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38:陌生情境中的依恋模式
2019/1/14 8:01:00 胡鹏飞学心理

     依恋模式由爱因斯沃斯(Ainsworth)和同事在1971年提出,三种主要的依恋模式以及如何形成的家庭环境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以下文章中的研究与案例内容来自鲍尔比的依恋三部曲,特此说明)

     爱因斯沃斯的研究对象是56个1岁的婴儿,均来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其中23个婴儿从他们出生的第一个月开始观察记录,另外33个从第9个月开始进行观察。

     当婴儿快过生日时,TA和母亲将被邀请参加一项简短的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想了解当婴儿在一个舒适但是略显陌生的环境中会如何表现,母亲在场时,婴儿会如何表现,母亲不在场时婴儿又会如何表现。

    

     在一个小房间里安置了三把椅子,并且在房间中留了一块空地。房间一端的椅子为母亲准备,另一端椅子为陌生人准备,第三把小椅子为婴儿准备,上面堆满了玩具。这样的设计为了既吸引婴儿的注意和兴趣,但又有一定的陌生感,让婴儿感到害怕。

     实验情境

     1:母亲与陌生人一起,带着自己的小孩走进房间,然后陌生人离开。

     2:母亲把婴儿放在空地中间,然后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母亲不参与婴儿的游戏。

     3:陌生人进入房间,第一分钟,安静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第二分钟,与婴儿的母亲交谈,最后一分钟,轻轻走近婴儿,并给TA一个玩具。同时,母亲安静地坐在椅子上。

     4:母亲悄悄地离开房间,并把包留在位置上,如果婴儿开心地玩,陌生人不干预,如果表现得不活跃,陌生人尝试用玩具引起TA的兴趣。如果婴儿很痛苦,尽量分散TA的注意力或进行安抚。

     5:陌生人离开,母亲回到房间。一进门,母亲先停在门口观察孩子看到母亲的第一反应。之后,可以做任何事,玩耍、安抚婴儿都可以。然后母亲再次离开,离开时可以跟孩子说再见。

     6:婴儿独自一人在房间。

     7:陌生人回到房间。

     8,母亲回到房间。

     (每一个情景都在三分钟或以内,如果婴儿特别痛苦时,时间还会缩短。)

     结论

     在最初开始的三分钟里,婴儿跟母亲单独在一起,几乎所有的婴儿都会忙碌地探索新环境,同时眼神会一直留意母亲,没有婴儿会哭泣。后面,陌生人的出现会让儿童的探索行为有所减少,但仍然没有哭泣。但当母亲离开,只留下婴儿跟陌生人在一起时,超过半数的婴儿行为突然改变,反应完全不同。

     在陌生情境中,儿童可以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相当自由自在地进行探索,在陌生人出现时不会感到沮丧,母亲离开时能够有所察觉,并在母亲回来的时候进行迎接,爱因斯沃斯把这种儿童评价为安全依恋。

     另外一些则即使母亲在场,婴儿也不进行探索,陌生人出现时则非常警觉,母亲一旦不在,则一蹶不振,极度无助,陷入弥散的痛苦中,母亲回来也不会迎接。爱因斯沃斯把这种儿童评价为不安全依恋。

     爱因斯沃斯发现衡量婴儿对母亲依恋安全,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母亲短暂离开后回到儿童身边时儿童对母亲的反应:安全型的孩子会迎接母亲,靠近母亲,并让母亲把自己抱起来,主动依附在母亲身边;而在不安全的婴儿中,出现二类,一是对母亲的归来毫无兴趣,或者干脆不理睬母亲;另一类则是矛盾的反应,渴望又拒绝

     爱因斯沃斯将这些依恋模式命名为A、B、C型。

     A

     -回避型依恋关系-

     当母亲离开时婴儿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孩子对母亲疏远、冷漠,回避,是与身边的重要人物很难建立亲密和信任关系的一种依恋类型。

    

     个体不相信自己在寻求父母照顾的时候会得到有效的回应,反而认为自己会被无情地拒绝。这些个体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爱和支持,他们尝试在情感方面自给自足,形成自恋型人格或温尼科特所说的“假性自体”。在这种模式中,冲突往往不易被察觉。母亲总是对寻求保护或安慰的孩子很冷漠,重复的拒绝甚至会造成极端的情况。

     B

     -安全型依恋关系-

     在玩耍中非常活跃,母亲离开时会沮丧,在分离结束后会快速寻求与母亲的接触,情绪很容易安抚,是与身边的重要人物关系很亲密且从不担心被抛弃的一种依恋类型。

    

     这种依恋类型的个体往往相信,如果自己处于困境中,父母是可接近的、有回应的、有帮助的。带着这种确定感,个体会非常勇敢地探索世界。这种模式是由可接近的、对孩子发出的信号敏感、且在孩子寻求保护和安慰的时候积极给予了回应的父母促成的。

     C

     -焦虑——矛盾型依恋关系-

     婴儿在母亲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他人很难让他们安静。分离结束之后,面对母亲往往在接触与抗拒之间摇摆,这些孩子往往比较害怕陌生环境,是很想与身边重要人物亲近,但又害怕被抛弃而不敢投入感情的一种依恋类型。

    

     这种依恋类型的个体不确定自己在需要的时候,父母是否是可接近的、有回应的、有帮助的。因为这种不确定感,个体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倾向于依附,并且对探索世界感到焦虑。在这种模式中,冲突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模式是由偶尔可以而其他时候无法帮助到孩子的父母促成的,同时临床发现,短暂的分离以及抛弃威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依恋模式。

     1990年,梅因(Main)和所罗门(Solomon)提出了一种新的依恋类型:混乱型不安全依恋,也称作D型依恋。这种依恋类型被看作是一种最不安全的类型。

     最重要的是在我们生命初期建立的这种依恋模型,会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并会持续地在潜意识中进行。它也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展现出了健康的人格,而有的人发展出了焦虑、抑郁的人格。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