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之争该画上休止符
2015/11/19 健康报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最近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本是中国医药界的一场盛事,却再一次引发了中西医的论战”,耿福能在《不要以科学的名义打击中医药》一文中呼吁,“请不要再以‘传统’、‘不科学’的名义‘结扎’中医药了”。笔者对中医药的存与废等争论深有感触,现发表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中医药是重要文化载体

     一直以来,多数中医名家既是中医药大家,又是儒释道相关学说的精通者和集大成者,如孙思邈、华佗等,因此常有“十医九道”之说。中华民族文化以“儒释道”为基,通过相关载体,即“文字、国画、书法、中医、乐器、音乐、传统节等”承袭至今,而中医药因其疗效能被直观感受得到,易于被接受和传播。所以说,中医药是传承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

     可以说,没有中医药的认同,也就没有了文化的认同。否认中医药,实际上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否定。

     中医药不该一味国际化

     中医药应立足于有文化认同和积淀的土壤,这样才能快速、广泛地应用和推广,进而形成产业。否则,即使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博得他人的认同,其进程也将是缓慢的,困难之艰巨、时间之漫长也是无法预估的。因为中西方两种文化和思维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而不单是治疗方式、物质基础等方面的不同。

     所以,笔者认为中医药应立足于中华文化圈,先得到中国13亿人的认同,再推而广之,到港澳台,到东南亚、欧美等华裔,最后推向全世界。只有中华文化传播并得到世界的认同,在基于中医药继承与发展下,中医药才是真正国际化。

     中西医思维体系有别

     中医药既有自然科学的内涵,也有丰厚的人文哲学底蕴,其汇集了中华文明动静结合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理念、形神统一的个体化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理法方药有机统一的治疗艺术,以及“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道德修养。而西医西药一直在追求标准统一,追求有效物质及作用机理。

     笔者认为,二者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辨证施治的个性化与标准统一的工厂化的差别,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区别。因此,不能一味说这个好,那个不好,其实只是体系之别,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表现或阐释形式不一样罢了。

     中西医别再互相争斗了

     我一直在想,中医药也是分地域性与民族性的,比如治冻疮的疗法或药品多以东北或高寒地带为最,治疗蛇毒伤则以蛇常出没的西南或华南为最,治骨伤或刀剑伤一定以多动荡或山地险峻的民族地区为最等。

     西医的出现,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疾病治疗的尝试,亦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因此,笔者认为中医与西医应取长补短,互为补充,而不是相互争斗或相互打击。

     文/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 曹海禄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