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纪念 500 年前的今天|大象公会
2017/10/31 22:35:26韩王信 大象公会

     这位虔诚神父「正本清源」的呼吁,恰逢欧洲新兴世俗贵族的支持,最后改变了世界。

     文|韩王信

     1517 年 10 月 31 日,德意志地区天主教奥斯定修会神父兼维滕贝格大学道德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将他写给上级主教和总主教的一封讨论神学的信件的副本,钉在维滕贝格诸圣大教堂的门上。

    

     ▍路德张贴论纲的大门

     由于这封信件包含了 95 条讨论要点,因此在后世被称为《九十五条论纲》。它讨论的主要内容,无外乎罗马教宗与天主教教廷是否有资格通过发行「赎罪券」来赦免人的罪过,以及什么样的罪过能够得到赦免。

     在 500 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纷纷纪念马丁·路德和他的《九十五条论纲》,有些人将其称为「现代世界的开端」。

     这篇《论纲》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够在 500 年后依然被全世界纪念?

     一切的起源

     马丁·路德张贴的这张「大字报」的初衷,只是为了讨论相关神学学术问题,而非是要书写一篇「战斗檄文」来质疑天主教会的权威,甚至自创宗派。

     在《论纲》中,马丁·路德甚至没有直接指责罗马教廷与教宗,还百般维护天主教会的团结与正统教义,把一切责难都指向那些「宣讲赎罪券」的人。

    

     ▍两个教士在出售赎罪券,教皇骑在马上观望。教皇身边有一个十字架,挂着更多的赎罪券,意思是这种作法得到了罗马教会的认可

     在一开始,事情也并没有像后世人想象的那样风起云涌,一切都遵循了那个时代神学学术讨论的惯常套路:有人提出一个论题、提议者分条列举主张和讨论要点、想要反驳的人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辩论。

     更关键的是,作为天主教会惯常使用的一种施行「大赦」的形式,关于「赎罪券」是否合乎天主教教义,以及它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赦免罪过,这些问题在此之前已经有过不少讨论甚至还有专著出版。

     而当时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精神权威、时任罗马教宗的利奥十世,在听说德意志地区出现的事件之后,只是把马丁·路德引起的风波当作是又一次稀松平常的「修士吵架」。

    

     ▍利奥十世,原名乔万尼·迪·洛伦佐·德·美第奇

     当马丁·路德所属的奥斯定修会勒令其属下修士不得再就此发表意见之后,这位出身银行世家美第奇家族的教宗便彻底把这种无聊的神学问题抛诸脑后。

     反倒是不少下级天主教神职人员发现,马丁·路德的这篇《论纲》实属狂妄悖逆,居然胆敢公开质疑圣教会的正式制度,特别是这次发放赎罪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最荣耀的罗马城中最神圣的圣伯多禄大教堂(即「圣彼得大教堂」)筹款。

    

     ▍圣伯多禄大教堂

     于是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护教精神感召下,不少地区主教、修士以及神学教授,开始大量撰写文章,反驳马丁·路德的这篇《论纲》中的观点。

     而路德则继续写文章把反驳他的观点再反驳回去。哪怕到这时,火药味也仅限于天主教会神学研究圈子的内部。

     直到《九十五条论纲》传遍整个天主教世界并获得广泛支持那天。

    

     ▍九十五条论纲

     群众需要你

     马丁·路德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这篇「纯学术」讨论文章居然能够这么火。

     《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大教堂门口的第二天,就是天主教纪念全体圣人圣女的「诸圣瞻礼」日,众多维滕贝格市民甚至外乡人都纷纷聚集到维滕贝格诸圣教堂参加礼拜。

    

     ▍维滕贝格诸圣堂

     读到钉在教堂大门上的《论纲》的人们,迅速被其中「大逆不道」的内容吸引。几天之后,德意志地区境内开始出现《论纲》的手抄本,其拉丁文原稿和德文译本也被送到维滕贝格大学的印刷所付印,以满足整个德意志想要一睹为快的迫切需求。

