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管,孩子越逆反?这么做,比吼一千句都管用!
2018/4/12 12:45:20 医知袋鼠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说“孩子不乖”:孩子吃饭的时候玩,说孩子不乖!孩子不想去幼儿园,说孩子不乖!孩子见到亲戚朋友不愿意打招呼,说孩子不乖!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说孩子不乖……

    

     但实际上,没有不乖的孩子,多得是我们对孩子内心想法的忽视。只有我们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和孩子一起剥开困扰孩子的真正原因——“洋葱核”,才能让孩子更无拘无束的快乐成长,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

     没有不乖这回事

    

     刚上完工作坊的学员小米突然有了个发现:“我儿子很喜欢自己小时候的衣服,新买的衣服都不喜欢穿,我刚刚突然想到了原因,因为我每次看他小时候的照片都会说你小时候好可爱啊……我一直没发觉,原来他的小时候就成了所谓的‘别人家的小孩’,我一直讨厌‘别人家的小孩怎么怎么好’的说法,原来我也在做这样的事情。家里墙上挂着儿子小时候的照片,所以我真的经常这样说。”

     成都有位妈妈苦恼于孩子一进超市就一定要刷卡买东西,在与我聊天的过程中,她突然想起,有一次当孩子拿着她的卡给售货员刷时,旁边有位奶奶把孩子猛夸了一顿,就是在那次之后,孩子才一进超市就要买东西的。

     杭州工作坊有位妈妈经过倾听,发现孩子不去幼儿园的原因是感觉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了;不想穿某件衣服,原来是那件衣服穿上身会有刺痛感。

     有位成都的妈妈发现,在奶奶把孩子的玩具强行送给其他小朋友后,孩子就变得不愿意分享玩具了。

    

     有些孩子会对他人甚至是自己使用暴力,这些孩子通常都曾被暴力对待过。几年前在北京的一次讲座上,一位爸爸在课间休息时问我:“安心老师,我的孩子总是喜欢打自己。什么办法我都试过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他还是会打自己。”我对这位爸爸说:“你若不能停止打他,他又怎么能学会停止打自己呢?”这位爸爸当时眼眶就红了,若有所思地道谢离开。

     很多时候,孩子的某些行为,哪怕是父母认为不合理的行为,其实跟大人一样,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些需求可能是安全感的需求,可能是生理需求,或其他需求。当然,也有可能是一种情满而泄,由于压抑的情绪导致了某些行为。而我们太容易掉进评判的习惯中,用好与不好或是乖与不乖来评判孩子。

     在我看来,孩子没有不乖这回事,也没有所谓的行为偏差,有的只是我们还未了解的真相。而当我们说孩子不乖时,其实是带着权威和不尊重的。我们的孩子不会说父母不乖,我们也很少说某个大人不乖,却把这样的字眼用在孩子身上。

     托马斯·戈登博士说,“不乖”是父母的语言,与父母看待子女的传统方式密切相关。当孩子的行为和父母的期待相违背时,父母就会说孩子“不乖”。

     在托马斯·戈登博士看来,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需求。他认为,如果父母能够采用以下原则对待孩子,对父母而言,家庭生活将会减少纷争,对孩子而言,家庭生活也会更快乐。

     原则一:孩子和成人一样,有一些很重要的基本需求,而且他们也会努力不断地做一些事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原则二:孩子并不是不乖,他们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一些重要需求而采取的行动。

     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合理的。没有孩子不乖这回事,只有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被看见;也没有所谓的偏差行为,那是孩子爱的呼唤。

     有多少时候,我们忽略了对孩子的尊重,孩子打碎一只碗,可能得到的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责备,而如果是一位成人打破一只碗,可能你只会轻声说“小心哦”。

     孩子胃口不好,不想吃饭,通常我们都不允许,而换作大人则无所谓。甚至孩子想穿或不想穿某件衣服,都需要得到我们的允许。

    

     孩子发表某个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我们就启动说教机制,如果是对成人,我们则有可能一笑置之。孩子的行为我们不接纳,就给孩子贴上一个“不乖”的标签,但我们极少会说某个大人“不乖”。尊重孩子,有时就只是简单的不评判孩子,不把孩子当作不懂事的小孩看待。

