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
2016/4/23 家庭保健报健康家园

    

     生活

     life

     如果您能安静下来,把这篇没有小标题的长文章全部读完,您就朝“慢生活”迈开了一步——

     “慢”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近日,在一份全球压力调查中,中国人的压力指数最高。而在中国白领加班城市排行榜中,杭州、西安、武汉、南京、广州、深圳、北京、成都、上海、长沙位列前十。“80后”钱小姐说,“每天能在看《新闻联播》的时间赶到家就是享受!”

     那么,“快生活”让我们失去了什么呢?一项调查显示,84%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其中71.1%的人称,“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是让他们着急上火的主要原因。至于“加急时代”最突出的表现,60.2%的人觉得是“生活节奏加快”,54.7%的人认为是“浮躁,踏实不下来”。甚至在长假期间,人们的脚步也慢不下来。一份《白领“十一”长假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十一”长假62%的白领认为“很累,压力没有得到缓解”,50%以上的白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腰酸腿痛、头昏脑涨、精力不集中”等疲劳状况,更有高达68%的白领出现了严重的生病现象。

     身与心的和谐是健康的基础,长期快节奏生活导致的疲劳看似细小轻微,若不注意,轻则降低工作效率、生活质量,重则导致多种身心疾病。

     由于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在平静的生活中过着“高压”的日子。许多忙碌的人因此不知不觉地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各种疾病缠上身来,出现神经衰弱的各种症状,例如烦躁不安、精神倦怠、失眠多梦等神经症状,以及心悸、胸闷、四肢乏力、腰酸腿痛和性功能障碍等其他症状,甚至可能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癌症等疾病。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美国人富兰克林的这句名言激励了几代人,忙忙碌碌的生活节奏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同。

     但是现在,许多人逐渐意识到,过度忙碌是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因此一种被称为“慢生活”的生活方式悄然兴起。

     早在1986年,意大利记者佩特里尼发起了“慢餐运动”,宣称“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正以生产力的名义扭曲我们的生命和环境,我们要以慢慢吃为开始,反抗快节奏的生活。”

     为了号召人们减慢节奏享受生活,另一个意大利人贡蒂贾尼于2005年成立了“慢生活艺术”组织,并于2007年2月19日举办了第一个“世界慢生活日”活动。

     从欧洲开始,“慢生活”的倡议日益引发人们更多地思考对待生活的态度,这股风潮渐渐席卷全球各地。在美国,“慢学校”、“放慢时间协会”先后出现。

     在一向以高效为荣的企业界,人们也开始注重闲暇:美国安永咨询公司就建议职员不要在周末上网收邮件,日本丰田公司则不再允许员工把年假推迟到来年。奥地利的一家电视公司还准备成立“慢速电视台”,让观众慢慢地听新闻、看电影。由此发展出来的一系列慢生活方式,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接受。

     但是,我们的生活能慢得下来吗?有人曾在一个小范围内对不同行业的白领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家都渴望拥有“慢生活”的生活状态,但有八成人认为“慢生活”只能是美好的想往,只有两成人认为在现实中有可行性。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发生持续变革,新的知识、新的问题、新的产品、新的潮流,人们总想站在时代的潮头,去追赶前沿的生活。我们用20年的时间经历了欧美近200年发生的事情。现在西欧一些国家的生活不见得快,大概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发展正处在较为稳定的阶段。而我国很多地区尚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和条件,还需要我们这代人艰苦奋斗,所以我们很难慢下来。

     其实,“慢生活”更多关乎的是心态,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努力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表示,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实现“慢生活”的社会经济条件。但同时他认为,“慢生活”的价值理念可以并也应贯彻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

     你不能实现“慢生活”,却可以实现慢节奏、慢速度、慢心态。在这“三慢”中,最重要的是“慢心态”,你只要记住人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时空中做一件事情、着急是于事无补的这两点,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就不会被时间捉住,成为时间的奴隶。

     长时间处于快节奏工作中的人们,很期望能沉下心来慢慢享受生活,但是现实似乎并没有给大家一个“慢”下来的机会。这时就需要人们勇敢地让生活“慢”下来。其实,“慢”是一种能力——慢慢运动、慢慢吃、慢慢读、慢慢思考……所有这些“慢生活”与个人资产的多少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需要有平静与从容的心态。

     放慢生活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慢餐饮: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反对快餐,慢餐讲究饮食的营养搭配和制作工艺,虽耗费时间却是健康的饮食方式。快节奏的人应该在闲下来时,在轻松的环境下吃精心烹制的食物,少接听手机,少查看掌上电脑的信息,买菜、做饭,细细享受“慢生活”的乐趣。

