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疲惫:2018年亟需重视的问题
2017/12/30 基层干部参阅

    

     基层干部参阅关注基层,读懂体制。关注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揭开了中国政治新的一页。

     当然,任何顶层设计都离不开基层的理解支持与贯彻执行。因而,基层的政治生态也很重要。

     过去五年,基层在勤政善政、风清气正等方面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但一些消极现象也呈现出普遍化和趋势化的苗头,值得重视。

     基层“运动会”

     基层是党政工作的第一线,工作忙累原本也属自然。

     不过,近年来这种忙累似乎已超乎常态。“累得像条狗”、“最近忙吗”、“悠着点”愈益成为中国基层工作人员自嘲或彼此问候的流行语。

     在推进“精准扶贫”期间,云南一位乡镇女公务员的幼子发烧三天,却不能回家照顾;一名硕士毕业生考取了家乡县政府公务员不到一年,原本肥硕的身躯消瘦到严重“变形”;今年国庆期间,一名基层公务员在微信朋友圈转了这样一篇文章:国庆长假:一个基层公务员的遐想!甚至,已有部分基层公务员提出辞职,其动因不是“下海”,而是“上岸”……

     这些,较为真切地反映了当前中国基层人员的辛苦疲惫以及内心无奈。

     令基层疲惫的,首先在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剧增。

     近年来,基于加强党建、意识形态工作以及全面维稳的需要,各地全面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基层工作的特殊性,造成基层不得不以更多的投入来实现这些工作的最终落地。甚至由于本轮思政工作的高要求,还造成基层不得不增加大量的“补课”工作。在思政工作急剧增加并常态化的情况下,基层人员的工作乃至生活不得不转入高速运行。

     其次,在于基层基本业务的同时增加。

     思想政治工作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基本业务的减少。实际上,各地在加强思政工作的同时,也同时加强了对各级公职部门业务工作的要求。特别由于全国范围内对“创新”工作的重视强调,造成基层新工作、新任务和新要求的层出不穷。

     第三,在于上级组织下达任务要求的齐头并进。

     大而全,小而全,是中国行政体制的基本特点。这意味着一个基层组织要同时面对众多的“婆婆”。同时基层虽小,功能也必全,否则无法和上级对接。这样便形成“上有多条线,下缚一只虫”的现象。在当前强化中央权威、强调执行力的环境下,加之电子化办公的高速便捷,往往造成不同上级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同时并发,并且基本上都有在相近日期完成的硬性要求,这便造成近乎单一执行主体的基层分身乏术,疲于奔命,加班加点成为常态。

     第四,在于大量重复性工作的存在。

     在中国,一贯强调事物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新已布,旧难除”似乎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法律法规除外)。不论是公职机构的增加(职能有叠加),还是组织换届或主官换人,一般都会出台新政。即使上级组织和主官不变,在当前“创新政治”环境下,基层组织也都积极开创“新”的工作。问题是,一方面是“新政”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是过去既有的相似相近的“旧政”又往往不明确取消,造成基层大量工作的重复叠加。这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奇怪现象自然也会加重基层的工作负担。

     值得思考的是,基层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事情?为什么会这么忙呢?

     基层“痕迹主义”

     基层疲惫会产生(或强化)许多负面现象,其中之一便是“痕迹主义”在当前基层的流行。

     在当下,做什么事情固然重要,但关键的是要留下痕迹。比如一项工作完成了,要留有文字记录(材料),最好配有照片或视频。否则事情做了,而没留下痕迹,工作和成绩都可能被“归零”。因此,在当前基层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任何工作不论其有形还是无形,都要专门抽出时间备份“痕迹”。这无疑也是增加基层工作的一个方面。

     当前,随着上级工作安排的增加,上级对基层进行的检查、考评也相应增加,而上级难以(或不愿)长期亲临基层工作实际,只能考评工作“痕迹”。因此,考评成绩基本上取决于基层材料准备的齐不齐,准备的好不好。自然,基层也就把重心放在了保留“痕迹”的工作上。

     当然,如果作为实事求是的工作记录,“痕迹”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人保留痕迹,有人补录痕迹,有人干脆无中生有,制造“痕迹”。

     那么,人会在什么情况下趋于造假呢?无非出于私利、能力或者精力(时间)的考量。长期面对过于繁重且要求刚性的工作任务,当前中国基层少见建设性的“权利”抗争,更多的是“伍德运动”式的消极怠工。人为制造“痕迹”便成为应付工作最为省时省力的做法。而耐人寻味的是,即使那些掺假的“痕迹”很多也是利用工时之外,加班加点赶制出来的。

     其实,“痕迹主义”并不是什么新事物,而是形式主义的再度泛起。作为当年坚决反对的现象,形式主义在今天的中国,特别是在基层却有进一步发展的态势。前段时间一对(公职)新人因在洞房之夜手抄党章而成为网红的故事,也许可以引发更多的思考。

     在“运动会”式的工作模式下,基层各种讲形式、走过场、机械执行、草草应付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不过,这显然不利于近期高层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的发扬。

     基层“无声”之怨

     忙累之下,少不了抱怨。

     不过,在当前的环境下,公开的直接的抱怨在基层并不多见。但细心观察,能够感受到基层私下的、委婉的或者略带自嘲的牢骚和抱怨。

     工作时间,高速运转;工时之外,加班加点;节假双休,几成奢谈。于是,便不难理解“累成狗”、“干着最累的活,却拿着最少的钱”的抱怨。

     其实,基层的抱怨,忙累之外,还在于基层工作之难,在于工作心情的不舒畅。基层工作夹在上级和群众之间,上压下挤的传统两难在强化政策执行力的国内环境下更为凸显,两头受气却不能抒发的内心苦恼(痛苦)自然愈益累积。

     当前,基层会议基本上就是文件的传达和工作的安排,基本有“会”无“议”。面对着会议主持者们频繁强调的“……否则责任(后果)自负”、“问问自己端的是谁的碗?”、“嫌累吗?不满吗?可以退党啊,可以走人呀!”等屡试不爽的高效“武器”,广大基层人员“有怨无言”也是自然的。

     不发表意见,不代表没有意见。这种长期的“意见保留”和“有怨无声”显然不利于基层人员工作的开展。而放任这种负能量长期自然累积,显然也不利于基层工作的整体与长远。

     结语

     应对基层疲惫,基本解决之道无非在于“增兵简政”。

     就“增兵”而言,如果大规模地扩召基层公务员不现实,那么在既有公务员队伍里进行余缺调剂或许可行。最近一位省级宣传副部长坦言:其机关内真正做事的人能够有三分之一就算不错了!若真如此,何不调整一下充实基层呢?

     就“简政”而言,如果短时间内对上级机构进行大规模精简并不现实,那么对基层既有的政策、工作和要求进行清理取舍则不失为相对可行的做法。

     当然,最为根本的,或许还在于党内民主特别是基层民主的真正落实。

     如果说当前的反腐、加强党建(管理)等政治举措已经提升了党的政治威信,加强了中央的领导权威,那么下一步在“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上适当向前者偏移,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有效的制度真正避免民主集中制在实践中容易滑向“集中”的趋势,特别是切实补足基层民主的短板,真正实现基层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应该成为当务之急。

     来源 | FT中文网,文章有删减,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 | 王恩学,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基层干部参阅(ID:hnzsck)

     关注基层| 读懂体制 | 2646884327@ qq.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基层干部参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