     只有这样,才能为进一步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并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看到真正的“洋葱核”

    

     当孩子处在问题区时,我们可以通过倾听孩子来协助孩子表达。倾听的方式有基本倾听和积极倾听,P.E.T.经常使用的技巧是积极倾听。积极倾听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剥洋葱”,困扰孩子的真正原因就是“洋葱核”。

     我们通过倾听,看到孩子最担心的是什么,了解了问题的核心,就可以一起来想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候,孩子也会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的方案。这就是“剥洋葱”,通过倾听孩子,从而发现真正困扰孩子的是什么。而一旦孩子了解了真正困扰自己的是什么,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怎么办”的答案也就自然浮现了。

     还有一点要说明: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剥洋葱”,有时候对方只是被某个情绪困扰,未必需要“剥洋葱”。

     当孩子有什么父母无法接受的行为发生时,父母最习惯的发问方式通常是“怎么办”,第一反应是怎样阻止孩子的行为。这样做治标不治本,如果不了解根本原因,孩子的某些行为还是会反复。

     不要急着问怎么办,而是问发生了什么,这个问更多时候指的是问父母自己。

    

     有一次,我在微课里分享了这个观点,然后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她:安心老师,我的儿子现在快18个月了,还不怎么会说话,但是能听懂我的话。最近两周突然特别爱发脾气,一点儿不顺他的意就倒地打滚,出门和小朋友玩,激动起来就会抓小朋友的脸。我试过严肃地跟他说这样不对,也试过温柔地跟他说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很激动,我们可以用别的方式去表达,但是都不奏效。请问,有什么方式能有效地帮助他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

     我:亲爱的,就如你所描述的,孩子是突然有了这样的状况,这个时候不要急着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不要想尽办法试图阻止他的这种行为,而要去好奇,发生什么啦?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她:最近,我和他爸不停地争吵、冷战,可能是因为这个,有一段时间我经常抱着他落泪,他就静静地看着我。

     我:很有可能是这个原因,孩子身处的外在环境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种能量会让孩子不安,他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所以通过发脾气等方式来释放他的焦虑。

     知道了原因,我们就知道怎么办了。18个月的孩子跟母亲的联结还非常深,最好的方式当然是母亲做调整,尽快从情绪中走出来。如果无法调整,那也没关系,坦诚地跟孩子表达:妈妈现在不开心,但这是妈妈的事情,跟宝宝没关系。最怕的就是妈妈不开心还要假装开心,孩子感受到的能量和妈妈告诉他的不一致。这时候,孩子可能会很困惑,因而出现某些我们不能理解的行为。

    

     小满格有段时间很抗拒上幼儿园,有时接她放学后,她会说:“妈妈,我今天没有哭,我很乖。”

     有一天她的妈妈意识到,有好几次她跟孩子说“妈妈希望你开心地上幼儿园”。这些话可能给孩子带来了很大压力,她重新跟孩子说:“宝贝,妈妈不应该说要你在幼儿园开心,你开心或者不开心都是可以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满格很怀疑地看着她说:“哭也可以吗?真的吗?”

     第二天早上,满格笑嘻嘻地说:“妈妈,我今天在幼儿园是要哭的哦。”妈妈说:“想哭就哭。”她就假装大哭一声,然后大笑着跑开,开心地去幼儿园了。

     在这之后,满格不再抗拒去幼儿园了。老师们也反馈说,她这些天有很大变化,更放松、更投入。

     早上准备出门去幼儿园的孩子,突然哭着说要回家,看看西安的一位妈妈如何通过倾听帮助孩子找到真正困扰他的问题。真正的困扰一旦被倾听,问题的解决就容易多了,孩子也会想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孩子哭闹着要回家,不去幼儿园)

     妈妈:好,妈妈知道你想要回家,你哭的话,妈妈担心弟弟会被吵醒,我们去外面说。

     (在外面找了张凳子坐下来,孩子一直在哭,并碎碎念:妈妈,我就要回家)

     妈妈:哦,妈妈懂了,妈妈也很想家。可是现在还是早上,太阳刚升起来,妈妈要去上班,你要去幼儿园。放学后妈妈接你回家,好吗?

