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少许」不精确?中国人就是在模糊中找精确的
2018/5/11 8:15:00 厚朴中医

     旅居国外的时候,什么最能解乡愁?毋庸置疑是一桌地道的中餐。用什么可以迅速交到异国他乡的新朋友?当然也是一桌地道的中餐。

     所以,周末常常会邀请德国朋友来家里玩,而一顿中餐往往是吸引他们来的最大的卖点。往往在菜过五味,酒过三巡之后,德国朋友会提出一个很德国式的问题:「我们德国厨师做菜的时候有各种量具,各种工具,严格按照菜谱一丝不苟。而你们中餐烹饪的时候,尤其是加调料的时候看起来是那么随意,随便洒盐,随便倒酱油,这简直是我们无法忍受的。但是!你们做出来的菜味道怎么就那么好吃呢?」

     每次遇到这个问题,我都是呵呵呵,然后透着些骄傲地告诉他们,「Das ist Chinesiches Geheimnis (这是中国人的秘密)!」其实事实是,我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直到最近上了徐老师的《黄帝内经》课。

     徐老师那天解说《灵枢·通天第七十二》的时候,讲到「心能备而行之」,解释说只有心中有象,才是真的知道自己在面对什么事情,自己将要处理什么样的局面。做菜也是一样的,只有所有的步骤都了然于胸,脑子里有这个菜的模样,动手做菜的时候才能心意合一,下手如有神助。

     各位对照着菜谱做菜的同学是不是也很有体会呢?左手书,右手铲,一道菜做下来头晕眼花。相反,如果到了操作烂熟于心的阶段,手下翻炒的不是菜,而是把心中的那道已经成象的菜徐徐展现到盘子中的过程而已。一气呵成,快哉妙哉!

     而在这个呈现象的过程中,需要加什么调料,什么时候加,加多少,根本就是法无定法。决定一道菜品是否可口的因素太多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说加盐,首先不同产地的盐本身的咸淡不同;其次,天气因素也会影响食客对咸味的感觉,天太热,人出汗多,自然想吃得咸一点,大冷天,就不需要那么咸;再者,食客的健康情况也会对味觉有不同的感受。在那么多可变的条件下,如果一定要给菜谱定一个加盐的量,那么「盐少许」可能真的是最富有智慧的答案了

    

     所以,「盐少许」,看似不精准,其实是最精准的,这就叫做因时、因地、因人。

     中国人常说的「众口难调」,其实就是这个道理。看起来是个人口味不同,其实背后的原因是每个人的体质差异所致。只要人的体质有差异,就不存在一统天下的标准,而中国人说的「盐少许」,背后恰恰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

     别说外国人,现在很多有强迫症的中国人也一样困惑于「盐少许」等看似不精准的表达。一个被工业化食品滋养的人,最应该好好体会这句话:人莫不饮食也,而知其味者鲜矣!

     当然也有人会说,可以一律不加盐,最后按照个人喜好再添加呀。有些菜可以,有些菜着实不可以,因为盐会参与到调味反应中。退一步说,就算盐可以后加,那花椒大料呢?

     依这个角度来看待做中餐的「盐少许」,是不是有点「量身订制」的高大上气息了?简言之,就是以人为本,这是一种能够落实到每个个体上的,具体可鉴的以人为本,而不是泛泛而谈。

     厚朴有句名言,不懂天文的厨子不是一个好中医!一开始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是一个笑话。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觉得其妙不可言。现在再回过头去回顾当年这段趣事,很是汗颜。啥都不懂,仅凭着一通胡乱拼凑,就敢对外国人说这是中餐,真的是浅薄粗鄙限制了我的想象。

     (作者来自厚朴五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厚朴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