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文山会海”,谁不是一边摇旗呐喊,一边推波助澜!
2018/4/17 19:32:24 基层干部参阅

     01

     4月3日某党报发表的一篇痛批“文山会海”的文章,近来在很多体制内朋友的微信朋友圈持续刷屏!

    

     文章块头不大,位置也很不起眼,只是占据了第20版左下角一小块,但它就像被装进麻袋里的锥子一样,不甘淹没自己的锋芒,很快脱颖而出。

     其实,文章只是老生常谈,算不上写得有多好,之所以能迅速蹿火,无外乎是击中了很多体制内朋友的痛处。无论体制内外,提起“五多”,几乎人人咬牙切齿,欲除之而后快。

     02

     从2012年中央出台八项规定至今,已过去了近6年时间。然而,“五多”虽如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却依然招摇过市、横行无忌,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随着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逐步推进,新的编制体制落地运行,各级机关人员大幅缩减,按理说,“五多”已经没有多少生存空间,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地方却出现了人少事多标准高的尴尬局面。

     事实上,“五多”并没有减少,被压榨的,只是各级人员的生存空间,原本悠闲的岗位也开始忙碌起来了,原本就很忙的岗位变得更忙了,很多机关参谋干事和基层官兵都是“5+2”“白+黑”,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单身的没时间谈恋爱,两地分居的没时间休假,“家门口的”回不了家,几乎已经成了常态。

    

     03

     很多人说,这是改革带来的阵痛,忍一忍就过去了,咸鱼君却以为不然,这个锅,不该改革来背。

     此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军队统帅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初衷是极好的,措施也是极为得力的,全军上下无不欢欣鼓舞、拥护支持。大家纷纷感到,离把我军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目标正在前所未有地接近。

     之所以造成现在这样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很多人在落实上念歪了经、唱错了调,编制体制改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旧模式。放眼望去,在反对“五多”的漫漫征程上,谁不是一边摇旗呐喊,一边又推波助澜!

     各种五花八门、不切实际的制度规定,落实起来难如登天;各种教育整顿活动齐头并进,按照方案计划,每一项活动都足够集中精力搞上半年一年;各种学习教育、检查巡视,让大家所适从;一人生病,全家吃药,起草通报的人苦不堪言,传达学习的人不可耐烦;每一份文件、每一个讲话都要求入脑入心,事实上却只是雨过地皮湿,上上下下都明白的道理,检查时却还要揪着问题不放,简直是自欺欺人。

     光每天学习各种文件材料、应付日常事务,已经耗费了机关、基层的绝大部分精力,还怎么强化备战打仗、聚焦主责主业?

     我们都对“五多”深恶痛绝,却又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五多”的帮凶,何其悲哀!

     04

     前不久,咸鱼君在参观某著名军校的校史馆时,发现了一份珍贵的文件史料——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立之初,陈赓院长给毛主席写的一份报告。

    

     报告全文如下:

     主席:

     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陈赓院长)定于9月1日开学,请主席做三件事:

     (一)颁发训词——已草拟一份送呈审阅;

     (二)给该院报纸题报头,报头拟用“军事工程”或“工学”“军事学院为军学”,请主席决定;

     (三)请主席亲笔题字——毛笔字,字数多少、大小不拘。

     特此报告!敬礼!

     这份报告,全文不过100余字,向主席请示了三件事,言简意赅至极,但事情也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为精简文件电报之典范。

     而如今,动辄一份材料都要数千字,光指导思想都要写上好几页纸,却让人看起来不知所云,不知白白浪费了多少脑细胞,耗费了多少笔杆子的青春和心血。

    

     05

     “五多”之所以形成气候,是因为有些领导和部门把发文、开会当成传达上级指示精神、沟通信息和开展工作的主要方法与内容,出现了“重场面,轻效果;重形式,轻内容”以及“文字出干部、干部出会议、会议出成绩、文件出政绩”的现象。

     管理层级太多、管得太宽,也是文件、会议泛滥的原因,部署落实一项工作,往往要逐级发文、连续开会,有时甚至一直延续到班排。从而导致“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台下听得昏昏欲睡,场外聊得天南海北”。没有科学、刚性的制度规范而随意召开的各种级别的会议,让每个人都身心疲惫。

     主要领导讲话多,讲得累;分管领导、常委陪会多,陪得累;下级也疲于应付会议,听得更累!既累了干部,又误了工作,更苦了基层官兵。

     “五多”绝不是小问题,它不仅可以磨灭血性,涣散斗志,降低效率,也会扼杀了基层的生机和活力,让原本火热的基层变成了一潭死水。当前很多基层部队之所以很难留住人,咸鱼君认为,基层官兵并不是怕吃苦,而是怕把有限的精力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说到底,“五多”之所以难以根除,其根源不在基层,而是在于高层。那些高高在上的领导们如果依然把在办公室吃泡面、熬夜推材料作为苦干实干的政绩和炫耀的资本,“五多”问题就永远得不到根治。

     改革之后,“小机关、大部队”“横宽纵浅扁平化”的发展形势,倒逼我们各级要扎扎实实改文风、改会风、改作风,切实立起备战打仗的鲜明导向。

     向“五多”宣战,是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题中应有之义,希望各级能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不要再仅仅停留在喊口号上!要建立长效机制,严格文件、会议的审批和管理,在精简会议数量、压缩会议规模、控制会议经费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既要“怒斥”,也要“痛究”,更要“问责”,走出“文山会海”的怪圈。

     原标题:反对“五多”,谁不是一边摇旗呐喊,一边推波助澜!

     基层干部参阅(ID:hnzsck)

     关注基层| 读懂体制 | 2646884327@ qq.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基层干部参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