     孩子:(哭得更大声了)妈妈,我不去幼儿园。

     (似乎另有原因,继续倾听)

     妈妈:嗯,可是你不想去幼儿园。

     孩子:我要回家,我不去幼儿园。

     妈妈:哦,回到家,你就不用去幼儿园了。

     孩子:(哭声慢慢小了)妈妈,我不去幼儿园。

     妈妈:嗯,看起来真的不想去。可是前两天你不是很开心吗?发生什么事情了?

     孩子:(哭得更大声了)我没有20个弟弟。

     妈妈:(瞬间明白了,忍着笑)哦,昨天答应老师让妈妈给生20个弟弟,可是现在没有。

     孩子:嗯,老师要弟弟。

     妈妈:哦,现在没有20个弟弟,你担心老师要家里的弟弟。

     孩子:嗯。

     妈妈:哦,妈妈知道了。那妈妈想确定一下,你是因为妈妈没有生出来20个弟弟,担心老师要家里的弟弟,还是反悔了不想给老师任何一个弟弟?

     孩子:我反悔了,妈妈再生的弟弟还是我的。

     (昨晚说让再生20个的时候,爷爷在旁边说,妈妈再生20个还是你的弟弟啊,当时他很纳闷,睡了一晚估计想明白了)

     妈妈:哦,这样啊,妈妈再生的弟弟还是你的弟弟,你不想送了。那怎么办呢?

     (停止哭泣,思考)

     妈妈:(着急上班,给孩子出主意)要不然我们送个苹果给老师,然后跟老师说,老师,我可以分享好吃的,但是我们家弟弟不能送人。好吗?

     孩子:那好吧。妈妈,你说。

     妈妈:你需要妈妈告诉老师吗?

     孩子:嗯。

     妈妈:好,妈妈一会儿告诉老师,我们反悔了,以后不送弟弟了。

     情绪稳定了,我们一起去幼儿园。老师抱起他,然后我兑现承诺,跟老师说,我们家弟弟不能送人的。老师笑着说:“好的,那我们自己生吧。”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孩子昨晚半夜突然不睡觉,坐到弟弟脚底下。我以为他想要睡在弟弟这里,原来是担心弟弟被送人啊!

     第一次运用P.E.T.剥出了“洋葱核”,原来真的不是想回家那么简单,也看到了三岁多的孩子对承诺的认真。

     内容摘自:《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安心 / 著

     武志红+凯叔+李雪+许宜铭+李小萌等知名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力荐

     袋鼠公开课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家长们逐渐度过了照顾孩子的手足无措期,不论是孩子的喂养、纸尿裤的更换、还是常见疾病的护理,都开始变的得心应手。然后,我们又要面临一个新的难题,就是孩子逐渐进入叛逆期!

     所有事情都必须要顺从他的心愿,一个不如意就大声哭闹;“不”、“就不”习惯性挂在嘴边;变得自私,自己的玩具、零食不愿意跟别人分享;甚至动手打人、摔东西……很多家长的概括就是:总喜欢跟自己对着干!

     那么,导致亲子关系起冲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化解这些冲突,避免冲突中的父母和孩子遭受伤害呢?

     本期《袋鼠公开课》,袋鼠麻麻邀请到了P.E.T.讲师、国家心理咨询师付琳老师,帮助大家巧妙化解亲子冲突!

    

     课程大纲:

     亲子关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

     为什么明明爱孩子,TA却不明白

     冲突不可怕,它让我们更真实的相遇

     怎么做,才能让冲突中的父母与孩子免遭伤痛

     公开课时间:2018年4月13日 下午2:00~3:00

     课程形式:45分钟授课+15分钟互动

     参与公开课,与老师进行互动,提出您的问题,袋鼠麻麻将会从中挑选6位积极互动的网友,每人赠送一本安心老师的这本《在背后远远的带领》!

    

    

    点击进入直播间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知袋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