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基础,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2017/10/23 心易调理

    

     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中医望闻问切,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诊

     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中医望闻问切,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象是什么?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

     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

     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

     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

     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

     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

     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正常的脉象是怎样的呢?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

     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1)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2)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

     3)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

     4)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

     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长按二维码?,选择添加微信号

    

     此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心易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