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况必须改变:把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2018/11/27 20:30:00 基层干部参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总书记指出,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

     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结合近来阅读《毛泽东文集》第六、七、八卷的情况,就学习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谈几点认识体会。

     一、为什么要把干部解脱出来?

     干部干部,“干”字当先。干部必须干事,且必须干实事。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干部”。但干部干事,决不能陷入“事务主义”的泥潭。

     干部陷入“事务主义”,看似忙忙碌碌,实则疲于应付、疲惫不堪,毫无成效。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一方面,忙而无功,恶性循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事业的发展,造成思想的僵化和庸俗。

     另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无益的加班熬夜,不仅熬坏了自己的身体,而且牺牲了亲人之间的感情,得不偿失。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没有成效,老百姓也不说好。有的甚至南辕北辙,贻误工作。

     正是由于这些危害,我们说,事务主义往往成为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温床。因此,我们党历来反对“事务主义”。

     毛泽东同志指出,“庸俗的事务主义家……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

     陈云同志强调,“不忘记经常工作,但必须抓住中心,防止事务主义,乱无头绪。”

     在回答如何解决忙而无效的问题时,习仲勋同志说,“成天忙得要命,但工作确实没有做好。毛病在那里?在于不善于使用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和力量用在刀刃上。

    

    


     二、把干部解脱出来干啥?

     对基层干部来说,就是把更多时间用在抓工作落实上来。

     正如总书记所要求和强调的,要激励干部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选拔任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

     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握有一定决策权的领导干部来说,有两件事情,是不能借口工作繁忙而拒绝去做的。一是读书学习,二是调查研究。

     先说读书学习。

     1943年3月9日,时任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副议长的谢觉哉同志在日记中写道,领导干部应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做,三分之一的时间读,三分之一的时间想”。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同志曾说:“有鉴于现在工作中还有事务主义,所以应当好好读书。”邓小平同志也强调:“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有一篇“庐山会议讨论的十八个问题”,是毛泽东认为应当重点讨论的重要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读书”。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提倡读书,使这些同志不要像热锅上的蚂蚁,整年整月陷入事务主义,搞得很忙乱,要使他们有时间想想问题。”

     不知从何时起,读书成了另类,成了不务正业的代名词。甚至在个别纪检机关的通报中,竟然出现了“办公室存放与工作无关书籍”的字样。试问,何谓“与工作无关的书籍”?如何来界定?

     我们不是要“死磕”,而是感到,这种把读书与工作对立起来的认识,在现代社会还有那么大的市场,实在是很可悲的。

     我们读总书记的讲话,不论是在党校培训班上,还是各种场合的会议上,还是与各阶层人士的座谈中,总书记都是谆谆教诲、苦口婆心地引导党员干部,要多读书、读好书,养成爱读书的生活习惯。

     须知,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读书学习绝不是与工作相排斥的东西,也不是妨碍工作开展的东西,更不是仅仅涉及个人兴趣爱好的附庸风雅之事,而是与工作相辅相成、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甚至是工作本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干好任何一项工作,不沉下心来认真读上几本书,领会上级精神,研读文件讲话,而只一味蛮干,能行吗?

     习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这就在新的起点上再一次吹响了读好书、读经典的号角。

     再说调查研究。

     前一个时期,一些地方“落户新政”被炒得沸沸扬扬。有的在数日之内,政策几番变迁,标准一再收紧。

     这足以表明,该政策出台前,相关部门所做的调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这项政策压根就是某些领导跟风拍脑袋拍出来的。

     广大群众最关注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新政策对哪些群体最有吸引力?目前的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能否满足突然增长的群众需求?

     大量人员涌入是否会抬高本就难控制的房价?对相关紧急情况是否做了预案?等等。这些都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再来看一年前,某省下发全面禁燃烟花爆竹的通知,要求包括乡镇和农村在内,全省范围杜绝燃放烟花爆竹现象,终因库存烟花爆竹难以消化处理、农村禁燃难以操作等问题,无法落到实处。该通知也在下发仅两天后被收回,成为一纸空文。

     上述两项政策,都是省一级政府发布的,出台之前也按规定履行了很多严格的手续,但出台之后备受各界质疑,致使政府威信严重受损,其教训不可谓不沉痛。

     我们更可以推想,在广大的市、县、乡镇几级,究竟还存在多少这样未经调查研究、未经科学论证而由领导拍脑袋出台的土政策?

     前车之鉴足以令后人警醒。

     毛泽东同志一生最重视调查研究,曾多次对相关领导同志说:“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

     针对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领导干部忽视调查研究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严厉批评道:“各级党委,不许不作调查研究工作。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

     言犹在耳。这些话是不是让一些领导干部坐不住了呢?

     任何时候,脚踏实地搞好调查研究,都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各级领导同志,你还能以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而拒绝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吗?

     调查研究本身就是你的工作!推脱不得!

