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你不是答案,就是问题?
2015/7/20 精读

     【一】

     哪种情况更恶劣?

     情况一:你和一个同伴在冰面上行走,同伴一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而这个冰窟窿周围的冰面较薄,你要是救了他,自己也有掉下去的危险,于是你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情况二:你和一个同伴在冰面上行走,经过一片较薄的冰面时,为了降低冰面承受的压力,减轻重量,你一把推下了同伴,致使他掉进冰窟窿。

     把这两种情况分析后会发现,情况一属于见死不救的行为,情况二属于故意杀人,两种行为最终都使同伴丢了性命。因此,理性来看,这两种行为都应该受到同样的谴责。然而,我们的内心却隐约感觉,比起故意杀人,见死不救似乎不那么严重。为什么你会有如此感觉?因为你陷入了一种思维错误——不作为偏误

     【二】

     什么是不作为偏误?

     不作为偏误指的是,在无论行动还是放弃行动都会带来损害的情况下,很多人往往就会选择不采取任何行动去改变现状。

     这种思维偏差解释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职场上,比起故意施加损害在他人身上的行为,我们会觉得设圈套让别人自己跳进来,似乎没那么严重。

     在无论如何公司都会倒闭的情况下,我们会觉得没有研发任何新产品,似乎比研发了一款错误的产品要来得好一些。

     投资活动中,相比卖了一只股票后又买了一只错误的股票而言,死抱着几年前买的一堆差股票不卖,似乎就感觉好一些。

     在有些地方,不作为偏误有时竟根深蒂固得令人膛目结舌。比如在德国和瑞士,即便临死的病人已明确表示自己希望接受安乐死,但协助病患成功安乐死的人,仍然需要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而耐人寻味的是,同意给临死病患放弃维生措施的人,却是无罪的。

     为什么明明结果一样,不作为就合情合理,而采取行动就招来横祸呢?因为从主观上来说,不作为造成的损害似乎比较无害一点。因此,出于自我保护或趋利避害,很多人就会选择不作为。

     【三】

     为什么我们很难摆脱不作为偏误?

     假设你是国家药品局局长,现在正面临着一个伤透脑筋的决定:有一种新药,可以治疗某种绝症,在短期内挽救80%的生命。但这种新药的副作用很强,可能会导致20%的病患立即死亡。那么,对于这样一种药品,你是选择批准还是不批准呢?

     按照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你肯定会选择不批准。因为在你看来,当场置20%的病人于死地,比本可以拯救80%的人但却没采取行动要严重得多。事实上,这也是不作为偏误的典型做法。

     这时候,假设你已经认识到了这种思维偏差,于是,你理性地决定批准这批新药。结果不出所料,果真出现一位病人用药后死去的悲剧。你能想象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媒体必然群起讨伐,大幅报道此事,你也自然因此丢了乌纱帽,黯然下台。这个时候你再开始后悔当初的决定,就无济于事了。

     因此,从这个例子来看,顺应民众的不作为偏误,有时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批准药品的错误决定所带来的后果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声誉或生存,而不作为的后果看上去却跟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正是人们难以摆脱不作为偏误的原因。虽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却从恰到好处地揭示了某些情况下不作为的原因。

     【四】

     不作为偏误对我们有何启示?

     ①面临选择时保持头脑清醒

     尽管我们很难摆脱不作为偏误的错误思维,但在生活中我们仍然要予以警惕,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一目了然的情况下,如果采取行动显然能够避免未来的某种损害,我们就必须有所作为。

     ②做解决问题的行者

     不作为就是有问题。1968年的欧洲学生运动提出过一个口号,就是对不作为偏误的一种反抗:如果你不是答案的一部分,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这个口号要传达的意思就是:给出答案表明问题得到了解决,而没有给出答案就表明在拖延问题,拖延问题这一行为,本身就是问题,所以说,没有答案,“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因此,对于问题,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是:不做是非对错的评判者,而是解决问题的行者

     ③不畏失败,勇于尝试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往往会因为害怕失败,而宁可选择不尝试,不作为。但dropbox云存储的创始人德鲁说了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因此,要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就要不畏失败,勇于尝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挫折?请看微课面对挫折,你会给你的反弹力打几分?

     作者:精读 [Jingdu999]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精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