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颈椎病,重在柔筋正骨
2015/4/2 健康报

     现代人的颈椎病与伏案工作时间延长、不良生活习惯增多紧密相关,颈椎病的患病率近年处于不断上涨的趋势。颈椎曲度异常(笔者称其为“骨不正”)的发生率在颈椎病患者中高达95%,它既是颈椎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也是导致症状出现的主要“病邪”。因此,治疗颈椎病应注重祛除“病邪”——调整生理结构,强调“骨正”。

     局部外治 缓筋止痛

    

     随着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本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的颈椎病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且他们多只见局部症状,并无其他全身症状。所以治疗当以局部治疗为宜,治法以通经活络、缓筋止痛为主,目的是恢复颈部筋肉结构的平衡,强调筋柔。理筋手法可以纠正颈椎小关节错位或紊乱、缓解肌肉痉挛、解除筋肉粘连,从而改善力学平衡。

     中药局部外用如贴膏、舒筋活络外敷包等使中药直接作用于局部病灶,充分发挥药物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作用,又不致使全身阴阳、气血平衡被打破,而且使用方便、快捷,易被患者接受。除此之外,中医局部外治法还有很多,如针灸、中药熏蒸等,其治疗效果也较显著。

     药物内服 补肾通络

     治疗颈椎病,药物内服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医认为,项痹或因肝肾亏虚、慢性劳损导致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而不荣则痛;或复感风寒湿邪,寒湿凝滞,或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不通则痛。笔者注重调整局部与全身的关系,在详细询问病史、症状后,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特异性的理、法、方、药。方中重用葛根、伸筋草、透骨草、川芎、蜈蚣、地龙等通筋活络,片姜黄、乳香、没药活血止痛,白芍柔肝缓筋,或加黄芪、当归之品益气养血,或加防风、细辛、白芷之物祛风散寒,或加地黄、补骨脂、桑寄生之辈补益肝肾。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柔肝缓筋、补肾强骨之功。对于症状较重者,可适当增加消炎止痛、消肿、营养神经的西药。

     文/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主任 卢 敏

     有些颈椎错位 整脊可恢复

    

     早上起床后突然觉得颈部疼痛,到医院拍片检查后,医生告知是颈椎病,有经验的中医整脊专家嘱病人取卧位或坐位,在病人还没有留意时,瞬间一个果断、到位的手法随即使病人有“解套”般的感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疼痛解除了,颈部屈伸转侧自如了。这看似神奇的一幕,却是不少颈椎病患者亲身体验过的中医整脊手法,诊疗原理也十分简单。

     整复小关节错位

     人体的脊柱好比一座房屋的大梁,承担人体尤其是上半身的大部分体重。除了承重外,“脊梁骨”还需要根据人体活动的需要做出前屈、后伸以及左侧、后弯等动作,可谓举足轻重。如果长期姿势不正确、外伤或过劳等,脊柱就会很受伤,出现脊柱小关节错位,甚至椎体紊乱、失稳,韧带钙化等,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若小关节错位,甚至椎管神经受到卡压,则会引起颈部疼痛,屈伸转侧受限,通过整脊手法可整复错位,使之筋柔骨正,恢复正常的曲度。它操作简便、无创、见效快,患者容易接受。

     所谓整脊疗法,又称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它对医生的手法要求比较高,如果在施术时力度掌握不好或患者不配合导致旋转过位,很可能会加重患者的脊柱损伤。笔者的复位经验是先用分筋弹拨、按压疏理等手法松弛紧张的患处肌肉,随后让患者取正卧位,以使脊柱周围的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医生以一手的虎口握住患者的痛点(定点),另一手在痛点处向错位突出的反方向45度角推顶,使错位的关节回复原位。

     做到一无一有

     整脊手法虽然简便有效,但并非颈腰疼痛不适都适宜用此种疗法。笔者将适于整脊手法的症状简单归纳为三点:一是起病较急,患者即使平时有颈腰部的问题,但疼痛往往骤然发作;二是疼痛较甚,让患者难以忍受;三是有明显的活动受限的症状,脊柱左右旋转不利。医生接诊检查时要掌握“一无一有”,一无是经过拍X线片等检查后,确认患者脊柱没有骨伤、骨折和骨病;一有是医生触诊时可摸到脊柱有明显的硬结,按压时患者感到疼痛剧烈。只有符合上述症状并同时满足检查条件的患者,才可使用整脊手法,否则不但收效不佳,甚至会引起危险。

     有的患者经过手法整复后没有注意纠正不良姿势和适当休息,关节再次出现紊乱,这种情况可能需要再次进行手法整复,必要时采取牵引以巩固效果。(禤影妍整理)

     文/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 符名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