    

    


     三、关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除付出的精力与工作成效不能成正比外,事务主义更是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诱因。

     无论是要把干部从事务中解脱出来,还是提倡调查研究与读书学习,都是要彻底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确保国家事务和各方面工作的正常开展。

     首先,基层容易犯形式主义的错误,领导机关更容易出现官僚主义的问题。这是指各自容易发生错误倾向的危险性,也就是各自需要防范的重点。

     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从来都是不避讳的。在反对官僚主义问题上,更是如此。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同志在全国政协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脱离群众,脱离下面的实际情况,关在房子里写决议案,写指示。决议案、指示像雪片一样地飞出去,下面的情况究竟怎么样,能不能执行,不去管。”

     “自己也有官僚主义,不能只怪别人。”坦然承认包括中央机关在内的领导机关自身的官僚主义问题,这是毛泽东同志反对官僚主义思想的突出特点。

     其次,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官僚主义。基层的某些形式主义做法,是上级官僚主义给逼出来的。

     1952年秋,中共中央西北局调查组在调查中发现,某区干部因经常开会及配合各方面工作太多,导致中心工作没有按期完成。对此,基层干部有怨言:“自上而下一级逼一级,自下而上一级怨一级,一级哄一级”。

     毛泽东同志在写于1959年四、五月间的《党内通信》中,重点谈了“讲真话问题”,认为“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应当说,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

     这个“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判断,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再次,对上搞形式主义的贯彻落实,对下搞官僚主义的颐指气使,这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表现。

     前半句是说,基层和下级机关以形式主义的方式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后半句是说,上级机关在安排部署工作时,不考虑基层实际,拍脑袋决策,官老爷气息十足。

     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比如滥发报表的问题。

     在《毛泽东文集》里,竟然能读到像《坚决制止滥发统计报表》这样的文章,确实让人有些意外。

     但联系一下现实,又会觉得根本不应该意外。问一问基层干部,什么问题最让他们头疼?我想,很大一部分会说各类统计报表。

     同一类问题,不同的部门会同时下发各种统计表格,甚至,同一个部门会在同一天,连续下发不同统计口径的几个表格。有的上午发,下午让报送;有的下午发,晚上让报送;基层对此苦不堪言。

     1953年5月23日,华北局农村工作部给华北局报送了《关于检查农村统计报表情况的报告》。指出农村报表繁多复杂的混乱状况:

     ①表格繁多,分量过重。

     ②内容复杂,毫无重点,面面俱到,无奇不有,用处却极少。

     ③要求过高,脱离实际,时限太急,无法填报。

     ④上面乱发,下面乱填,捏造、估计,很不真实。

     毛泽东同志为转发报告起草“按语”——《坚决制止滥发统计报表》。指出,县以上党、政、民各级机关所发统计报表,在农村中已泛滥成灾,达到了完全不能容忍的程度。

     为此,中央责成各级各部门,对于统计报表问题指定专人加以调查分析,分别宣布停用、保留和改进,并规定简化报表及控制报表的可行办法,坚决制止滥发统计报表的严重现象。

     又比如文山会海的问题。

     六十年前,山东历城县委在报告中说,不到70天的时间里,开了184次会议。但今天呢?一些地方恐怕比这个还要频繁吧。“文山会海”有所反弹,应该是各地各部门的实际情况。

     据报道,一些地方,对开会迟到、看手机、打瞌睡、不认真做记录的人员进行通报批评。我们当然要抓会议纪律,但同时也要问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是头天晚上加班熬夜太累了?还是同类的会议太多,耳朵都听出老茧来了?还是讲话内容太过枯燥乏味,足以使听众昏昏欲睡?等等。

     为什么原本已经开到基层的视频会议,各级还要层层开会传达落实?为什么中央已经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还要通过会议来重复?为什么相关会议非得主要领导同志参加了,才算是重视?

     毛泽东同志不喜欢照本宣科式的汇报,曾明确说过:“谁要念稿子,我就打瞌睡,以示反对。”

     自己负责的工作,如果真的用心了,难道不能说上几句吗?为什么非得照着稿子念呢?更何况,多数还是别人准备的稿子!

     还有变相调研的问题。

     形式主义迎合、助长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捧出”“逼出”形式主义。二者如影相随。

     这一点,在变了相的调研上,表现最为明显。上级领导需要排场和权威,下级部门只想展示成绩和亮点,二者很容易找到契合点。

     殊不知,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摸清实际情况,而绝不是通过层层陪同来显示领导的权威。真正的权威也绝不是来自于这些虚假表面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实事。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根本要害,都在于不坚持实事求是。要彻底根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今年9月,中央纪委印发文件,全面启动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在整治重点中就包括,“检查考核过多过滥,多部门重复考核同一事项,考核内容不务实,频次多、表格多、材料多,给基层造成严重负担”的情形。

     这种状况应当改变!也必须改变!

     基层干部参阅(ID:hnzsck)

     关注基层| 读懂体制 | 2646884327@qq.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基层干部参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