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远远甩开其他人!不看亏大了
2016/10/4 家长必读

    

    

     曲别针 发散思维 创造力

     共1660字 建议阅读时长4分钟

     曲别针有什么用途?

     别胸卡、挂日历、别文件、别徽章、挂窗帘、订书本……睿妈如果认真的去思考,可能会想出几十种用途吧,如果能够在房间走一圈,或许能找到一百种用途。

     各位家长试试可以想到多少种用途,想到的用途越多,说明你的发散思维能力越强。发散思维的特点就是不按常规,让大脑“飞”起来,通过多种角度、不同位置进行思考,向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析。

     上面的问题是在1987年我国的一次“创造学会”上提出的,提出问题的人是日本的村上幸雄先生。问题提出之后,会上的学者一片哗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每个人都能说出几十种答案,这时,有人问村上幸雄先生:“你能说出多少种呢?”

     他举起右手,伸出了三个手指:“我能说出三千种用途。”

     在场所有的人都震惊了,完全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曲别针竟然有那么多种用途。这时,中国魔球理论的创始人、著名的许国泰先生站了出来说:“我可以想出三万种用途。”

     他接着说:“首先要分析曲别针的各种属性,把曲别针分解成铁质、重量、长度、截面、弹性、韧性、硬度、颜色等十个要素,然后各种要素都能起到作用,要素之间两两相乘也都有用途,依次类推,曲别针的用途远远不止三万种。”

     这就是发散思维能力的作用。发散思维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从小培养的一种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强的孩子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喜欢阅读,能够自主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何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呢?

    

     ◆◆ ◆

     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

     每个周末晚上,家里都会召开“家庭会议”,其实就是一家三口聚在一起,闲聊一下这一周发生的事情,讲一下内心的想法,发泄一下情绪。

     每次会议开完,睿睿都自告奋勇的进行归纳总结,把我们一周发生的事情都进行归纳,然后还认真的评价一番,每次让我们捧腹大笑。

     搞笑归搞笑,每次家庭会议的总结对睿睿都很有帮助,睿睿的交流能力和归纳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可以在每周的休息时间,让孩子把一周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既可以考察孩子本周的学习状况,对孩子一周的学习有所了解,又可以锻炼孩子的归纳能力。

     让孩子养成做完事情之后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会让他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受益匪浅。

    

     ◆◆ ◆

     创造开放的家庭环境

     想要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一个开放活跃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给孩子思维“飞翔”的空间。不要拘束孩子的思想,多给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比如要做一桌丰盛的晚餐,可以让孩子来参与制定菜谱,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提高孩子的参与度。

     其次要多赞扬孩子,不要过度在意结果。不要因为孩子拆坏了玩具而去指责他,家长在意的应该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可以让孩子聊一聊他的想法,然后和他一起共同分析一下过程,找到失败的原因,去肯定他的想法,赞扬他的过程,而不是只看到结果,就去批评,这样只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第三是多带孩子参加实践活动。毫无根据的想象只能是幻想,而由实践所引发的想象才是有价值的。实践活动是孩子发散思维能力的源泉,多参加实践活动,能为孩子的思维找到依据,更好的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并能够与生活相结合。

    

     培养孩子发散思维能力的具体行为:

     读故事和编故事:孩子都喜欢读故事,因为故事里有比现实更加美好的世界,孩子会幻想自己就是白雪公主,自己在奇幻森林里探险,读故事能给孩子带来更多想象的空间。

     而编故事则可以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孩子自己去创造故事,设计人物和情节。家长可以主动做孩子的倾听者,如果孩子没有能力编出完整的故事,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完成。

     创造游戏:孩子喜欢新奇的事物,已有的游戏早就玩的厌烦,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创造新游戏,比如纸牌的不同玩法,棋类的新奇玩法,改编过家家等传统游戏。

     孩子的想法也许幼稚可笑,提出的游戏或许不够公平,家长一定不要嘲笑孩子,而是陪伴孩子去玩,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改进游戏,最终达到公平有趣,既锻炼了孩子的发散思维,也锻炼了孩子的创造力。

    

     生活当中很多事情都能够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拘束孩子的思想,打开孩子思想的牢笼,天空才是他们的极限。

     家长必读(ID:czdkuaile)原创作品

     转载请标明出处,否则必追究到底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家长必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