     在两个多星期内,《九十五条论纲》便传遍整个德意志地区,在四个星期后,几乎整个西欧都得知了这篇《论纲》。

     这些事件的后果,就是罗马教廷「赎罪券」的销售量急剧下降,教廷的财政状况眼看越来越困难。

     然而德意志诸侯和民众对这样的状况喜闻乐见,马丁·路德所在地区的领主萨克森选侯和普通群众纷纷支持路德,把他当成了一个为了德意志挺身而出反抗傲慢无礼的意大利人的英雄,特别是马丁·路德收到教廷的传票并被枢机主教叱责之后。

    

     ▍时任萨克森选侯弗里德里希三世,1486-1525 在位,绰号「智者」,马丁·路德的保护者

     此后,马丁·路德突然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普通修士,变成了宗教改革的先驱,甚至整个德意志地区的代表。

     1521 年,新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虔诚的天主教徒查理五世在古城沃尔姆斯召开帝国议会,召集各帝国诸侯与代表参会。

    

     ▍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五世像,提香作于 1548 年,存于德国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马丁·路德传唤到场,要求他公开收回其观点并忏悔。马丁·路德在会上得到以萨克森选侯腓特烈三世为首的诸侯的支持,拒绝公开忏悔。

     据说,在会议最后,马丁·路德抛下了一句「我站在这里,我别无选择,上帝保佑我,阿门」(Hier stehe ich, ich kann nicht anders, Gott helfe mir. Amen),之后便转身离去。

    

     ▍路德在沃尔姆斯议会上发言

     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德意志各诸侯的从此开始公开的分裂和对抗。信仰路德和其他宗教改革者提出的新教义的国度、城市、君主和民众,与罗马教廷及其支持者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争论和战争。

     原先统一于天主教会之下的欧洲,事实上分裂为天主教与新教两大阵营。这一切都导源自《九十五条论纲》。

     然而,马丁·路德改革的成功真的就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勇气和毅力吗?

     从普通修士到改革先驱

     反对罗马教廷与天主教正统教义、试图对基督教进行改革或者「复原」的运动,早在马丁·路德之前的七八百年就已经存在。

     这些「改革」的内容,主要就是质疑罗马教廷与教宗的权威,反对敬拜圣母、圣人和圣女,反对教会对教义解释的垄断、要求以《圣经》为唯一权威且任何信徒都有权解释《圣经》等等。

     不过,诸如法国的瓦勒度派、波西米亚(今捷克的一部分)的扬·胡斯、英格兰的威克里夫等宗教改革先驱,走的都是「群众路线」,力主在普通平民信徒中传播教义、促成改革,而不太重视「上层路线」。

    

     ▍约翰·威克里夫,将拉丁文版圣经译成中古英语,即英语世界中著名的《威克里夫圣经》

     最终,这些民间性极强的改革运动要么是越来越边缘化,在被迫害的情况下避世不出;要么就是在被教廷定为异端之后遭到镇压进而断绝传承。

     而马丁·路德的幸运之处就在于:他恰逢其时地生活在 16 世纪初的德意志地区。当时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治形势都十分微妙。本是一方诸侯的萨克森选侯腓特烈三世有着强大的个人影响力,麾下聚集着诸如莱茵宫伯这样的大诸侯,并在神圣罗马皇帝的选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画家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1529 年画的路德像

     马丁·路德及其《九十五条论纲》的横空出世正合萨克森选侯之意。这让他可以利用这篇看起来是在反对教廷压榨德意志的神学文章来激起民意,并招徕志同道合的诸侯反抗新上任的年轻皇帝,进一步对抗教廷,从而提高萨克森本身的独立性和话语权。

     而马丁·路德也获得了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诸侯们的进一步信任,并乐于为各方诸侯君主所用,只要他们能够为他提供保护。

     就在沃尔姆斯帝国议会召开期间,马丁·路德遭到「神秘绑架」并实际上被腓特烈三世藏到瓦尔特堡中秘密保护了起来。

    

