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过西医路,回首看中医
2015/10/31 健康报

     中医屡受抨击,提到中医,有些人对其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觉得中医应该退出市场。其实,一切只因不了解。本期,我们听听一位家传中医的西医大夫谈谈对中医的深刻认识。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5岁时,爷爷就开始教我中医基础知识。在出诊的时候,爷爷总喜欢带上我,我那时候则以一种懵懂求知的目光看着爷爷给病人号脉辨证。

     时光匆匆,爷爷离世时叮嘱父亲一定要 让我学习中医,并成为一位名医。父亲是一名西医大夫,爷爷去世以后,中医基本被搁置一边,我接触更多的西医,西医明确的理论与技能让我深深为之眷恋,于是高考填志愿时我毅然选择了西医。然而,在经过临床的磨炼后,我对中医有了很大的改观。

     尚未捅破的窗户纸

     记得刚进临床时,最令我困惑的就是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的关系问题。《中医内科学》的症状、病名诊断不尽如人意,如诊断为“胃脘痛”的是胃癌、胃溃疡,还是胃炎?这还不算,许多下壁心梗起初表现为胃脘疼痛、恶心呕吐,但根据症状表现说它是“胃脘痛”,显然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让我更加不能理解的是,气胸也要写到“胸痹”的病名下,这能指导治疗么?显然,中医的病名已经远远落后于临床的发展。

     相对来说,西医的病名明确规范,和临床贴合的比较好,所以我曾对西医仰慕了好一阵子。但时间长了,西医的问题也渐渐显露出来,如过分看重实验室检查、查体;许多临床上常见的现象,如关于出汗、二便等变化提示的意义、治疗的方法,西医或者没有合理的处理办法,或者处理方法简单生硬,不符合临床实际,而中医对此却有很多有效的处理办法。

     从理论方面来说,西医的理论虽然严谨,但也很刻板,总感觉和临床隔了一层,很多情况和临床并不相符;中医书里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读之引人入胜,却失之于宽散,治起病来不像用西医那样能够准确评价,做到心中有数。

     思想上的初次转变

     一名18岁的女性运动员,在月经的最后一天运动后用凉水冲澡,出现了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崩),血色素最低达30g/L。某权威医院的妇科专家在两天内给其输了5000ml压积红细胞,还用上了雌激素、立止血等药物,可以说是竭尽所能,但患者的出血仍有增加的趋势,排出的血块多而大,生命垂危,给出的最后方法是刮宫。

     作为一名未婚女性,家属及其个人坚决反对刮宫。我突然想起了爷爷的教导:寒性收引,瘀而成块,根据其症状给予:丹参、桃仁、红花、小茴香、当归,上五味药煎煮后加高度酒送服,3小时后出血停止,总共花费不足10元。突然间我发现中医是如此神奇,对中医的看法有了第一转变。从此以后,我更偏爱用中医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尝到中西医结合的甜头

     这几年社会上提倡中西医结合,到底怎么结合,如何结合,成了研究与讨论的热点。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一个朋友腹痛,且逐渐加重,疼起来满地打滚,很多医院诊断为麻痹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症,行探查手术并无异常发现,术后腹痛如故,家人已为其准备了后事。在我接手这个病人后,受大医院诊断的影响,给人参承气汤以促进胃肠道蠕动,但无效。考虑如果是麻痹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话,用此法应该有效,结果却无效,那必定是诊断错误了。

     我再次进行了仔细查体,发现患者口腔中有铅线,询问病史,现正用偏方治疗骨髓炎,诊断为铅中毒,腹痛的原因是肠道痉挛与末梢神经炎。明确了病因,治疗就很简单了,给予依地酸二钠钙排铅,同时让患者服用以芍药甘草汤与少腹逐瘀汤加减的汤药,两天后病人如常。

     我在这个病例中体会到,西医也可以借鉴中医的治疗理论,不断修正治疗方案,做到真正的中西医结合而不是形合神不合。

     疗效证明中医并不弱

     很多人包括一部分学习中医的医生都认为,中医对于急性病疗效差,慢性病疗效好。其实,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很多病的中医治疗效果并不比西医慢,甚至更好。曾接诊一个爆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儿童,肠道、口腔、皮下均有出血,在外院用上了激素、丙种球蛋白、止血剂,并进行了输血治疗,仍有出血,医生担心会出现脑内出血,已下了病危通知。

     家属不甘心,找到了我,看患儿已有大病将脱的迹象,在征得家属的同意后,给予大剂量的独参汤补气摄血。当晚患儿便血停止,未再有新的出血点。由此可见,中医治疗急性病疗效也很好,但需要医生付出比学习西医更多的努力,更要平心静气,在经过反复的临床—理论—再临床后,才能把握疾病的本质。

     文/北京积水潭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医师 孙成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