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急救门” | 不该发生的“故事”
2015/11/30 健康报

     《南航CZ6101——生死间,一个记者有话想对你们说》在网上发表后,一时间引来一片哗然,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现简要回顾一下当事人的陈述:

     11月9日8时20分左右,当事人(某记者)乘飞机从沈阳到北京,起飞后5分钟即发生腹痛,9时许报告了乘务员,乘务员表示可能是气压问题,9时20分左右症状加重,再次求助,乘务员联系机长,通知机场备好救护车。9时50分飞机落地,飞机降落后,救护车已到位,但飞机舱门近50分钟才打开,理由是塔台未给信息。10点半多,两名急救医生上飞机,没带担架,乘务人员和医生互相埋怨该谁送病人下飞机,最后是病人自己半蹲半爬下的舷梯,并自己爬上救护车。到了首都机场医院后,又经过8小时,才被转院推进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手术室。经手术,切除了一段坏死的小肠,脱离危险。

     该事件曝光后,有关方面表示了歉意和慰问,并表示要进一步调查,当事人认为他不需要各方的慰问和道歉,只想了解一个正常的转运衔接流程是怎样的,以后再有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如何解决。

     我个人认为,当事人提出这种想法,体现了一名媒体人的素质,也正是下一步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方面应以该事件为契机,找出漏洞,修补“篱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所以有些环节问题还是应理清楚。

     应正视自己的问题

     医务人员院前急救人员是去救助及转运急救病人的,这一点想必不会有异议,在上飞机前如不了解病情,就应当试图通过调度人员大致了解病人的情况,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

     作为专业人员,上飞机前就应对如何将病人抬下飞机做好准备。急救团队如医生、担架员和司机应当将担架车置舷梯旁边,拿软担架一同上飞机,让病人躺在软担架上,再请三位男士帮忙。这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这个环节发生的问题不在人少,在于医务人员对自己的职责不清,不但不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反而和乘务人员扯皮,实属不应该。诊断急性阑尾炎虽说是条件所限,未详细检查,但从病情看这个诊断不太沾边,说明需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了。

     首都机场医院 医院应知道救护车要送急救病人来院,医护人员应在急诊大厅待命,因病人没有家属,医院可开通绿色通道,先检查后缴费。检查应由医务人员及工友陪同,一经诊断为肠梗阻后如无治疗条件,应在第一时间联系市区救护车转院,并在病人入院的同时协助联系家属及亲友。虽然报道未说几小时后转院,似转院也不够及时。不仅如此,如救护车和医生是属于机场医院的,那么医院还存在管理问题。首先是对救护流程的管理存在明显问题,考虑问题不够周全。其次是对急救医生的管理,这个管理包括三个方面:履行职责,业务能力和人文素质,急救医生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欠缺。第三是急诊和转运的管理,急诊处理和转运似显拖沓,如不迅速加以改正,一旦遇宫外孕大出血等情况,后果堪忧。第四是担架车既然有问题应及早维修,不应让其带“病”出车。

     机场和乘务人员也存在问题,这里不一一分析。

     高效救人才是常态

     该事件发生在各家医院都在改善医疗服务的今天,完全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高效救人是常态,该事件发生才是个案。

     八九年前,上海嘉定急救中心在我院设立了一个急救分站,因急救医师短缺,故要求我院十余名临床医师轮流参加急救工作。有一次我们接到调度通知,有一位船员从船上摔下。我们开车沿河边好不容易找到出事船,发现货船很大,伤员躺在空船底。我们沿船壁上的垂直铁抓手逐个下到十几米深的船底,检查了病人,考虑是腰椎骨折。但船壁光秃秃的,没办法把病人抬上去。最后我们发动群众,找来一张粗大的网,让病人躺在上面,简单进行腰部固定,大家齐心协力把病人平抬上来。飞机上有这么多人,抬个病人下来有多大的困难?

     这件事发生后,我们也看到有关方面积极回应。希望他们认真分析整个事件,找出问题所在,目的不是为了处罚谁,而是通过该事件进一步完善急救流程和应急处置机制,同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和人文素质培训,希望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

     文/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 周海龙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