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的相处禁忌,这部9.5分的经典喜剧早就教过我们了
2019/7/24 12:00:00问答编辑部 医知袋鼠

    

     来源 | 武志红(ID:wzhxlx)

    

     01

     最近又重温了一遍《武林外传》这部情景喜剧。

     因为看过太多遍的缘故,看完之后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它所表达的江湖情谊,反而是莫小贝被白马书院录取那集——

     除了觉得大伙儿一起“恶搞形象”很搞笑外,里面的教育观,也让我有些反思。

     剧中,佟掌柜得知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小姑莫小贝,被方圆五百里最好的书院——白马书院录取后,十分激动,待在自己房间里,久久不出来。

    

     这在大多数父母身上,都能看到相似的影子。

     孩子一旦考上好学校,做父母的仿佛前半生堆积在心里的石头,终于都掉了地,似乎怎样都值得了。

     然而接下来佟掌柜的做法,更是诠释了很多父母根深蒂固的教育观: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我还能害你?

    

     原来佟掌柜小时候家庭过好,从小就被要求接受家庭教育,于是她很羡慕小贝能出外上学。

     出于为小贝好的缘故,她火燎火燎地为她安排了所有上学事务——

     丫环、书童、保镖、轿夫、送先生的昂贵礼物……只要能想到为孩子好的,应有尽有。

    

     结果一开始还在憧憬上学生活的小贝,因为被佟掌柜明明白白的安排,吓到当众撂下了“从今往后再也不想上学”的狠话。

    

     为什么呢?

     因为上学本来是小贝自己的事情,结果嫂子一干涉,就变成了全部人的事情,在嫂子眼里是爱,但在莫小贝眼里,就是管束。

     她大声地质问嫂子:“你小时候没有自由,就想剥夺我小时候的自由吗?”

    

     这句话,大概是多数被家庭大力操控过的人,都曾发出过的疑问。

     02

     事实上,孩子在发自内心地做出某件事时,都是在对世界发出一个动力,此时这个动力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

     例如小贝原本对上学拥有的动力。

     如果这份动力能实现,或得到外界的积极回应,都意味着,这个独立生命活下来了。

     相反,如果大人(如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灭了孩子这份动力,那孩子就会体验到一次死亡。

     这虽然是比喻,但对没有形成自我的孩子而言,这是真切的死亡体验。

     如果在和孩子的互动中,大人总是赢,总是把自己的意志成功强加给孩子,那就意味着,孩子一次次被杀死。

     如果被杀死的概率太高,那孩子就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

     他们会以为,自己做的任何主动和努力都是徒劳的,于是,他们可能会基本遗忘掉“主动”这回事,难以再充满热情地发起自己的动力。

     就像《武林外传》里的莫小贝,本来对上学生活还很憧憬,谁知道被嫂子风风火火地“就地”安排,没办法拒绝,硬生生把自己第一天上学的兴奋和好奇压抑住,发誓永远都不上学了。

    

     不过在这个互动中,如果孩子常常赢,发现世界是会积极回应他,他的动力就会一次次活下来。

     所以,在大家的劝说下,佟掌柜慢慢意识到:

     为小贝安排的一切,给她带去的只有束缚,而不是真的对她好;

     过度地给予小贝保护,只会让她的天性被磨得一干二净;

     而真正地为孩子好,是把手松开让她自己飞……

     她终于理解了小贝的“叛逆”,放手让小贝自己去享受上学生活。

     更值得学习的是,她还让旁人如果看到她在教育小贝上,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记得提醒她。

     佟掌柜的“放手”,本质上就是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让自己“输”,让孩子“赢”,使得小贝去上学的动力再次“复活”。

     这让小贝深切感受到,作为一个孩子,她的需求是可以实现的,她是可以存活的,于是,她对第一天上学的动力,再次“复活”。

     03

     我的动力基本上是可以实现的,我是可以存活的。——当孩子形成了这样的基本感觉时,这就意味着,一个抽象的【我】诞生了。

     我们称之为“内聚性自我”

     所谓内聚性自我,简单解释即,那些通过动力基本得以实现的人的自我,是一种实在的、有向心力的自我,这样的人自在而放松,不太需要使劲绷着。

     因为这个抽象的、内聚性的自我诞生,孩子就能比较好地接受一个事实:他的很多动力,有些时候是不会实现的,他甚至能接受这些动力的死亡。

     所以,当小贝上学动力再次“复活”之后,她马上就有了一种“主人公”精神,她觉得,她是可以独自一人安排自己的上学事务的。

     即使后来她发现,在学校里,自己并无法为所欲为,例如不能打同学,也不会极大地影响她的情绪和行为。她也能慢慢接受规则的约束,承认有些事情自己不能做。

     因为她的基本动力可以实现,她可以活得自在,同时也可以接受一些动力的死亡。

     与内聚性自我相对立的,是破碎自我和面子心理。

     破碎自我指的是,你的自我是破破烂烂的,必须从外在使劲去缝补,如同有一张外面的皮,而一旦它破碎,就会引起自我的分崩离析感。

     大人也一样。

     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形成内聚性自我,总是执着于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意志,好像任何意志都不能放弃,如果放弃就有死亡感。

     那么,你也可以好好锻炼自己,通过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动力的实现,而最终形成一个内聚性自我。

     比如《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

    

     他本身天赋异禀,觉得自己应是天之骄子。

     却因为各种原因,执着于“寒窗苦读多少年,连个举人都中不了”的悲痛,接受不了自己是一个平凡人的现实,被一位教书先生羞辱后,哭着嚷着要跳井寻死。

     而后在其他人的激励下,才慢慢地衍生出“写书”的想法,而立志写书又成了他活下去的动力之一。此外,后来和郭芙蓉的爱情,也成了他的某个具体动力。

     随着他一个个具体动力的实现,相信他不再会因为考不上状元而放弃生命。相反,他会活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自我肯定,也越来越投入。

    

     因为,能形成内聚性自我、感觉到有内在动力的人,会充满热情,于是自然而然地努力追逐自己的目标,并且这个过程中不容易觉得累。

     人活着,都是为了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找到自己的路,释放自己的动力。

     当真找到这种感觉时,他会充满热情,即充满动力去追逐他所热爱的,根本不用你去施压。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真掌握这种感觉的人,对自己对孩子都是一种巨大的祝福。

     不能掌握的,而还是陷入在给孩子压力逻辑中的,就只好在痛苦的循环中循环。

     虽然也有可能会成功,但很难会享受到生命。

     作者简介:

     张罐子:假想非正常人类。

     武志红,中国资深心理咨询师,作家,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ID:wzhxlx)。一个专业的心理平台,提供心理咨询、内容、课程、测评等服务。来这里和我们一起,开启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医知袋鼠

     陪你和孩子一起成长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知袋鼠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