     ▍瓦尔特堡(Wartburg),位于德国图林根,属艾森纳赫市,为罗曼式建筑。由路德因·德·史宾格(Ludwig der Springer)于 1073 年起建,1999 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那里,马丁·路德索性进一步继承了在他之前的「改革先驱者」们的的主张,进一步反对天主教会关于圣事、礼仪、信仰、圣母、圣徒以及《圣经》的传统教义,完全创立了一个新的基督教派,后世称之为「路德宗」。

     在宗教改革之路上,马丁·路德遇到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充分支持,让他没有像他的先驱者们那样,落得肉体与精神全部遭到消除的下场。

     意想不到的收获

     马丁·路德引起的这场「宗教改革」对当时和后世的另外两个重要影响,就是貌似由宗教改革运动激发的天主教「反宗教改革」以及路德对《圣经》的翻译。

     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实际上是后世对一系列貌似有时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事件的错误归因,其实叫做「天主教的内部改革」可能更为合适。甚至马丁·路德的改革尝试在开始时也可以算作这场正在酝酿并缓慢进行的改革的一部分。

     天主教的内部改革早在马丁·路德写出《九十五条论纲》的几十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只是由于改革过程比较曲折,在马丁·路德之后才逐渐发展壮大,因此才被不少人误以为是受到新教改革刺激的天主教会的反击之举。

     由于 15 世纪末西班牙的统一和异端裁判所的设立,不少有改革倾向的天主教神职人员纷纷迁居环境更加宽松的天主教国家法国和意大利。

    

     ▍西班牙人圣依纳爵·罗耀拉,得到时任教宗保禄三世支持,1540 年在罗马创立耶稣会

     他们在那里创立修道会,尝试对天主教进行内部改革,并在 16 世纪初获得了天主教廷的认可和支持。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重视科研、教育和向全世界传教而著称的耶稣会。就是耶稣会将天主教与近代西方文明第一次带入了中国。

     而在被勃兰登堡选侯秘密藏匿在瓦尔特堡期间,马丁·路德就开始着手将《圣经》翻译成自己的母语早期高地德语。

    

     ▍符腾堡路德故居展出的 1534 年版路德圣经

     通过翻译《圣经》,马丁·路德进一步强化了他「因信称义」和「信徒皆祭司」的教义主张,鼓励人们忽略教会的权威、越过教会直接向上帝祷告和交流、独立阅读《圣经》、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圣经》中的文段与教义。

     但马丁·路德没想到的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可能对圣经的某些字句有着自己的理解,导致新教在其 500 年的历史里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字句之争而不断产生新的教会与派别。

     时至今日,拥有 12 亿 9 千万信徒的罗马天主教,只有一个教会。而马丁·路德及其同工开创的新教则有大约 9 亿信徒,分属于 7 个主要分支以及成千上万个互不统属的大小教会与派别。

    

     ▍现任天主教教皇方济各

     虽然在后世人们的心目中,宗教改革往往与「思想解放」、「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等「社会进步」有关,但实际上,由于宗教改革最开始就是在多个地区同时独立起源,且各改革派别往往都以「恢复正统基督教义」为标榜,加上诸如「唯独圣经」的信条以及对教义细节的不同理解,这些不同的新教派别自创立之初就一边排斥天主教会、一边不遗余力地互相攻讦并试图铲除一切持不同意见者。

     当时以归正宗为国教的荷兰政府,号召其公民无差别袭击所有「异端」国家或城市的船只。在日本进行贸易的荷兰人,更是在 17 世纪协助幕府驱逐同为基督徒的西班牙、葡萄牙人以及镇压和屠杀日本天主教徒。

    

     ▍元和大殉教图

     在英国,受到宗教改革影响而产生的英国国教控制了国王与议会,并一再迫害天主教徒与更加激进的加尔文派清教徒。

     而当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清教徒在上台后,则试图将整个英国都改造为严格遵循《圣经》教导的宗教社会,关闭旅店与剧院、限制体育活动、严格限制人们的着装、甚至禁止人们在圣诞节举行任何娱乐性活动。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马丁·路德和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对近代世界的塑造产生了超乎想象的巨大影响,只是马丁·路德自己最初根本没有这个打算。

    

     ▼ 点击阅读原文,向大象公会提问。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象公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