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自杀离我们其实并不远
2016/9/18 健康报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自杀未遂的人数是自杀死亡者的25倍左右。日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能尽早发现和干预,很多自杀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警惕自杀已成为 一个严重的公共安全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已经确认,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安全问题。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张海音介绍,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就发表了题为“预防自杀:全球一项当务之急”的首份世界预防自杀报告。这份报告显示,每年有80多万人死于自杀,大约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从全球范围来看,自杀率呈现两个年龄高峰:青年组(15岁~35岁)与老年组(75岁以上)。此外,离婚、寡居或鳏居,以及单身者,比已婚者有更高的自杀危险;独居和分居者也更易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还显示,一般而言,男性死于自杀的数量要多于女性。尤其在富裕国家,男性死于自杀的数量是女性的3倍。而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年轻人和老龄女性中的自杀率比高收入国家的相应人群要高。自杀带来的“悲剧涟漪效应”更值得关注——许多自杀者的亲友会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

     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12320-5日常运行办公室负责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治医师张冰介绍,这条心理干预热线目前年均接听电话1.2万个,其中大约2%的来电者存在比较明显的心理危机,甚至有自杀的倾向。“有自杀想法或遭遇严重心理危机,原因通常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外部环境压力,包括家庭、婚姻、工作等危机;另一方面是内在个人易感素质——你能不能承受外部压力?这跟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密切相关。”张冰说,“目前公认的是,自杀与精神疾患特别是抑郁症和酒精滥用等存在密切联系。此外,经历冲突、灾难、暴力、虐待、丧失亲友等,也与自杀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在遭受歧视的弱势人群中,自杀率也很高。值得注意的是,曾经自杀未遂是最重大的自杀风险因素。”

     呼吁在二级预防的基础上 还需要加大科普宣传和多部门合作调查显示,在自杀人群中,大约70%的人曾在自杀前向家人或其他人透露过自杀的念头。因此,及早注意身边人的一些征兆,可有效减少自杀的发生。张冰介绍,自杀行为的警报信号通常包括:对个人利益不再关心;社会交往方式转变;工作效率低下或学业成绩下降;睡觉和饮食习惯改变;对他人表现出非正常的关注;对死亡和暴力等主题的内容神不守舍;一段时间的压抑之后,心情突然好转;以及突发或肆无忌惮的秽乱行为。

     “作为心理专业人员,对于一些有自杀倾向的人,应当让他们及早吐露心声,并获得专业干预。在进行心理疏导时,要以一种非批判的方式倾听。对于自杀未遂者或者自杀者的亲友,也要及时给予心理辅导、援助,帮助他们及早走出阴影。作为普通人,也应当多关心、多留意身边的人,如果发现对方异常,应当帮助他们及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咨询和指导,防止悲剧发生。”张冰说。

     在张冰看来,热线也好,小组支持也好,这些都是属于二级预防,要真正减少自杀的发生率,还需要把预防的关口前移——通过科普宣传,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让一些有自杀风险的人群能及早识别自身存在的心理危机,积极主动寻求帮助和干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关注自身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心理压力来自于学业、工作、人际、情感、家庭、经济、身体状态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对自己有足够深的理解,就容易察觉自己为什么会以某种方式来感受压力和应对压力。学习和了解心理学知识,它可以帮我们增进自我理解、促进自我接纳,同时也更善于理解别人的心理。”

     张海音强调说,自杀并不是“少数人”或“小概率”事件,它影响社会方方面面,预防自杀需要社会众多部门合作。为此,可针对不同的个体和人群采取不同的预防自杀措施,包括减少获得自杀手段(如农药、枪支、某些药物等);实行酒精政策,减少酒精的有害使用;对一些精神障碍患者、滥用物质者、长期疼痛者进行重点关注、积极应对;随访自杀未遂者,并提供社区支持。

     文/健康报特约记者 宋琼芳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