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保佑美国人民|大象公会
2016/5/3 22:29:22叶鹤洲 大象公会

     成功学是什么?在它的祖国美国,成功学是老移民的美国梦,是萧条时代普通人的安慰剂,也是当代多元化社会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

     文|叶鹤洲

     世界上哪里的人最热爱成功学?

     遍布中国的书店柜台暗示着一个答案。但美国人民或许有异议。

    

     2007 年至今,美国的成功学市场规模始终保持在 10 亿美元左右,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成功学大国。中国人民熟知的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等成功学大师,也都是美国公民。

     成功学被民俗学家称为“美国文化的坚实组成部分”,爱好者里不乏社会精英。

     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就是一位。他在自传中写道,刚从法学院毕业,他首先购买的就是一本《如何掌控你的时间和生活》,而不是俄国文学名著或法国思想家作品。

     在总统任期内,克林顿邀请多位成功学导师访问过戴维营。1998 年因莱温斯基丑闻遭众院弹劾前夕,克林顿始终和他的人生导师托尼·罗宾斯(Tony Robbins)保持着电话联系,事后多次公开提到,多亏他的帮助才能度过危机。

    

     ▍托尼·罗宾斯与比尔·克林顿

     托尼·罗宾斯,又名安东尼·罗宾斯,是一位知名的成功学作家,早年靠教授“神经语言编程”(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发迹。他的作品包括《激发无限的潜力》、《唤起心中的巨人》、《金钱:掌握游戏》,宣称只要按照神经语言编程来整理人的大脑,“任何人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取得成功”。

     克林顿似乎并不认为这种理论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他会成为成功学的信徒?为什么美国人民如此热爱成功学?

     美国人民的成功学

     在中国语境里,成功学是一门指导人如何获得事业成功的“学问”。

     典型成功学产品往往激动地宣称掌握了成功的秘诀。作者往往会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的方式提出一套感情充沛但不太能经得起推敲的成功理论,再根据这套理论提出一系列建议。

     中国对成功学的接受起源于 1980 年代后期,先是 1986 年影印了台湾翻译的卡耐基著作,紧接着又翻译出版了《卡耐基:成功之路》、《如何获得成功》等丛书,以及拿破仑·希尔的《人人都能成功》等书籍。“成功”是这类题材作品的核心概念,成功学因此得名。

    

     ▍1987 年出版的《卡耐基:成功之路》丛书

     然而,成功学到底是来自美国的舶来品。

     在卡耐基和希尔的祖国,这类书籍的通称是 Self-help literature。正如其字面含义,它们的理念是让读者按照作者的指导,自己帮助自己。Self-help 的目标也是教人在某些方面获得成功,但对成功的定义并不只是事业有成,还包括在主观上的幸福,如内心的充实或平静。

     比起将一切瞄准经济成就的中国同行,美国成功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无所不包的市场细分。美国成功学作者的指导范围不仅包括工作、理财、人际关系、企业管理,还包括心理健康、育婴、教育、减肥,甚至是夫妻关系。

    

     ▍中国人熟知的两性主题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在英语书籍归类中就属于 Self-help,要和卡耐基丛书摆在一起。其内容结构与成功学完全相同:先讲一些故事,提出一个令人摸不着头脑但显得莫名高档的理论(火星特质和金星特质),再提出一些建议

     美国成功学的盈利方式远比中国多样。常见于中国机场书店的书籍和演讲视频只是成功学的一小部分。在美国每年 10 亿规模的成功学市场上,广告投放、个人辅导、组织培训的市场价值都高于书籍和视频。美剧里常见的每个人轮流上台当众忏悔的戒酒会,也是成功学的形式之一。

     美国成功学同样有宣传夸张、内容不靠谱的特点。

     合格的成功学作品必须提供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性建议。但对严谨的学院派而言,成功和幸福之类的抽象状态实在难以分析,没法提出明确的结论。在竞争愈发激烈的成功学市场上,只有善于天马行空讲故事的作者能勇敢地夸下海口,抓住商机。

     2007 年的畅销书《秘密》就是典型。作者声称,自己发现了只有柏拉图、伽利略、贝多芬、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少数人掌握的“宇宙法则”:人的思想和感受有一种吸引力和频率,它们跟宇宙呼应、震荡,会吸引有着同样的频率的事件。如果只想减肥,就一定能减肥,如果只想成功,就一定会成功。

    

     ▍2007 年因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的力推而热销全球的《秘密》

     风靡一时的理财成功学《穷爸爸,富爸爸》则不幸吹破了牛皮。作者罗伯特·清崎以亲身经历向读者推销“富爸爸”理财观,但在2012年,他的公司因经营不善而倒闭。

     然而,内容的不靠谱并不会影响成功学的销量。

     按照民俗学家的研究,成功学的要旨是利用文化资源塑造某种看似权威的信念,以迎合读者的心理。成功学的理论是否成立并不要紧,重要的是要能说服读者,让他有理由相信这一信念,舒缓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这种心理作用的重要性远强于成功的目标,成功学才能始终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割据一席。

    

     ▍种类繁多的美国成功学书籍

     作为美国梦的成功学

     不过,美国人民对成功学的热爱还有着更深层的历史原因。

     在近年对成功学的批评中,成功学给人的印象是急功近利、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似乎完全是功利社会、消费文化的低级趣味。

     但事实恰好相反:成功学的起源与美国立国精神密切相关。

     成功学的核心假设,是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取得成功,这是所有成功学推销其产品的前提。而这种人人平等的奋斗观,也正是由《独立宣言》所奠定、由无数美国人共同信仰的“美国梦”。

    

