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摄影的悲悯与温情
2013/7/19 小林

     ——写于《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出版之后

     图/文 林帝浣

     刚结束了两周的旅行回到广州,算是一年里可以相对自由选择目的地的旅行。微信公众平台只能保存最近五天的信息,两周没法电脑上网,可能很多留言会看不到,如果是重要信息,还请麻烦再发一遍哦~

     上半年,除了学校的工作,业余时间忙碌着写完了两本新书的书稿,一本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华文天下出版的《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另一本是即将上市的卓众天下出版的《中国最值得拍摄的50个绝美小镇》。总算可以歇口气,学校开始放暑假,算是对薪酬微薄的老师一种假期鼓励吧。

     这次旅行纯属穷游,选择的路线也相当诡异,很少去但一直向往云南和黔东南,还有去年去完吉首之后魂牵梦绕的湘西。

     去昆明的机票是用南航航空旅程积分免费换的,只付了一百多的建设费燃油费,此后的旅程都是普快的火车为主,辅以各种大巴中巴面的。对于热爱暴走的人来说,饥一顿饱一顿自然是常有的事,风餐露宿只当激发一下长期被空调和规律生活宠坏的免疫力。因此其中苦乐自知,常常一天走七八小时的路,脚底的皮都被磨掉了一层。以前曾跟我一起旅行的朋友,回来后都恨不得与我绝交,也正因此。

     第一站是昆明,虽是旅游城市,但是昆明特色已经基本被现代化铲平了,毫无观感,我想我是来晚了十年,但昆明的天气真的是很凉爽!这一点,就足够,在昆明,基本就是和摄影朋友聊天吃饭喝酒渡过的。

     第二站,大理古城,洋人街已不值一看,附近的酒吧音乐喧天。人民路的深夜倒是很有意思,这里隐居着不少从大城市来的人,凉爽舒适的气候,宁静的生活,特别适合疗伤和思考人生。此外,人民路的咖啡一般只要十五,符合我这次超过十八块的咖啡不喝的计划,于是我一晚上换了三个咖啡馆,一气喝了七八个小时。

     第三站,大理巍山,到大理时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因为朋友的邀请,就去了。这县城,就像未开发前的大理,古朴宁静,给我这趟旅程带来了第一个惊喜。这里游客少至,民风淳朴,让人安心。农村载客马车的大叔七十多岁,搭我到附近村子转了一圈,最后没肯收我两块钱的车费。路边的烤饵块的婆婆,看到我拿着相机,执意要请我吃一片,后来为了配合我拍照,耽误时间而烤糊了三片,让我内疚了很久。这里挥手即停走遍全城的每次一元的电瓶车也深得我心。

     第三站,本来想去双廊或束河,但是实在不喜欢游客满街的场景,于是最后去了喜州,这古镇知道的人不是太多,客栈很少,天黑了之后连个烧烤档都很难找。到喜州那天中午,正好是当地的城隍诞,全镇的白族婆婆阿姨,都在城隍庙拜神,然后分肉分菜,聚餐,热闹非凡。路过的游客很少,有些会进来拍拍阿婆们,但都是沉默着偷偷地胆怯地偷拍。只有我上前搭话,不懂她们说什么,她们也不懂我说什么,大家比划着自己说自己的,然后我就给阿婆们敬烟,还帮她们分肉,顺便偷吃一两块(赶路了大半天,实在是饿惨了)。白族婆婆很热情,有游客进来都会邀请他们一起吃饭,游客们都慌张着拒绝了,只有我一屁股坐下来,自己给自己添了两次饭,阿婆们后来都夹着瘦肉往我嘴巴里塞(祭祀的肉,肥多瘦少),最后盛情难却彻底撑到。——喜州的洱海,很清净,无数的白鹭、牛背鹭、戴胜、乌鸦,在黄昏时会站满镇口那棵大树,异常壮观吵闹。喜州粑粑名不虚传,不管是咸肉馅的,还是玫瑰花甜馅的,都异常香甜,令人难忘(记得在四方街现做现吃)。

