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22岁,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2018/11/18 7:00:00一个七喜 精读

    

     来源 | 一个三有青年(id: oneyoung3)

     01

     后台收到读者留言,他问我:

     博主,我现在在读大学,周围的人都是成群结伴的,只有我独来独往。本来22岁的人应该充满活力,但我对社交活动都很恐惧。微信不喜欢加人,不喜欢互动,连朋友圈都不发。这样是不是不正常?

     “22岁,独来独往,不发朋友圈,对社交活动都很恐惧”

     这让我想起一个喜欢自称社交恐惧症的朋友,他说,“我不算是享受孤独的人,自己一个人待久了,说没有过一点空虚的时候也是假的。但还是不喜欢社交,这让我更难受。”

     我可以明白他的意思,他需要有人陪伴,但并不想踏进那种闹哄哄的氛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人喜欢说自己不善交际了。

     这好像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只是社交为什么不被喜欢了呢?

    

     02

     其实社交本身并没有错,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一样。喜欢社交的人也有他们的快乐之处。

     真正让人难受的,是社交时努力迎合别人,强行融入不适应的群体。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你为了不成为异类,强行跟不熟悉的大伙出去玩。回来后你感到很疲惫,好像嘻嘻哈哈过后,更多的是空虚;

     明明周末有点时间想做自己的事,可是同事们都一起出去喝酒唱K,你唯恐被孤立所以就去了;

     你微信里加了很多个好友,和他们在朋友圈互动越来越频繁。其实你知道,你和他们不过是点头之交,加了微信后,就没有再见过面;

     ......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里,独自一个人就是不好的,独来独往的人必定性格差,不受人亲近。

     “那个人老是独来独往,性格一定很不好吧。”

     所以我们害怕不合群。为了摆脱这种印象,我们或多或少会刻意假装合群,使自己不成为一个异类。

     03

     当然,不是所有的社交都是有意义的。无效的社交只是在消耗自己,它使合群变了味,演变成了迎合讨好。

     记得蒋方舟曾经在《奇葩大会》上分享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她说很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希望得到认可和喜欢,所以总会不自觉地讨好别人。

    

     无疑,这个过程让她很困扰,深感失去自我,也很不舒服。

     那个自称社恐的朋友说,他很能理解蒋方舟的做法。因为他也是这样的人,努力希望给人留下好印象,所以不懂得拒绝别人。害怕自己是异类,急于融入新的圈子,但总与自己格格不入。

     04

     我并不同意,“不社交等于没朋友,不合群等于孤僻”这样的说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为什么必须人人一样呢?

     你身边里也有这样的人吧。雷打不动,每天早起学习,虽然不善言谈,也不喜欢出去玩,但矜矜业业,有一项自己的专长,有自己的世界,不喜欢社交,有处得来的小圈子。

     他可能是你的舍友、朋友、别人家的孩子、同事或者就是你。

     他不喜欢社交,总是独来独往,但想要做的事总能专心做到。比如考研成功、考证成功、拿到想要的offer、坚持长期的爱好。

     蔡康永说过,你要得到什么,就一定要失去什么,这应该是成人世界最基本的准则了。

     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只是个人选择而已。

     如终身成长词典词条《635:多元人生》中说:人生并不是一个模子,而是具有多样性。

     敢于做自己,能自成风格,不盲从别人的生活方式。在我看来,比拥有好人缘更难得。

     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更需要勇气。

    

     05

     其实没有纯粹内向或者纯粹外向的人。和喜欢的人可以千言万语,和聊不来的人可以一言不发 。

     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讨到人人喜欢。你不需要迎合别人,只需要做好自己。

     电影《阿甘正传》有一句台词,别人问阿甘: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阿甘回答:什么意思?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

     有时候坦然一点做自己,比什么都好。

     作者:七喜,一个有颜有钱还有趣的大男孩,文章来源于公众号:一个三有青年(id:oneyoung3),有趣青年的的聚散地。

     关联拓展阅读

     635:多元人生260:人生境界

     159:孤独220:自爱386:取悦症

    

    

     ↓怎样不知不觉,构建你的知识体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精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