     ▍《独立宣言》:“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梦源出 17 世纪初清教徒移居美洲以来的宗教传统。在美国这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只要虔诚于上帝,做一个诚实、自律、勤奋的人,上帝就必将使他获得成功,这就是美国梦的核心含义。

     美国梦与成功学不只是理论相近,就文献源流而言,它们甚至都出自同一人笔下——美国建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不仅以自己的著作定义了“美国梦”,其《自传》更堪称历史上第一本成功学书籍。

    

     ▍富兰克林本人的一生堪称美国梦和成功学的样板。因付不起学费,他从未上过大学,只受过三年正规教育,却凭借勤奋刻苦的自学成为18世纪最博学的人

     富兰克林《自传》的第一部分是一篇教儿子如何成功的道德训示,与现代成功学极其相近。他发明了一种自我训练的方法:首先设计出一个“美德训练表格”,然后按照固定的时间,逐一践行他选定的 13 种清教徒品德,再对照一套详细的评价标准不断自省,不断重复,直至养成习惯。

     富兰克林认为,这种训练虽然无法达到最终的完美目标,但在奋斗过程中,必会收获充实的满足感,一定能极大的提升自己。这种设定目标、为之奋斗的套路至今仍被许多成功学使用,克林顿的那本《如何掌控你的时间和生活》就是其中之一。

     在此后的一个世纪,英文世界此类指导成功的书籍层出不穷。它们无一例外都主打清教伦理:只要像清教徒那样做人做事,上帝就必会用成功和幸福奖赏你。苏格兰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的《自助论》(1859)、美国作家霍雷肖·阿尔杰的《男孩迪克的成功之旅》(1867)与奥里森·斯威特·马登的《奋勇向前》(1894)都属此类。

    

     ▍早在 1932 年,奥里森·斯威特·马登的成功学作品就曾被翻译入中国,但并未如后来那样引起注意。译者是留美博士曹孚,后死于文革

     现代成功学产业也在这一时期诞生。如以《奋勇向前》出名的马登,在三十年里撰写了近 70 种不同领域的成功学书籍。《奋勇向前》在三十年中翻印了 250 余版,美国总统威廉·麦金利、西奥多·罗斯福都称赞该书,亨利·福特、托马斯·爱迪生也都曾在自己的成功道路上引用书中的字句。

     成功学的崛起并不难理解。随着 19 世纪后期美国经济的腾飞,美国人民纷纷改善了生活,对美国梦的信仰愈发坚定。触手可及的成功学书籍,正是人们身边的美国梦的化身。

     只要人们心中的美国梦屹立不倒,成功学就能永远坚挺。

     现代成功学的诞生

     然而进入 20 世纪,清教徒式的成功道路逐渐变得不合时宜。

     1929 年,席卷世界的大萧条重挫美国经济。中产白领纷纷失业,无数家庭陷入贫困。连保住饭碗都不容易,奋发向上自然无从谈起。

    

     美国梦第一次遭到了打击,但养成了习惯的美国人民反倒愈发强烈的想从成功学那里获得指引。自律、勤奋等美德已不再能带来成功的期待,有关心理调节和职场技巧的内容开始大受欢迎。

     就这样,美国成功学也迎来了第一次大洗牌。

     中国人熟知的成功学作家拿破仑·希尔就是这一剧变的经典案例。

     在大萧条前出版的《成功法则》(1925)一书中,希尔还在大篇幅地倡导勤奋、自律、付出多于回报、养成存钱习惯。但在 1937 年出版的《思考致富》中,这些美德已全然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神神叨叨的成功秘诀:只要利用自我暗示、潜意识和第六感,始终保持乐观,成功就必会到来。

    

     ▍拿破仑·希尔与《思考致富》

     另一位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也发迹于大萧条时期。这位前推销员和失败演员本来是靠教人演讲谋生,和成功学八竿子打不着。直到 1936 年,他的新书《人性的弱点》被追捧成处理职场人际关系的圣经,卡耐基这才暴得大名。

     从希尔和卡耐基开始,现代成功学初现雏形。清教色彩愈发淡化,心灵鸡汤和功利主义冉冉升起。

     二战之后,美国经济进入全面繁荣期。美国人民幸福地发现,赚钱变得如此容易,他们已不再需要恪守那些僵硬的清教伦理。劝人勤奋自律的传统成功学日渐萎缩,只有吸引眼球的噱头和极度夸张的许诺才能吸引已经过上了好日子的美国人民。

     此时的成功学不再强调行为上的努力,转而诉诸各种窍门:要么是“用新思维走上人生巅峰”,要么是“使学习效率提高 5 倍的 20 个步骤”,不仅要成功,还要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费力气。

     1970 年代,在嬉皮士运动中,新的成功学流派也随之诞生。叛逆的美国青年热爱一切反主流的神秘文化,托尼·罗宾斯的“神经语言编程学”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老嬉皮士,比尔·克林顿信了这套有着同样气质的成功学理论并不足奇。

    

     ▍嬉皮士打扮的青年克林顿

     与此同时,东方文化也不甘落后。禅宗、瑜伽、孙子兵法、道德经都落到了成功学作家的手里,被粗暴地转写成企业管理、心理调节、子女教育、夫妻关系等方面的指导建议。就连中国国粹厚黑学也没被放过:华裔成功学作家朱津宁率先将之改写为职场斗争指南,成功输出中华文明。

    

     ▍由厚黑学改写成的成功学书籍 Thick Face, Black Heart

     相形之下,中国人民或许不应该过多地苛责希尔和卡耐基。

     虽然他们的成功学读物难很让人就此走上成功之路,但对中国人来说,却有着比许多经典巨著重要得多的历史意义。在 1980 年代,是他们——而非文化热中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让一代中国人得以窥视现代商业文明,为他们展现了个人在计划体制之外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象公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