     下一站,昆明到黔东南的镇远,十五个小时的硬卧,去镇远,是因为这是个著名的边关名城,很可惜的是,这里江边基本都是崭新的徽派建筑,与原来的历史建筑风貌完全不同。心里虽然叹息,但从当代的旅游观念,去观照历史,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对于摄影而言,拍出时代感,比拍些老旧建筑有时更有意思——带着这种革命乐观浪漫主义精神,我开始气喘吁吁地爬上野长城(体力不支导致逃票失败,产生了本次旅行唯一的门票费用:30元),山顶凉亭上,好多三脚架在等夜景,于是我边乘凉边和来自武汉等大城市的摄影爱好者大叔们亲切交谈,请教摄影经验,他们说,三脚架必须配快门线,拍全景必须用广角,你这50mm的标头就别拍了,又说,用M档知道吧,M就是全手动的档知道吧,拍风光不学会M档啊,就别拍了啊。又说,下次记得带个三脚架啊~还有个大叔是跟会议旅游团来的,边用快门线拍照边接手机,说,你们先吃你们先吃,这天还没黑呢,我还在山顶上拍照,等会我自罚三杯啊啊啊。。。又跟我叹息说,这要拍点作品不容易啊,小伙子你要努力啊,回去先配个广角镜头啊啊啊,广州好像水货比较便宜啊啊啊。。。。我真诚地谢谢了他们的指导,用P档(注:P档就是全自动档,大家都知道了吧~)拍了两张他们风中拄着三脚架的英姿,就默默下山了。——在镇远,顿顿酸汤鱼,一连吃了三顿。

     本来想从黔东南的镇远直奔湘西的吉首,不过火车线路不是太顺,于是在怀化中转一晚,顺便去看下相当著名的洪江古商城,这个在网上经常被评价为又小又破烂,没什么看头的地方,却给了我一个大惊喜。迷宫般的巷子,破旧未经整修数不清的古老大宅,还有些老房子住着平和好客的老人家们。这个地方说不上富裕,人们却对陌生访客异常热情。夕阳在有天井的老院子里迷幻着神奇的光影,随便走进一家,向正在洗碗的粟阿姨打听附近有什么吃饭的地方,她却说,不嫌弃的话,就在我这吃饭吧,我儿子在广州上大学呢。感谢完粟姨的再三挽留,走进邻居家。独居的郑婆婆听说我要给她拍照,对着老旧的梳妆台,梳了半天的头,还说,应该春节来,春节年宵会热闹很多,我儿子在广东,女儿也在广东,孙女也在广东。又说,他们有两三年没回来过年了,他们工作总是很忙,车票也不好买?我在洪江,几乎没拍什么古建筑,却拍了很多老人家,下次再有机会去洪江,会把照片带上,希望再能遇到他们。

     从洪江到茶峒,路非常的绕,那天一大早出发,转了五六趟车,傍晚时分才到了我一直向往的湘西茶峒,当然在吉首转车的时候,肯定会吃一碗念念不忘的酸萝卜。茶峒这个地方很偏远,正好是湖南贵州重庆三省交界的三不管地带,酉水从这里流向沅江,直出洞庭湖,当年沈从文经过这里走出湘西,用渡口的爷爷孙女为蓝本,写下了《边城》。大概七八十年后,我正念初中,读书如渴,无钱去书店,只能省点零食钱,在废品收购站论斤购买旧书,里面就有一本《边城》。此书让我知道了应该怎么用文字叙事。因此,虽然千辛万苦,但茶峒的风景其实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亲自来过。

     暮色里的白塔下,再也找不到爷爷和翠翠的下渡口任何痕迹,只是凌空架起了一道高速公路桥。上渡口还有拉拉渡,过河一元,那天我在拉拉渡上渡来又渡去,花了大概十几块钱。当地政府精心打造的翠翠岛却没有上去。脱鞋在清澈如旧的卵石河滩上发了一黄昏的呆,偶然拍了一张三个女孩在河边聊天闲坐的照片。后来,那三个女孩跑过来,请我为她们拍一些合照,她们从小在茶峒一起长大,刚高考完拿到了录取通知书或是准备去出外打工,以后怕是聚在一起不易。她们说,现在的茶峒已经不是她们小时候的茶峒了。我在河滩上为她们拍了几张合照,那些照片既不够艺术也不够创意,但我相信,这照片于她们而言,是很珍贵的。

     在茶峒的晚饭,又点了最贵的一条河鱼,在我内心深处,是很希望茶峒能痛宰我一下,来还《边城》带给我的所有。那河鱼真是鲜美嫩滑无比,不过超辣,老板看着我满头大汗十分不忍,从自家饭桌上给我乘了一碗炖南瓜解辣,最后结账六十多,包括两瓶冰镇啤酒。

