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白岩松推荐,季羡林散文集《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2019/9/24 7:00:00苏云 精读

    

     在这个五光十色的时代,充满着太多的喧嚣和诱惑。我们被生活裹携着冲向前方,整日忙忙碌碌,却不曾问过自己到底为谁而忙,更少去思考自己内心到底所向何处。

     年少时的梦想日渐凋萎,年中时的理想日益忘却。当我们越走越远,是否还能记得,当初为何出发?

     可,生命只有一次,难道要在我们年老时才悔不当初吗?

     也许,我们能从已故大师季羡林季老先生的身上找到答案——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哪怕坎坷艰辛,也不忘对真我的坚持追求;哪怕平凡琐碎,也不失对世事的温暖洞明;哪怕望九之年,依然青山不老,徐徐渐进。

     我们得活出自己的样子。这一生,才不算白活。

    

     01寻我——对真我的追求

     季老先生出生于山东省临清一个叫官庄的地方,出生时“家里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梁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当年贫困的家境,使他不得不在6岁时候,离开双亲去跟叔父一起生活,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贫困、单调、死板,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但是,就是这样的家境,使他终生受用不尽,激励他前进,鼓舞他振作。

     他的青少年时代,正好是封建兼维新的教育,再加上军阀混战时期,“临时亡国奴的影像”是他当时心境的记忆。

     也正是这样战火纷飞不安定的时代里,他开始学古文,写散文。

     就像他说的那样“对我自己来说,文章能抒发我的感情,表露我的喜悦,缓解我的愤怒,激励我的志向”。

     193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跟经历过“毕业即失业”的我们一样,他彷徨迷茫,忧愁着饭碗问题,夜深人静之时,也曾脑袋里像是炸开了锅,结果却是一筹莫展。

     后来因为发表过一些文章,被母校省立济南高中邀请担任国文教员。但是,一年后不甘庸庸碌碌生活的他,申请中德交换生项目,获得赴德留学机会。

     他原本只打算在德国两年,拿到博士学位后就回国,不料中日战争爆发,回国的路被切断,这一耽搁就到了二战结束,在德国居留十年之久,几乎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正是这样的年代,让他学习古文,积累了中文功底,又有机会学习外语,给了他看世界的眼睛。最重要的是,让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了自己的梵文研究方向,确定了自己一生的道路。

     出身平凡的人,有不平凡的精神,那他的人生就是伟大的。

     季老用自己一生经历告诉我们: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放弃。生活中,挫折、困难不可避免。面对不顺,正视它,勇往直前,接受挑战,才能雨过天晴,见到彩虹。

     02守我——对世事的洞明

     在做人做事方面,季老把自己的原则归结为“三真”:真情、真实、真切。

     在随笔《做真实的自己》中,他写到:

     “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

     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品行好坏方面,季老提出: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随笔《我写我》中,他说:

     至于说真话与谎话,这当然也是衡量品行的一个标准。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地超过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

     在人际关系方面,季老写的一篇随笔《世态炎凉》讲到:

     世态炎凉,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用不着多伤脑筋。

     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

     因此,我没有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这也是季老的“真”。

     关于人生,季老如是说:

     “每个人的人生是不同的,每个人对人生的意义认识也不同,既然我们幸运地拥有了生存的机会和权利,那么就该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情,让生命大放光彩,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也才有价值。

     而人如果对自身生命意义不明白,那么行为就没有了标准,生活的态度也无从确定,于是一切变得茫无所措。”

     这些,都是季老的“真”。

     03终我——对生命的释然

     你想到了死没有?

     想到过的。而且不止一次。不这样也是不可能的。

     您怕死吗?

     当然怕死了!……仅仅被你这么一问,我都觉得好害怕。

     随着我们慢慢老去,体能的衰弱,疾病的突然袭来,我们会越来越害怕死亡。

     有的人,为了减轻恐惧心理的折磨,选择故意视而不见,逃避事实;有的人,却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充满璀璨的阳光,好好体会死生互为一体。

     季老随着90年代进入望九之年,这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对生死的态度更为清晰。

     他在《九十五岁初度》里说

     “人间正道是沧桑,时光流逝,是万古不易之理。人类,以及一切生物,是毫无办法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对于这种现象,最好的办法是听之任之,用不着什么哀叹。”

     这也是他对生老病死的态度。

     季老八十岁以后所写的文章里,谈论最多的就是疾病和死亡。他的《老年谈老》中写道他多年以来就有一个座右铭,是陶渊明的一首诗: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翻译过来白话就是“该死就去死,不必多嘀咕。”

     他还把江文通《恨赋》中 “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改为“自古皆有死,何必饮恨而吞声”。

     因为对于生死,他一不饮恨,二不吞声,他只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这就是他对老年、对生死的态度。

     他还写了《老年十忌》,其中之一就是忌“无所事事”。他认为一个人到了六十多岁退休的关头,往往正是知识积累和资料积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

     一旦退下,对国家和个人都是一个损失。有进取心,有干劲者,可能还会继续干下去的。可是大多数人则无所事事。

     学海无涯,何妨再跳进去游泳一番,再扎上两个猛子,不也会身心两健吗?

     季老用晚年的成就证明了:步入老年,依然可以有所追求有所为。虽然进入耄耋之年,但他学术生命仿佛进入了黄金时期。

     尽管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缠身,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放松”,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潜心研究,勤奋写作。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在北大,他的灯总是第一个亮起来的,成为北大的一盏明灯。

    

     04结语季老的文章语言浅显明白,平实而不华丽,道理深刻明了,且易听易懂。

     整本书读完,你会发现你的童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全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人生总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时刻都应该乐观豁达、坚持努力。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窗暖阳,一念心安。初心若在,岁月无恙。

     作者:苏云,精读读友会会员。用时间换天份,越努力越幸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更多苏云的文章,请点击:

     一本感动万千读友的书:幸福,有时真的很简单“我都是为了你好”:破坏一段关系,这句话就够了

     8分钟读完《影响力》,识别顺从6原理,少受影响少上当

    

    

    ↓怎样不知不觉,构建你的知识体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精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