     慢读书:“一目十行”是对阅读高手的赞美,但是,“慢生活”就要开始放慢阅读速度了。“细嚼慢咽”地读书可以完全沉浸在书籍的氛围中,给予细节更多的关注,这样做不仅阅读效果好,也能够带来更多心灵上的愉悦。

     慢运动:运动代表了“速度与激情”,但是,快节奏工作的人再去做高速度的运动,往往不能更好地让身心放松,应该尽量让运动慢下来。一般可以选择太极拳、瑜伽或者“超慢”的举重等运动,而不是一下就弄得满身大汗。平日里,可以散步,坚持适度舒缓的运动,比断断续续地猛烈运动对人体更有益。

     慢休闲:很多现代人的休闲方式是一群人出去狂欢一把,然后一哄而散,这样往往不能更好地达到休闲的目的,人们的心理需要一个适时的过渡,工作中紧张的心理需要在休息中得到舒缓,这时,可以跟家人散步、钓鱼,或去野外踏青,都是不错的选择。

     例如,公务员阿武作为慢生活的践行者,就在奉行“慢买”的理念,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他一直不喜欢在网上订书、看书,而是中意按照最传统的方式慢悠悠地逛书店,摸摸、看看那些作为实体的书籍,然后在一个书店的咖啡馆消磨一个下午。

     而媒体工作者薇薇则是快工作、慢生活的有效实践者。虽然身在媒体工作,工作忙碌,又有家庭、孩子,但她依然能活得轻松而自在。上班时,她认真、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下班后和孩子、老人共享天伦,业余时间读读钟爱的古诗词,练练书法,周末全家人则一起去爬山、逛公园、会朋友。

     讲究慢生活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快节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不断向前,没办法慢下来。而“慢生活”有点“物极必反”的道理,其本质是对健康、对生活的珍视,是为了更好地“快”。

     工作之余的“慢”生活,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品味生活,丰富阅历,从而达到减压的目的,同时还能让身体的运转更正常。

     很多平常忙碌的人在度假的时候病倒;有些人工作时没事,退休之后反而突发心梗。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中,身体就会习惯于这种状态。一旦紧张因素消失,对身体来说就是一种反常现象,肾上腺素大量减少,使器官失控,导致各种疾病发生。“慢生活”倡导在工作之余有机会就慢下来,正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改善生活、促进健康的好办法。

     很多人还会认为: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如果慢下来,很快就会被淘汰,从而对“慢生活”提出了质疑。其实,“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的快与慢中找到平衡。

     一个人必须同时具备事业心和平常心,这道杠杆一定要把握好。比如,我们可以在一年的开头做个计划,清理掉不必要的应酬和消费项目。每个月争取去郊外走一走,和老朋友、老同学聚一次。接着,将工作和生活划分开,工作时积极工作,劳逸结合。休息时,把每周两天的休息时间全部用来睡觉、看书、和家人相处,哪怕是发呆都行。每一天,中午挤20分钟时间睡个觉;尽量按时下班,买菜回家去慢慢做、慢慢吃;晚上不上网,少看电视,和家人一起出去散散步。

     慢生活,不代表你动作慢。你可以快步走,然后,偶尔停下来看看风景,这也叫慢生活。如果你慢走,却一直不停步,总是看手表,看目标远在何处,那也不是慢生活。

     一个真正会工作、会生活的人应该是那种“快得起来,慢得下去”的人,这样才能拥有积极而又健康的生活。

     关于“慢生活”的作品推荐

     《慢生活》

     方建国 编著 洪昭光 主审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为“健康大使”,洪昭光是慢生活方式的倡导者。资深慢生活家方建国对慢生活的解读和洪教授对慢生活的再度倡导,指引人们对新的健康生活方式进行深度思索。

     《慢》

     米兰·昆德拉 著 马振骋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部小说引发人们思考,到底何谓慢、何谓快。在宝贵的人生中,怎样才是最有价值的?恰恰不是匆忙地完成自我展现,而是以慢的技巧,微分每一个瞬间,演绎最出色的有条不紊。

     《闲情偶寄》

     (清)李渔 著 杜书瀛 评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闲情偶寄》是清初文人李渔撰写的一部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内容的“寓庄论于闲情”的随笔。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富有情趣的内容、轻松悠游的文笔而广受喜爱。

     生活哲思动画短片《德里克的慢生活》

     平凡到极致的生活就变成了平庸,这就是动画短片中人物德里克的真实写照。然而,动画短片的奇思妙想让这位上班族邂逅不同世界,快与慢的节奏冲撞,一次不同的尝试,他的生活从此改变。

     《慢慢慢生活》

     祁漪 演唱

     这是一首非常舒缓的歌,适合你想放慢生活的时候听,缓慢的节奏让你根本快不起来。

    

     获得更多健康资讯请扫描此二维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庭保健报健康家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