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扁鹊平个反,兼谈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病人
2017/4/10 厚朴中医

     神医扁鹊,是中医史上的一位超级大腕;

     他写过一部著名的中医经典——《难经》;

     他使即将下葬的虢国太子起死回生;

     他给国君望诊的故事出现在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上;

     他在中医界的地位举足轻重。

     但是,神医却因为后世的一部史书,而被长期诟病,说他医德方面有严重问题。

     这部史书,就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扁鹊传奇的学医和行医故事,然后还提到一个「六不治」原则。后世有人认为,「六不治」,是扁鹊不给六种病人治疗,这属于严重的职业道德缺失。

     医德我们稍后再谈,其实「六不治」对我们今天来说,特别有意义,所以我们先来逐条看看这「六不治」到底说了什么。

     骄恣不论於理,一不治也;

     这类病人,傲慢骄横,对医生缺乏基本的尊重,就算医生不计较,病人也很难认真服药遵医嘱。

     轻身重财,二不治也;

     这种人在今天多得简直不胜枚举,为了钱财不顾身体,很多人加班熬夜如家常便饭,什么神医也没办法。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

     吃饭穿衣不合乎季节,这条比上一条还要多见,冬天穿裙子的女人越来越多。现在正值春天,我们都知道春捂秋冻的道理,可我们站在街上放眼望去,短袖短裙已经随处可见了。至于饮食,很多人新奇古怪无所不用其极,哪里还在意什么季节?

     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

     现在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阴阳错乱的大有人在,本该是藏德不止,却变成了藏气不定,稍知医理的人都明白,这样长此以往意味着什么。

     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

     有病不早治,到了身体羸弱得连药都无法服用了,虽神医不可为之。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这条在《黄帝内经 ? 移精变气论》中,有精彩的解答:黄帝问为什么古人只用祝由病就能好,而现在吃药扎针有的病都好不了呢?岐伯回答说,古人恬淡,邪气不能深入,所以祝由就能好;现在内有忧患,外有劳形,各种反自然,因此小病做大,大病致死,哪里是祝由能治疗的呢?

     大家看这六条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满足其中某一条或几条。

     在我们的印象中,医生,尤其是名医,必须有求必应,必须药到病除。「六不治」的横空出世,把一些人雷得外焦里嫩:你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竟然还挑病人,简直岂有此理嘛!

     我想,假如扁鹊地下有知,一定会说:俺真冤!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把《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中相关记载拿出来(文末附有原文,供大家参考)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

     首先,「六不治」有极大的可能是司马迁的评论,而不是扁鹊本人的态度;

     其次,「六不治」中,「不治」的意思并不是不给治疗,而是这样的病人很难治愈,与「不治之症」中「不治」的意思相同。

     支持这两个观点的理由很简单,我们来看《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原文,在记载扁鹊给齐侯四次望诊之后,有这样一段话——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

     这段话的意思是,好的医生能够辨查到细微的征兆,及早治疗,病人就能够存活。人所忧虑的是病多,医生忧虑的是治疗方法少,所以有六种难治的情况。注意,原文中「疾」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病」,而原文中的「病」为动词,意思是担心、担忧、忧虑。

     从这段话的语气上看,几乎不可能是扁鹊自己所说,《史记》中也没有提到是扁鹊说的这段话。

     熟悉《史记》的人都能够发现,这段话是典型的「太史公曰」的评论文体和风格,极大可能是司马迁所言,类似于时事评论;由于前面提到医患双方的忧虑,引出「六不治」,这里的「不治」,显然是「难治」的意思,根本不是拒绝的意思。

     还有一个更显著的理由,该段结束在这句话:「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前后呼应。

     此外,这段话前面一段,是我们熟悉的扁鹊给齐侯望诊的故事,我们也重温一下这个故事——

    

     扁鹊路过齐国,齐桓侯接见他,扁鹊看了齐桓侯的面色,说国君有病,病在腠理,如果不治,将会深入。

    

     桓侯说:我浑身舒坦吃嘛嘛香,哪来的病啊!

     扁鹊退下,桓侯说:现在的医生都怎么了,一个个追名逐利,想用不存在的病邀功,幸亏我火眼金睛啊!

    

     五天后,扁鹊又见桓公,说:国君的病在血脉,如果不治,将会深入。

    

     桓侯说:你有完没完啊,我说了我没病!扁鹊退下,桓侯很不爽。

    

     五天后,扁鹊又见桓公,说:国君的病在肠胃间,如果不治,将会深入。

    

     桓侯气得说不出话,心想这个大夫也真够轴的啊!扁鹊退下,桓侯很郁闷。

    

     又过了五天,扁鹊又看到桓侯,看了一眼,一句话不说扭头就走。

    

     这次,回回被说有病、已经形成惯性的桓侯反而纳闷了,赶紧差人去问咋回事。扁鹊对来人说:病在腠理,热敷可治;病在血脉,针砭可治;病在肠胃,汤药可治;病入骨髓,就没办法了!

    

     五天后,桓侯病发,幡然醒悟,差人找扁鹊,扁鹊早就逃走了。

     桓侯就这样悲催地挂掉了。

     ——图片截自电影《神医扁鹊》

     「六不治」这段,紧接这个故事,恰好是对这个故事的总结和解读。扁鹊不顾「医不叩门」的行业规则,三次主动要给齐侯治疗,均遭拒绝,怎么可能有医德问题?

     所以,「六不治」,指的是客观上的治疗难度,而不是主观上的拒绝和规避。

     至此我们会发现,扁鹊被诟病,根本就是张冠李戴。

     但是,这个黑锅也不该由司马迁背。司马迁歌颂扁鹊一番,然后就医学问题发表了一些非常中肯的议论,想不到反而被误解使扁鹊声誉受辱,他也很无辜啊!

     扁鹊已去两千余年,平反昭雪对他来说毫无意义,但对我们来说,能够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为什么很多病这么难治,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作为患者,不做这六种人,努力做「合格」的病人,才是医患的共同幸事。要知道,归根结底,医患双方,目的都是一样的啊!

     此外,在扁鹊的故事中,还有一桩公案,就是前面提到的扁鹊为齐侯望诊的故事,大家一定记得,我们的教科书上,引用的是韩非子的版本,说的是蔡桓公,文章名为《扁鹊见蔡桓公》。还有一种说法,说扁鹊见到的是齐桓公。当我们看到历史书上的不同版本、诸多解读,会心生疑问,扁鹊见的到底是蔡桓公,还是齐桓公,还是齐桓侯?

     下一次,我们将会为大家做详细解读。从中我们不但能够辨别扁鹊见的到底是谁,同时也能一窥波澜壮阔的东周史海之一粟。

    

     《史记》相关原文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闲,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於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厚朴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