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感情,都拎得清这3件事
2018/7/24 7:00:00 精读

    

     “我有时候好喜欢你,有时候又好想换掉你。”

     01

     不与父母过多地纠缠

     最近,一档叫做《我家那小子》的综艺节目,让很久没出现在大众视线的朱雨辰又火了一把。

     原因是他的妈妈在节目中散布了一些“惊人”言论:

     “男女分工不同,女人就该做贤妻良母。”

     “我是用我的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的。”

     “我完全没有自我,我一个人顶两个菲佣。”

     她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无论朱雨辰去哪拍戏,她都会跟着,给儿子做饭。

     节目里,朱雨辰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随手就是一桌佳肴。

     观众们惊叹于他的厨艺时,朱妈妈一语戳破:“都是半成品!”

     打开冰箱,可以看到里面满是焯好的排骨,洗好的青菜,切好的肉丝,还都按照一顿饭所需的分量放好,只要稍稍加工一下就可以食用。

     如此“事无巨细、体贴入微”的掌控,年近四十的他,至今单身便不足为奇了。

     从朱妈妈的言论中得知,对于朱雨辰的感情生活,她也没少介入,她坦言,儿子的每段恋情她都知道,并且都会干扰。

     朱雨辰的恋情,为人所知的两段,一段是和国民女神汤唯,另一段是和宋丹丹的干女儿姜妍。

     两段恋情都以失败告终,大概都有朱妈妈的功劳。

    

     节目播出后,朱妈妈的教育方式遭到了炮轰。

     但现实生活中和她一样的父母,其实不在少数。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在亲密关系的相处中出问题。

     比如,你的母亲从小对你管头管脚,碰巧遇到自己的伴侣是一个细节控,你就会变得相当敏感,此时两人的关系就会立刻紧张起来。

     一个人与父母之间的功课若没修完,便需要在其他亲密关系中去完成,逃也逃不掉。

     因此,要发展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就应该在心理上,先与父母“离婚”。

     这里说的“离婚”,除了生活上的断奶,更重要的是精神上不再过多地与父母纠缠

     你可以告诉他们:谢谢他们的关心,自己已经成年,需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希望搬出去住,也希望他们能理解。

     一次这样的沟通达不到目的,你就要持之以恒地肯定他们对你的爱,并表达自己的诉求。

     当他们接受了你的诉求,你才能真正成长起来,你的爱情之路自然也会顺利起来。

    

     02

     不争对错,只讲情绪

     一段感情中,很多人都经历过“三个月死”的爱情魔咒。

     朋友花花就是这样,她坦言,从高中到现在,除了初恋的时间久一点,其他的都没超过三个月。

     分手原因无非都是“一开始很喜欢,但三个月后问题暴露了,发现对方不是自己最初喜欢的那个样子。”

     这大概是每个恋爱中的男女都有过的困扰。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恋爱初期因看到优点而相爱,却在三个月后由于缺点而分手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终身成长词典里的《263:首因效应》,也就是先入为主的效应。

     比如,对于具备以下特点的人,你愿意让他做你的伴侣吗?

    

     答案是否定的,对吗?那如果是下面这个人呢?

    

     印象是不是好多了?这个人虽然不完美,但是他的聪明和上进吸引了你。

     事实上,图中的两种描述只是以不同的顺序提供了相同的信息而已。

     我们对伴侣的初始判断,会由于这些心理效应的影响,忽略我们对其他信息的获取。

     但随着感情的深入,这些心理效应会慢慢失去作用,继而发现更真实的对方。

     心理学上有一个这样的公式:

     值得拥有的程度=吸引力×被接受的可能性

     如果你对一个男生从一开始的投入到三个月后的失望透顶,或多或少会有行为上的表现。

     当对方收到你的语言或非语言的“失望信息”后,也会相应地对自己做出评价。

     如果意识到自己被接受的可能性不大,也许会主动放弃或者在行为上有所退缩,用以保护自己。

     因此,很多人在发现更真实的对方后,会选择放弃。

     为了破除“三个月魔咒”,心理专家提出2个建议:

