摆在那个位置上了,能够适应得了吗?能够持续干得突出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命题。

    

     二、视野决定意识,态度影响格局

     格局是什么呢?要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上机机关指定某镇作为全省平安创建工作的试验点。要达到试点创建要求,需要做出工作很多,比如硬件设施建设,人财物配备,工作程序制度等,系统而且麻烦,本身乡镇工作就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平白增加这么多的事,尤其是具体承办这件工作的分管领导和乡镇干部,可谓是苦不堪言。

     通常,我们会对这样的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去探索常识,特别是辛辛苦苦做了很多工作,上级领导来了之后,走马观花一般,匆匆看了几分钟便走了,事后什么声音都没了。长此以往,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感觉这些付出都是无用的,甚至会认为是一种浪费。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站在更大的格局、更高的层面来看,这种“点灯”作用对于我们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什么是“点灯”作用呢?我国进入了改革的深水期,如何改,怎么改,改到哪里,用什么样的方式改,都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如果说之前三十年的探索,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话,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在黑暗中游泳的阶段。对于我们要开展工作,不仅要投石问路,更要寻找光明和方向。基层的试点工作,就是要为改革前进探索路径、指明方向——至少为某个系统、某个领域的前进点燃一根火柴,能够让泳者看一眼,哪怕只是看一眼,就能为泳者提供一个能否继续前进的判断,这就是这根火柴凸显出来的价值。

     有意思的是,作为点燃火柴的那个人,我们自己觉察不出来自己的价值,可如果在河对岸去看的话,那根火柴就显得分外耀眼。有时候,这种试点还不只一个,会有好几个,甚至更多,作为远远观察的上层,横向对比这些试点的时候,孰好孰坏,孰亮孰暗,就看的一清二楚,仿佛就是我们抬头看星星的感觉,而这种感觉,身在其中的人很难发现自己到底闪光或暗淡到什么程度,有的甚至永远都不会有被发现的机会。

     我们经常会对身边的某个同事感到诧异,就是他莫名其妙地就被上级机关调走了、借用了,甚至是被提拔重用了。这里面不排除有人为因素,但更多的因素是什么呢?有没有人去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呢?事实上,大多数被提拔重用的人,就是在工作岗位上尽最大可能闪耀自己的人,他的光芒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吸引了上级机关的注意。而与其相反的是,那些原地踏步的人很难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所谓“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种“不辨雄雌”的差异,就是每个人的视野格局。

     很多人说,领导不给我机会,要是给我机会的话,我绝对比某某做的更好、做的更强。难道在日常工作中真的是没有丝毫机会吗?这绝对是个伪命题,特别是那些在某个岗位上工作了多年的人,尤其要反省的是自己究竟在工作中投入了怎样的力度。每个人在领导心目中产生印象——无论这个印象是好是坏——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任何一个机关干部,只要有分工,只要有任务,就一定会有渐露头角的机会,只是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个机会,是否能够积极把握机会,是否能够在抓住机会的条件下长期保持良好的韧性,这就是一个大问题。

     比如防火工作,很多人都认为是个苦差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工作,可就这样一个活儿你都做不好,不仅躲到房间吹空调,而且还被人点着了老大一块儿,那么在领导心目中,你就是一个连防火这样一份基础工作都干不好的人,就不要再提承担防汛抗旱,不要再提扶贫环保。领导对你或好或坏的印象,就是日常工作中点点滴滴积累出来的。回到上面的话题,如果你能把试验点的工作做好,下次领导就愿意把试验区的工作交给你,进而把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交给你。如果做不好,恐怕会被打上被动标签,要下很大力气和更多机会才能转变这种看法。

    

     三、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很多人抱怨基层的工资待遇低,认为基层的工作苦累重,这是个必须承认的事实,而且还将长期存在,短时间无法改变。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工作方式无法改变,是否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提升生活品质的问题呢?

     我曾经加入过一个微信群,就是以前在基层工作时的同事群,里面有原来的镇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上百人。这个微信群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迁。第一个阶段是线下活动阶段,大家纷纷聚会回首往事。第二个阶段,是埋怨倾诉羡慕嫉妒阶段,开始抱怨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不堪。第三个阶段是退群沉寂阶段,有相当一部分“混”得比较好的人开始退群或不再发言。第四个阶段是抢红包阶段,玩争抢发红包的游戏。

     从第二个阶段开始,我就屏蔽了消息提醒,成为这个群里的看客,有时候加班到凌晨,打开手机,会发现群里有无数条信息,发现里面充满了抱怨和数不清的红包。曾经在基层患难与共的过往历程,以及现在不分昼夜地争抢一两块钱的红包,这两者对比起来,总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有时候很想说一两句劝阻的话,但已不知从何说起。我们还如此年轻,却把大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了争抢一两块钱红包的廉价兴奋之中,这种对青春的挥霍让我心疼不已。

     基层工作确实很累,但正因为累,我们才更不能去辜负时光,更不能随波逐流。基层是工作层次的偏低,不是生活品质和个人品味的下降。即使工作在最一线,即使背负着房贷,肩负着养老带小的重任,也不应该把生活态度降低到低级追求上去。喜欢喝酒,爱好麻将,无聊打游戏,没事抢红包,受了委屈骂娘,提拔不了埋怨,别人进步了嫉妒,等等,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对待工作和生活,别人只能用两个字来评价你,那就是:苟且。

     想必我们身边有很多充满积极正能量的人,喜欢读书喝茶,喜欢钻研学问,有健康向上的爱好,有充满正能量的朋友圈子,能够用昂扬向上的方式充分激发自己对生活的激情。善于维护家庭关系,正确处理家庭矛盾,夫妻同心,父慈子孝,形成亲善和美的家庭氛围。早睡早起,爱好运动,锻造健壮的身体素质,能够承担高强高压工作等等。我们常常看到,越是优秀的人,他的各方面都处在最佳状态,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生活,并不完全是跟物质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一种思想境界的认知。想从一个较低的阶层向更高的阶层迈进,所需要提升的,绝非是行政级别和物质条件那么简单,更多是个人综合实力的提升,这其中就包括学识、品味以及家庭环境等等,奋斗了十八年还不能跟别人一起喝咖啡,这其中的差距,绝非是能不能买得起咖啡的问题,更多的是习惯喝咖啡的生活方式,是对如何走向诗和远方的思考。

     近年来,从中央机关到各级地方部门,都在强调干部的基层工作经验,选拔干部的力度越来越向基层倾斜,除了注重基层干部一线经验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隐性因素,那就是基层干部的是非观,或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善恶观。公职人员的“善”是什么呢?个人的理解是坚韧的学习态度,超群的工作能力,良好的个人爱好,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是在任何一个岗位上,做好任何一份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无形中的软实力,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这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走的顺、走的直、走得远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基层干部来说,因为道路坎坷,这些因素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文:剑走偏锋 图:来源网络

     打赏请点击下图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基层干部参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