     最后一站是沅陵,也是沈从文出湘西的最后一站,《神雕侠侣》里李莫愁的情敌名字有一个“沅”字,因爱成恨,一夜之间连灭沅水上三十六家商号,就是在这沅陵。其实这里是个很小很偏僻的县城,以端午沅水上的赛龙舟著名,黄昏在沅水边看龙舟练习边发呆,江上有人放鱼鹰,有人撒网,还有很多戏水消暑的男女老幼。有个也喜欢摄影的沅陵一中的老师路过,看见我拿着相机,要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晚饭。那晚广场上正好有群众文艺汇演,让我饱览了还未出外打工的沅陵当地美女全貌。

     啰啰嗦嗦说这么多旅行流水账,怕是看烦了吧?下面回到正题。

     对于自己可以主宰的旅行,我一般是毫无攻略和目标,收门票的景点几乎不进,常常会为了一个朋友的邀请或者一个美丽的地名出发。风景看多了之后,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的,我更喜欢的,是在旅途中那些不期而遇,其实去什么地方都是差不多的,遇到一些生活在别处的人们,大致知道他们的悲喜,于自己的人生其实甚有意义。古人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得益的并不是万里路本身,而是在路上遇到了谁,他们又怎样改变了你的人生。

     对于摄影,也是如此。

     现在在路上的拍摄,那些标志性的景点和风景,拍得是越来越少了,常常拍的不过是偶遇的一个陌生人,一片落叶,几片云彩。然而,我其实又不是一个小清新的人,因此画面也总是很平淡,说不上多少技巧,虽然拍花拍草,其实我自己觉得还是在拍人文纪实。

     拍照十年,说长不长,但关于摄影的思考,还是在不断的变化中。2007年的时候,受到当时摄影思潮的影响,开始拍摄一个专题叫做《完美中国》,展出过几次,也曾有一些影响。

     这个专题,是希望暴露和直面一些我们这个时代的荒诞和残忍的现实,虽然叫完美中国,其实是想反映的是不完美的中国。

     近几年,这个专题慢慢拍不下去了,因为再拍只能拍成《拆迁中国》了。对于纪实摄影的反思,也由此开始。

     对于纪实摄影的概念,大多数人马上想到的是老少边穷的奇风异俗,或是警醒世人的残忍现实,诚然,这些都是纪实摄影所应有的社会责任,也有相当多可敬的摄影师在为之毕生努力。但对于一个影像已经被消费娱乐的时代,这些照片或许会被有识之士看到,扼腕概叹几声,或被广泛传播,但对于现实的改变,其实是作用相当微弱的。

     但往往我们会忽略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层面,就是悲悯与温情的部分。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人们精神层面上的缺失是非常严重的,功利之心和暴戾之气,成为了一种常态。如果我们能通过一些影像,能唤起我们人性中美的一部分,或许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人文摄影所能做的一些努力。

     一些琐碎的感触,一点淡淡的微笑,也能带来许多人生的感悟,佛说,一花一世界。要去感受广阔的世界,得从细微的内心感受开始,这点道理,其实于摄影也是适用的。不必去追求宏大壮丽的场景,也不必等来千古难逢的瞬间,拍一朵普通寻常的花,拍下内心一句轻轻的叹息,其实也可以是在拍我们这个时代。

     基于这样的思考,于是有了这本《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

     这本书里,选图的时候,尽量避免了过分炫耀摄影技巧的照片,那样的照片,只适用于参加比赛时让专家认可,让懂摄影的人赞叹。对于普通人而言,能产生共鸣和感触,远比夸一张照片拍得好的惊叹更重要。

     为每张图加了一些文字,这一点在正统的摄影界,也是相当不认可的,普遍认为文字过多会干涉摄影语言的本身。然而书中的文字,并不试图为图片作解释,常常是顾左右而言他,很多时候,反而是图片在为文字服务,照片和文字意境的互为延伸,会产生另一种有趣的意味,这种尝试还说不上成熟,但我觉得也是一个可以继续探索的方向。

     这本小书,并不完美,甚至说不上是一个小结。但有了您的支持和中肯意见,我相信这会是一个美好的启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小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