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想要的美好生活,为什么日本都有?
2017/7/23 厚朴中医

     (不喜日本勿喷,抛开政治再接着看下去。)

     小时候一到暑假,我经常被父母送到农村爷爷奶奶家,一次我生病严重的时候,奶奶说:“要不,去请个先生?”

     她说的先生,指的是隔壁村的村医。我奶奶既没有说大夫这个词,也没有说医生这个词,生于民国年间的奶奶,说的这个“先生”,显然跟我们现在说的张先生李先生的那个“先生”,意义不同。

     中原地区的老百姓,管大夫叫先生,管私塾里摇头晃脑的老师,叫 “私塾先儿” ,这个“先儿”,还是先生的意思,给读转音了。

     三十多年后,听徐老师的中医课,惊讶的得知:日本人只管两种人尊称为 “先生”,医生、教师。日语里 “先生” 发音也跟汉语差不多,读 “森—涩A”。

     这么巧?顿时对日本有了好感。

     之前有一点点好感,是看电影《霸王别姬》。“有个叫青木的,他是懂戏的!” 程蝶衣遇到欣赏他技艺的居然是个日本军官。电影情节里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程蝶衣为救段小楼去为日本军官唱戏。甭管能否听懂,台下的军官们肃然端坐,一段儿戏结束,军官们带着白花花的手套,在青木大佐的带领下严肃的齐齐鼓起掌来。

     这跟后来日本投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样是为军人唱戏,台下国军们吆五喝六,台上满天飞着白菜帮子,把戏园子当成了类似妓院,也跟后来北平解放,解放军纪律严明的来听戏,雷鸣般的鼓掌后就开始拉歌,也有一定比较意味。这里我揣度导演想说的是:日本人好像反而比中国人更尊重传统文化,更敬重文化人。

     日本传统文化源自中国,他们也确实更多的保持着对这些传统的敬畏和珍视。他们古代文明落后同时期中国许多,甚至唐代时期,日本还有奴隶社会的影子。一接触中国文化,佩服的是五体投地,遣唐使派了一茬又一茬,恨不得要把中国文化全搬回家。

     吃饱穿暖了,才能谈得上生活,生活里有了文化的浸润,才称得上美好。唐代的日本人估计是觉得中国成熟文明确实让他们走出了蛮荒,就格外珍惜对待,尽管傻傻的学个皮毛,却也痴痴的一代代悉心传递着。例如来自汉服的和服、各种祭祀、书道茶道花道。

     所以日本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中国人去日本旅游,会有格外的亲切感。这跟在欧美所见所想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到了欧美国家多半会自卑,人家洋人身材高大,体毛浓密,每日三餐也完全跟中国不是一个路数。站在他们面前,中国人会觉得自己是误入丛林猛兽群里的孩子,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人。就连到了受汉文化影响的东南亚那几个国家,肤色和文字差异也你也无时不刻的提醒自己是个游客。而到了日本,到处都是拉面和煎饺,能看懂站牌文字,好多词的发音跟中国差不多。中国人看处处都有一种如归的亲切,并且还能看到自己七八十年代的一些影子,例如电线杆多、出门带手绢、家家有个小院子。

    

     东京郊区的百姓房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本把独立房屋叫做 “一户建”,这种独门独院的居住形式,在拥挤的现代社会,相对经济的满足了人类对居住的美好期望。其实在中国八十年代,家家户户都住的平房,像是一户建的简陋版,那时候大家都种花,隔着院墙闻得见饭菜香。

     中国人对居住的内心诉求,一直秉承着一种叫做文人野趣的东西。要有小院子,要有长着青苔的几级石阶,要有一条狗,绝对不是大草坪、大理石,也不是英国管家。

     这种文人野趣的浪漫,在不同阶级人群表现形式不一样。庄稼人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没那么文艺,但仍不忘养上鸡鸭鹅,给孩子逮个蝈蝈。不得志的书生秀才就是住几间茅草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更阔绰的就养个书童丫鬟。若是达官贵人例如和珅,无非是把文人家的金鱼缸变成了大池塘,墙角摆的盆景变成了院子里的假山。到了皇帝级别,就是把全国的山水搬到自己家院子里,只是更大而已,崇尚自然的内核本质没变。

     由这种内核延展开来的生活观,已经深深的植入中国人这个族群的内心。但刚刚富裕了没几年,又猝不及防的淹没在近十年的现代化城市升级热潮中。青苔石阶和金鱼缸离普通人越来越远。而远去的这些,来到日本的中国人会惊喜的重新看到,所见之处都是一栋栋独立院落,无不收拾的干干净净,经常能透过院门看到里面掩映的小树、地上的花盆和多肉植物。

    

     日本某旅馆房间里一副1980年创作的中国水墨画

     去过一家特别用心打理的餐饮店,一进院子大门就像踏入了桃花源,在水流、石桥、假山、花草里曲折几回后,才步入餐厅,一回头,才发现院子不过几十平方,却感觉刚刚那几步已经经历了半生的蹉跎。顿时忆起小时候去过的一个小伙伴家,他父母都爱种花养草,院子收拾的像个花园,睡莲,金鱼,葡萄架。我们玩累了,就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昏昏睡去,猛地听见门响,是午休后的大人推着自行车上班去了...... 八十年代,是七零后的黄金童年,也是父母那一辈人的金色年华。那段日子,肉体温饱后似乎再无所求,精力充沛又有难得的安逸。

     这些旧梦,在远去三十年后,你能够在日本重温,而且不是稀有的个例,是所到之处都是那样,就那么真真切切地展现在你眼前,即使远远的看着,你的呼吸已经不由自主地深缓下来。

     文化的同根同源,本土未经历世界战争,让日本可贵的保持着一定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习俗,简直是研究中国古代的活化石;而岛国人种的单一、非移民国家,又让继承流传这些习俗较少的受到侵扰;隐忍坚持、荣誉感强这些日本人的精神特质,又把岛国物产匮乏这个先天不足给逼成了如琢如磨的匠人气质。

    

     日本一个传统工艺馆

     手工业和小工商户的繁盛,是中国人的另一个诧异。数不清的小商户,构成了日本百姓商业的主体。永远对顾客笑脸相迎,哪怕不过是买了几个点心,也要小心翼翼的包装好,递到手上弯腰鞠躬,新到的中国人会被受宠若惊到不舒服的地步。尽管知道你是游客,尽管知道你几乎永远不会再来了,那么是什么促使店家这么贴心卖力的服务呢?那恐怕要用对自己所经营事业的一份执着和尊重来解释才说的通。

    

     强迫症摆放的日本布料市场

     有个新闻不管真假,很能说明日本人的生活观。有人统计日本女生最向往的职业,评选结果不是演艺明星,不是霸道女总裁,也不是霸道总裁的夫人,你猜不到,排第一名的居然是甜品店店员。

     这个没什么出息的抱负,让我想起黄帝内经里一句话,“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 老子庄子描绘的的大同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为人勾画的人生理想,不就是这个状态吗?

     我们从新闻和影视里常看到的,往往是日本进入现代社会后,高速发展给民众带来的压力和尴尬,但去日本一看,从庙堂到乡野,人家保留坚守了传统更多,也受益于传统更多,这恰恰才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

     去日本看看?顺便成为厚朴八期的学生

     下图是日本厚朴教室,点击图片查看招生详情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厚朴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