     ①接纳差异

     除了信仰上的差异,对于鸡毛蒜皮的小事也需要保持这种心态

     比如,你认为男友应该每天给你打两个电话,但你交往的这个他就是喜欢两天打一个电话,你不能单凭这一点就做出“此人不值得交往”的论断。

     ②给对方积极的肯定

     许多人容易在关系深入后,将所有的喜好直接显现在脸上,美其名曰真性情。

     但谁也不喜欢一个总是对自己挑毛病的人,要让对方喜欢你,你至少要多表达一些正向、积极的能量,包括真诚地赞美、认同、鼓励对方

     比如,平时不做家务的老公今天突然拖起了地,你对他说“老公辛苦了,地板拖得真敞亮”就一定比“太阳打西边出来了”的讽刺要好。

     最重要的是,给对方一个好的情绪

     因为感情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家是讲感情的地方,而不是说理的法庭。

    

     03

     不回避心中的“坏小孩”

     前段时间,结婚一年多的朋友木木跑来群里吐槽自己的老公:

     “他现在的样子和我当初预想的完全不一样,我不喜欢这样的他。”

     “我们的相处模式让我接受不了,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差异太大了。”

     ……

     这和前面的“三个月死”的魔咒有点类似。

     究其原因,除了首因效应的作用在逐渐减弱,更重要的,其实是不能和内心的“坏小孩”和平相处

     《亲密关系 : 在爱中找回自己》这本书提到:

     小的时候,老师父母给我们立下规矩:我们只有安静地坐着、认真学习、努力地拿好成绩,才是大家眼中定义的好孩子。

     当好孩子的结果就是可以得到更多的表扬和爱,以及相应的物质奖励。

     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把内心那个好奇、冲动、叛逆的“坏孩子”隐藏起来。

     可是坏孩子不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消失,而是跟着我们的身体一起长大。

     一旦出现合适的时机,他就会窜出来,并且来势凶猛。

     所以,当双方内心里两个“好孩子”相遇时,他们会甜蜜无比,觉得能够遇到对方真是三生有幸。

     如果是一方内心的“好孩子”和一方内心的“坏孩子”相遇,好孩子往往会让着坏孩子,矛盾也容易化解。

     而当双方内心的“坏孩子”相遇时,两个坏孩子就会打起来,彼此都觉得悔不及当年眼瞎,好想换掉对方。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孩子和坏孩子的一面,有冲突才真正体现了人性。

     这时候,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坏孩子,同时接纳对方的坏孩子,并学会和他相处,才是唯一的正解

     当内心那个发怒的坏孩子冲出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尝试着跳出当下的情绪,让自己从冲突的环境中抽离出来,告诉自己:“停,冷静一下再说”。

     接着和自己的坏孩子走到一边,找到他出来惹事的原因,慢慢地,那个坏孩子自己就会平静下来。

     因此,当你和你的伴侣因为两个坏孩子而争吵、冷战甚至互相伤害时,先别急着做决定,试着和对方一起关注自己内心的坏孩子。问问他们:“嘿,你需要做什么?”

     彼此坦诚交流后,你会发现,你和伴侣两人的坏孩子长得很像。

     也正因如此,你们才能彼此吸引,走到一起。

     既然如此,不如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坏孩子,彼此接纳对方的好孩子和坏孩子,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换掉对方。

     感情世界中,我们似乎一直在寻找更好的另一半。

     事实上,我们只是一直在寻找医治自己的良方

     因为很多时候,伴侣的问题,恰恰暴露了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

     与其苦苦寻觅,不如好好地守住当下的伴侣,让他带着你去看、去经历、去突破。

     在不断加深感情的过程中去真正发现你自己,成就一个更好的你。

    

     今日词条推荐

     290:变色龙效应

     现实生活中年,在一起生活多年的夫妻,往往在外貌、表情、形体,甚至许多爱好上都有非常相像的地方。

     这被称为“夫妻相”。

     事实上,夫妻两人在一起,并没有刻意去互相模仿。

     但由于无意识模仿的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后,会不知不觉地“雕刻”对方。

     通过无数次的交流,改变对方的特征,达到心有灵犀的高度默契后,就连行动和表情都变得和谐一致。

     这就是所谓的“变色龙效应”。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精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